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作 者: 周学峰
导 师: 陈小勇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围垦 土壤有机碳 全球变暖 碳循环 土地利用方式 矿化作用
分类号: S15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壤有机碳则是影响大气CO2最大的碳源或者碳汇,它的变化将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环境变化。土壤有机碳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强烈影响,而农业用地的增加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形式。湿地是全球的重要碳汇,其碳储量约占世界土壤有机碳总量的20%-25%,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贡献。而湿地围垦则是人类对河口滩地普遍的干扰活动,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也是影响全球大气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变化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长江口崇明东滩围垦后稻田、菜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动态。1、河口滩地围垦利用38年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从而加剧了土壤有机沉积物质的矿化分解作用,引起0-40cm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且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944,P<0.001),呈现一致的消长趋势。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大小表现为:高潮滩≈稻田>菜地>林地。其中,围垦后稻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潮滩差异不大。2、从土地利用年限来看,围垦初期0-1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由于有机质矿化分解作用逐年加强而显著下降,释放COz;继而在围垦15-38年间,土壤中大量农作物残根、秸秆以及枯枝落叶等外源有机物质不断积累,土壤有机碳含量反而逐步上升,固定COz。3、河口湿地围垦初期,土壤有机质的大幅减少,不仅影响大气的碳循环,也会引起其重要物理性质的改变。如,土壤粘粒减少、容重增加,从而显著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适耕性。因此建议围垦初期的农业活动采用稻田耕作或者其他因地制宜的有效农业管理方式,在脱盐的同时减缓土壤有机碳含量损失,减少大气CO2的排放。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7-8
ABSTRACT  8-12
图表目录  12-13
第1章 前言  13-17
  1.1 土壤有机碳变化与全球大气碳循环  13-14
  1.2 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14
  1.3 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14-17
第2章 研究方法  17-22
  2.1 土壤样品采集  17-18
  2.2 实验步骤和方法  18-20
    2.2.1 土壤含水量  18-19
    2.2.2 土壤容重  19
    2.2.3 土壤粒径  19
    2.2.4 土壤pH  19-20
    2.2.5 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  20
    2.2.6 土壤总氮含量测定  20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0-22
    2.3.1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计算公式  20
    2.3.2 土壤粒径数据分析  20-21
    2.3.3 统计分析  21-22
第3章 结果  22-37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22-27
    3.1.1 土壤pH、容重以及平均粒径的变化特征  22-24
    3.1.2 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  24-27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27-36
    3.2.1 土壤总氮含量分布特征  27-30
    3.2.2 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30-35
    3.2.3 土壤C/N分布特征  35-36
  3.3 土壤有机碳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37
第4章 讨论和结论  37-42
  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7-39
  4.2 土地利用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9-40
  4.3 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0
  4.4 结论  40-42
参考文献  42-49
致谢  49-50

相似论文

  1.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2.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3.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北黑土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研究,S153
  4. 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S512.11
  5. 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S812
  6. 不同施肥措施对矿区复垦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S158
  7. 抗生素对土壤生物化学特征的影响效应,X131.3
  8.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S714
  9.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X321
  10.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碳氮垂直分布及碳库管理指数,S791.27
  11.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碳氮含量及质量评价,S153
  12.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S153.6
  13.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森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的影响,S714
  14.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S718.5
  15. 侵蚀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碳、氮含量与特性研究,S153
  16.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S153.6
  17. 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S153.6
  18.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S153
  19. 海南热带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及其与土壤结构关系的研究,S154.3
  20. 面向资源环境的网络服务应用研究,TP393.09
  21. 崇明东滩沉积物中还原无机硫(RIS)的形态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X14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土壤成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