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

作 者: 秦佳
导 师: 刘贵福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国民党 民众运动 分歧 争论
分类号: K2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6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众运动包括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等,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1924年国民党改组,树立了“以党治国”的施政理念,也将自己标榜为“全民”之党,并多次表示代表全民利益,将民众运动作为实现其政策的立足点,大力发展民众运动。然而在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对于民众运动的政策理念及构想上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差距,导致二者在民众运动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这是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国民党在1927年之后,取代北洋军阀成为中华民国新的执政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调适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如何将民众运动纳入管理体系,这一切都成为国民党执政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关于要不要民众运动”这一问题在国民党内部以及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这一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政策的缺失以及党政矛盾的加剧,促使国民党在1928召开的二届五中全会和1929年召开的“三大”上调整了国民党民众运动指导方针,初步实现了国民党民众运动政策的立法过程。尽管国民党逐步掌控了民众运动的发展,但国民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也日趋恶化,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统治,对于民众运动施以严格的控制,民众运动失去了其发展的空间和内涵,成为国民党的争夺政权的工具。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7-10
  (一) 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的现状  7-8
  (二) 本文的研究特色及主要意义  8-10
一 改组前后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10-19
  (一) 改组前的国民党民众运动情况  10-12
  (二) 国民党改组与民众运动政策的确立  12
  (三) 国民党改组后的民众运动发展情况  12-16
  (四) 国共民众运动政策的分歧  16-19
二 北伐前后的民众运动  19-27
  (一) 北伐前后各地民众运动的情况  19-21
  (二) 民众运动“过火”的缘由及其影响  21-23
  (三) 国民党遏制民众运动  23-25
  (四) 国共“分家”与民众运动的瓦解  25-27
三 民众运动方针存废问题的争论  27-39
  (一) 暂停民众运动与存废之争的兴起  27-28
  (二) 整理民众运动政策的出台及其影响  28-32
  (三) 民众运动政策的“拐点”及其争论  32-34
  (四) 民众运动政策的确立  34-36
  (五) 党政隐患的凸显  36-39
四 党群关系的恶化  39-45
  (一) 国民党控制民众的举措  39-43
  (三) 控制政策导致党群关系的恶化  43-45
结语  45-46
参考文献  46-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二维三角格子光子晶体分歧波导微波模型实验及CIP法模拟研究,TN252
  2. 国民党危亡之秋的应对与反省,K266
  3. 从道金斯与古尔德之争看达尔文主义的未来发展及意义,Q111.2
  4. 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道德宽容研究,B82-05
  5. 国民党福建省各级党部研究(1937-1945),D693
  6. 关于日本外国劳动者政策的考察,DD912.5
  7. 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及对策研究,D082
  8. 1946-1948鲁中地区保甲制度研究,K266
  9. 一个Krasnoselski定理的推广及应用,O175.25
  10.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研究,K266
  11.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D231
  12. 1935-1941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发展,D231
  13. 中共对于国民党北伐的态度及其演变,K262
  14.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英在缅甸的合作与分歧,K152
  15. 机动车“碰瓷”问题定性研究,D924.3
  16. 国共合作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研究,D618
  17.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研究,D613
  18. 1921-1927年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判定述论,D231
  19. 三种侧颈龟线粒体全基因组及侧颈龟亚目主要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和分歧时间,Q75
  20. 中国与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比较分析,X321
  21. 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反共政策的应对,K26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