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RSVP范式中非目标项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机制

作 者: 杨眉
导 师: 徐展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注意瞬脱 RSVP范式 目标项 非目标项 视觉掩蔽
分类号: B8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注意瞬脱是从时间维度上研究注意时发现的一种现象:以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呈现一系列刺激,如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其中包括若干非目标项和两个目标项,分别记为T1、T2,要求被试在RSVP刺激流中识别T1和T2。其中非目标项指RSVP刺激流中除两个目标靶子外的其他项目,包括T1之前、T1-T2之间和T2之后的刺激项。如果T2在T1后大约200-500ms的这个时间段内呈现,会导致T2识别的困难,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注意瞬脱。注意瞬脱的经典理论模型有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等。两阶段模型认为由于高级中枢加工容量的有限性,先于目标T2出现的目标T1处在第二个加工阶段占用了有限资源,使得T2加工无法及时得到巩固加工,只是通过第一阶段的加工形成不稳定的表征,因此被随后出现的非目标项覆盖,最终导致注意瞬脱。中枢干扰理论也认为对输入信息存在两个阶段的加工,两个目标只能进行序列加工,与两阶段理论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它还强调瓶颈不仅存在于巩固阶段也发生在反应阶段。这些理论从本质上都可以总结为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主要从T1加工导致高级中枢控制资源紧缺导致T2识别困难的角度来解释注意瞬脱现象。而近年来提出的控制的暂时消失理论、注意的延迟投入理论在新的实验发现基础上开始关注非目标项与目标项之间的关系对AB现象的影响。早期的分心物干扰抑制理论认为T1和分心刺激之间的相互干扰启动了一种用于克服非目标刺激干扰的抑制过程,但是这种抑制过程具有延续性,从而影响对第二个目标靶子的识别,因此非目标项引发的抑制作用是产生注意瞬脱的原因。控制的暂时消失理论认为发出目标指令的中央控制器投入T1加工,暂时失去对系统的内源性控制,T1之后分心项目的输入引发系统的外源性改变从而导致注意模板的变化,强调T1-T2间非目标项作为不同于目标项的异类刺激导致的注意失控是产生AB的重要原因。注意的延迟投入理论认为,在对T1进行注意选择后,对T2的注意转移只能延迟发生,导致对第一个目标后的其它项目选择和加工所需的注意缺火,T1-T2之间的非目标项是以一种时间上的延迟性来影响T2加工的而导致AB。在本文探讨了RSVP范式中非目标项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实验1考察T2后的非目标项,无论是去除T2后的非目标项还是仅仅使其发生位移均导致AB效应的显著减小甚至消失,验证了T2后的非目标项造成的视觉掩蔽是产生AB的必要条件,排除了客体替代或干扰作用的影响。实验设计中为避免非目标项的空间定位太过明显地跳转造成空间信息的新异性影响,而采用了适当的空间分离,使T2与随后的非目标项间存留部分重合,保持存在异类刺激的输入或是客体替代效应同时解除了T2的后掩蔽。实验1支持了这样的结论,不是异类刺激的高级水平上的干扰而是T2后掩蔽是产生AB的必要条件。T2后是否有其它非目标信息输入对AB的产生来说可能是不重要的,而是否存在与T2在同一空间位置的视觉掩蔽却很关键。实验1的关键结果在于澄清了T2后非目标项的作用本质是涉及高级加工阶段的客体替代还是仅涉及初级加工的视觉掩蔽,结论为后者。实验2考察T1-T2之间的非目标项,当削弱非目标项对T2的前掩蔽,虽然整体上提高了各SOA条件下的反应正确率,但与基线相比并没有改变J型的反应趋势,仍然出现了AB效应;另一方面,仅在T1之后保留了一个非目标项的条件下,即使提高了T2在所有SOA水平上的识别率,但仍然产生了与基线条件相似的AB效应。当完全去除T1的后掩蔽时AB效应显著下降。似乎表明对T1的后掩蔽作用也是产生AB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实验2结果初步得出T1与T2之间的非目标项是通过影响T1加工从而影响T2识别的。另外,马赛克是无语义的纯视觉符号,它的输入不会导致由于数字和字母间识别模板的改变而产生注意系统的重构问题。马赛克是只会诱发视觉系统初级加工的符号,不会带来数字符号与目标字母间竞争加工资源的冲突。结果在马赛克条件下相比数字非目标项产生了更显著的AB效应,这对注意的暂时失控理论提出质疑。实验3增加了T1的加工难度,发现即使T1-T2之间无非目标项,也会产生AB效应。