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退化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作 者: 王振群
导 师: 乔有明
学 校: 青海大学
专 业: 草业科学
关键词: 青海湖 土地利用方式 草地退化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分类号: S8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退化程度和植被类型的样地进行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从植被和土壤两个方面对不同样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显著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两个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0.05);0~30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表现为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其值分别为:478.13 g/m2、221.94 g/m2、180.46 g/m2和115.03 g/m2,其中农田的地上生物量与其它3个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416.67 g/m2、1688.25 g/m2、1224.50 g/m2和1290.75 g/m2。0~10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选择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退化梯度。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减小的趋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亦呈下降趋势。植被发生退化的同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也产生了差异。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pH和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土壤砂粒含量逐渐增加,而粘粒含量减少。不同退化程度下,0~30㎝深度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其值分别为7.18 kg/m2、5.85 kg/m2和5.20 kg/m2,轻度退化草地显著高于重度退化草地(P<0.05),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了18.52%、27.58%;土壤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类似。3.选取了芨芨草草地、金露梅灌丛和冷地早熟禾草地3种植被类型。3种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相比较,地上生物量从高到低表现为:金露梅灌丛>芨芨草草地>冷地早熟禾草地,其值分别为326.75 g/m2、211.23 g/m2和115.03 g/m2,其中芨芨草草地和冷地早熟禾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低于金露梅灌丛(P<0.05);0~30cm土体总地下生物量从高到低亦表现为金露梅灌丛>芨芨草草地>冷地早熟禾草地,其值分别为4933.58 g/m2、2744.58 g/m2和1688.25 g/m2,其中金露梅灌丛与其它两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所测样地土壤均呈偏碱性,芨芨草草地土壤pH依土层从上至下逐渐减小,变化规律与其它2种植被类型相反;土壤含水量介于13.94%~56.10%之间,3种植被类型0~3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以金露梅灌丛最高,芨芨草草地土壤含水量从上层至下层表现为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与另外两个样地变化趋势相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垂直变化规律均不相同。30㎝深度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从高到低均表现为:金露梅灌丛>芨芨草草地>冷地早熟禾草地,其值分别为12.12 kg/m2、7.83 kg/m2、5.87 kg/m2和1.11 kg/m2、0.93 kg/m2、0.62 kg/m2,金露梅灌丛与芨芨草草地、冷地早熟禾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7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11
  1.2 研究动态与进展  11-17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9
  2.1 主要研究内容  17
  2.2 技术路线  17-19
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19-35
  3.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9-23
  3.2 结果与分析  23-32
  3.3 讨论  32-35
第四章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碳氮含量比较  35-48
  4.1 材料与方法  35-36
  4.2 结果与分析  36-45
  4.3 讨论  45-48
第五章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比较  48-56
  5.1 材料与方法  48-49
  5.2 结果与分析  49-54
  5.3 讨论  54-56
第六章 结论  56-58
  6.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56
  6.2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碳、氮含量比较  56-57
  6.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比较  57-58
参考文献  58-64
致谢  64-65
作者简历  65

相似论文

  1.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2.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3.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4.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北黑土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研究,S153
  5. 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S812
  6. 不同施肥措施对矿区复垦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S158
  7.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X171
  8.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碳氮含量及质量评价,S153
  9. 叶尔羌河流域植物区系及植被研究,Q948
  10.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棉田土壤含氮量监测模型研究,S562
  1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S153
  12. 甘肃省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分布及与土地利用的关系,S153
  13. 海南热带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及其与土壤结构关系的研究,S154.3
  14. 名山河流域土壤微团聚体对Pb~(2+)吸附解吸特性研究,S153
  15. 天津市塘沽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物学特征及其土壤质量变化研究,S158
  16.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和土壤性质研究,Q948
  17. 黄土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氮素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X16
  18. 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S714
  19. 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研究,S153.62
  20. 大安市土地利用分区与安全格局构建,F301
  21. 三峡库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3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普通畜牧学 > 草地学、草原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