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黑龙江省黑土有机碳的研究

作 者: 刘丽
导 师: 周连仁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碳 密度分组 碳储量
分类号: S153.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耕作土壤,土壤有机碳含量常被认为是评价农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损失可造成土壤退化以及降低农田利用的可持续性。试验区设在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4个区域,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和资料收集,研究该黑土地区中组分有机碳的相互关系及碳储量。每个研究区域采样30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取,取0~20cm表层土壤的3个点混合样品,各个地点各选取6个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一个三层取样,取样深度为0~20cm,20~40cm和40~60cm。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有机质含量由北向南越来越低。黑土总有机碳含量含量随纬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黑土有机质的土壤剖面垂直分布特点是,在土壤表层有机质聚集、含量较高,表层以下呈现下降的趋势,在黑土的不同区域都呈现一致的趋势。四个地点20~40cm土壤平均含量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有机质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四个地点40~60cm土壤平均含量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有机质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与表层相同,表明这四个地点有机质含量在自然成土因素作用下就是具有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规律。四个地点的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海伦>绥化>嫩江>双城,分布规律与总有机质的分布规律不同,与总有机质相关性不显著。pH为双城>绥化>海伦>嫩江,pH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酸性逐渐增大,由南向北有酸化的趋势。另外,表层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表层土壤闭蓄态轻组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很小,与总有机碳分布规律不同,与总有机碳含量不具有相关性;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fLF)含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土壤总有机碳变化规律相同,土壤闭蓄态轻组有机碳(OLF)含量沿着土壤剖面向下分布没有规律,分布具有随机性;表层土壤重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四个地点表层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下层土壤重组有机碳(HF)含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四个地点的有机无机复合度大都在70%以上,未复合的轻组仅有一小部分,表明该地区黑土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程度均很高并大多与无机胶体复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表层碳密度平均值为嫩江>海伦>绥化>双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是不均匀的,整个研究区的有机碳密度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英文摘要  7-9
1 前言  9-21
  1.1 研究目的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0-21
    1.2.1 有机碳的研究  10-14
    1.2.2 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分组  14-15
    1.2.3 碳储量  15-21
2 材料与方法  21-25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1-22
  2.2 试验区设计  22-24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24-25
    2.3.1 土壤密度组分测定  24
    2.3.2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度的测定  24
    2.3.3 碳储量  24-25
3 结果与分析  25-49
  3.1 有机质含量  25-31
    3.1.1 表层有机质含量  25-26
    3.1.2 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  26-29
    3.1.3 表层活性有机质含量  29-30
    3.1.4 土壤pH  30-31
  3.2 密度组分有机碳  31-47
    3.2.1 土壤轻组有机碳  31-41
    3.2.2 土壤重组有机碳  41-45
    3.2.3 复合度  45-47
  3.3 碳储量  47-49
    3.3.1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47-48
    3.3.2 表层土壤碳储量  48-49
4 讨论  49-50
5 结论  50-51
致谢  51-52
参考文献  52-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9

相似论文

  1.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2.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3.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4.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北黑土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研究,S153
  5.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S511
  6.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7. 铜在黑土—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钝化机理研究,X53
  8. 东北黑土冻融作用机理与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模拟研究,S157
  9.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S158
  10. 不同施肥措施对矿区复垦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S158
  11. 黑龙江省大豆连作障碍因子分析及调控措施研究,S565.1
  12.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S714
  13. 基于FORECAST模型楠木人工林碳储量及NPP的研究,S718.5
  14.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耕地耕层土壤碳储量及其价值时空变化研究,X144
  15. 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S792.11
  16. 巢湖湿地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X524
  17. 固相法合成LiFePO_4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TM912.9
  18. 纳帕海湿地区土壤碳氮要素分异特征研究,S153
  19. 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S812
  20.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S147
  21. 黑土区间作大豆和云杉水肥耦合关系研究,S791.1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土壤成分 > 有机成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