甚至当(?)1-T2之间有非目标项且T1的加工难度较大时,会得到比基线更大的AB效应。并且T1正立掩蔽的基线条件与T1倒立无掩蔽的条件相比,T2识别率无显著差异且随着SOA变化的反应趋势一致,也就是说增大T1的加工难度和T1后有掩蔽两种方式不同的变量操作却产生了相似的AB效应。表明T1-T2之间的非目标项通过后掩蔽作用影响T1加工进而影响T2识别,这才是T1-T2之间的非目标项影响AB效应的实质。综合整个研究结果表明RSVP范式中非目标项可以通过后掩蔽作用在不同时间进程上影响AB效应。本研究从考察RSVP范式中非目标项的新角度为两阶段理论模型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1 文献综述  9-16
  1.1 注意瞬脱及其实验范式  9
  1.2 注意瞬脱得经典理论模型及其实验证据  9-13
  1.3 RSVP中非目标项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作用  13-16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16-17
  2.1 问题提出  16
  2.2 研究框架  16-17
3 实验1  17-23
  3.1 实验1a  17-19
    3.1.1 实验1a目的和假设  17
    3.1.2 实验被试  17
    3.1.3 实验材料  17
    3.1.4 实验设计  17
    3.1.5 实验程序  17-18
    3.1.6 结果与分析  18-19
  3.2 实验1b  19-23
    3.2.1 实验1a目的和假设  19
    3.2.2 实验被试  19
    3.2.3 实验设计  19
    3.2.4 材料和程序  19-20
    3.2.5 结果与分析  20-21
    3.2.6 讨论  21-23
4 实验2  23-29
  4.1 实验2a  23-25
    4.1.1 实验2a目的和假设  23
    4.1.2 实验被试  23
    4.1.3 实验设计  23
    4.1.4 实验材料和程序  23-24
    4.1.5 结果与分析  24-25
    4.1.6 讨论  25
  4.2 实验2b  25-29
    4.2.1 实验2b目的和假设  25
    4.2.2 被试  25
    4.2.3 实验设计  25-26
    4.2.4 实验材料和程序  26
    4.2.5 结果与分析  26-28
    4.2.6 讨论  28-29
5 实验3  29-33
  5.1 实验3目的和假设  29
  5.2 实验被试  29
  5.3 实验设计  29
  5.4 实验材料和程序  29-30
  5.5 结果与分析  30-32
  5.6 讨论  32-33
6 总讨论  33-37
  6.1 T2之后的非目标项对AB的影响机制  33-34
  6.2 T1与T2之间的非目标项对AB的影响机制  34-37
7 结论与展望  37-38
参考文献  38-42
后记  42

相似论文

  1. 变化盲视中的突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TP391.41
  2. 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教育意义,B842.1
  3. 同客体增益还是损耗?注意瞬脱中的客体注意效应,B842
  4. 心智游移与注意瞬脱个体差异相关研究,B842
  5. 汉字的注意瞬脱现象:资源耗竭还是暂时失控,B842
  6. 情绪信息诱发大学生注意瞬脱的实验研究,B842
  7. 中枢注意负荷对空间注意捕获的影响,B842
  8. 内隐学习中的注意变化,B842.3
  9. 注意瞬脱现象加工机制的研究,B842.3
  10. 小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瞬脱现象研究,B842.3
  11. 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B842.3
  12. 工作记忆容量在注意瞬脱中的作用,B842.3
  13. 不同注意条件下感数和计数的ERP研究,B842.1
  14. 情绪图片诱发青少年情感性失明的实验研究,B842.6
  15. 注意瞬脱对空间注意转移的影响,B842
  16. 面孔认知加工中的注意瞬脱效应:基于表情和熟悉性的考察,B842
  17. 视觉信息的注意计时机制实验研究,B841.7
  18.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B842
  19.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G804.8
  20. 掩蔽启动范式中负相容效应的产生位置,B842.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