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作 者: 何芬
导 师: 洪明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科尔伯格 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 团体公正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 1927-1987)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道德心理学家之一。他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认知发展理论。在其研究生涯的晚期,他将道德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道德教育策略上,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玩偶故事法”,而在学校中进行了“道德讨论法”。在一系列实验证明该方法犯了“心理学家的谬误”后,他首创了“团体公正法”,这是一种基于在团体民主氛围的营造下,在团体民主的自我管理中进行到的教育的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和西欧获得了成功,且在世界道德教育史上意义非凡。研究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一方面是出自于笔者个人对其的兴趣,另一方面,笔者试图通过拙笔让更多的人了解该道德教育的策略,以便针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加以运用,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团体公正法”涉及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第二,“团体公正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其结构、实质、代表实验以及评价等;第三,笔者结合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实际和特点,作了“团体公正法”若干优越性的借鉴提议。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7 1.1 选题背景 8-9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9-11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1-15 1.4 选题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6 1.5 研究方法 16-17 2 基本概念和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的理论渊源 17-26 2.1 基本概念辨析 17-21 2.2 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的理论渊源 21-26 3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团体公正法的提出 26-33 3.1 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批判 26-27 3.2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思想内核 27-30 3.3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团体公正法的提出 30-33 4 团体公正法的概述 33-44 4.1 团体公正法的基本内容 33-37 4.2 团体公正法的评定 37-41 4.3 团体公正法的代表实验 41-44 5 团体公正法的析评 44-48 5.1 团体公正法与道德讨论法的比较 44-45 5.2 团体公正法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45-46 5.3 团体公正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6-48 6 团体公正法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48-55 6.1 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个体道德认知相适应 48-50 6.2 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50-51 6.3 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 51-52 6.4 道德教育要创新集体主义教育的模式 52-55 结语 55-56 致谢 56-58 参考文献 58-61
|
相似论文
- 赃物善意取得研究,D913
- 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D630
- 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2-0
- 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49
- 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B82-05
- 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B82-0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与特点研究,G631
- 5-6岁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的道德判断研究,G613.2
- 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2
- 组织领导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对组织伦理气氛的影响,B82-051
- 中国营销经理道德决策机制研究,F272
- 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I561
- 基于博弈论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算法研究,TN925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动态频谱共享算法研究,TN925
- 暴力起因对高、低道德判断能力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B842
- 时间距离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B82
- 诚实教育论,G631
- 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常模制定,G41
- 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研究,G635.5
- 冲突与整合中的学校德育,G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