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体制改革、高校扩招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作 者: 武英杰
导 师: 李秋红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国民经济学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结构性失衡 高等教育改革 自身建设
分类号: G647.3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已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造成了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紧张态势,也使得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紧张。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受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关于失业是资本主义固有特征,社会主义不应该存在失业的论断,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还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政府直接控制就业岗位,包揽劳动者就业,用行政手段把劳动力资源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劳动者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失业是不存在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国家培养出来的重要财富更不存在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失业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截至2006年高校扩招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由1998年的643万上升到2006年的2300万,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1%提高到目前的21%,在大学入学人口总数和增长率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体制转型是制度基础,高校扩招是直接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了。本文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产生原因和缓解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进微薄之力。下面是对文章主要结构的具体说明:全文共分四大部分:一、一般理论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对就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就业和失业的几个相关概念,在联系大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基础上进行了界定。以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为主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失业在中国的特有存在形式——“隐性失业”形式给予了粗略的说明。二、体制转型、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如果没有体制转型和高校扩招,大学生仍然不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文章的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不同的经济体制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分配下去,劳动力资源也不例外。为此形成了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在这样的就业分配制度下,劳动者没有失业的后顾之忧,作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体制转型导致劳动力配置机制发生变化,由计划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原则是效益最大化,对于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是要通过资源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上,同样遵循这个原则。那些边际产出小于其劳动力成本的富余人员没有了旧式就业体制的庇护,必定要离开其原有岗位。这样在原有体制下“隐藏”起来的过剩劳动力被“显化”出来了。我国的高校扩招始于1998年,这项政策是在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以及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缓解通货紧缩压力的背景下产生的。政策实施几年来,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对这项政策的预期目标,产生了许多正面效果,但扩招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大学生就业难是最主要的负面效应。体制转型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高校扩招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直接原因。本章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引出接下来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是承上启下的一章。三、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失业的一个基本判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的劳动力数量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还比较低,知识型劳动力只占所有劳动力的一小部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仅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那么既然拥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仍然是稀缺的资源,为什么会产生其就业难的问题呢?根据分析,我们得到大学生失业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造成的。这种失衡突出的表现在地区、行业的供求结构失衡以及高校教育方向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失衡。我国的地区人才分布呈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资源优势明显,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广大西部地区急需建设人才却少有人才投身西部建设,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宁愿找不到固定工作,“漂”在北京、上海以及东部沿海城市这些人才分布稠密的地区。在行业的选择上,也存在毕业生行业倾向趋同现象,致使行业竞争程度产生很大差异。某些行业的热度奇高且短时间内没有降温的迹象,然而这些行业吸纳劳动力规模有限,势必产生需求供给不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和社会需求不匹配,这种不匹配造成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的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本章接下来分析了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高校学生就业的整体效果不理想主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有关。这种对劳动力需求的不足又主要是由于:整体就业环境的压力,造成就业岗位严重缺失;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不平衡,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使得我国社会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却呈下滑趋势。但除此之外,文章重点论述了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是由其特殊原因所致。这些原因包括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福利待遇水平不均造成毕业生就业地区性、行业性失衡;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存在偏差,忽视就业现实的高期望值;高等教育没有打造出适应现阶段社会要求的毕业生,造成了人才相对过剩的假象。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大学生这一特定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难。四、走出困境: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针对上一章分析的原因,从高校、政府、大学生自身三个层次,提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建议。首先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有: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受到重视,发展水平滞后,未能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新加坡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先驱,其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其次,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要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适应新形势,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设置专业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状况,因地制宜,不要盲目攀高、求大,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的总体平衡,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会有市场。再次,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实力。主要是要针对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下滑、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碍大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反映强烈的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调整和改革。最后,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择业技能,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求职策略、求职方法和求职技巧向用人单位成功推销自己。作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为改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去以及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尽管这一举措已经实施但收效不显著,国家要制定有吸引力的、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建设。为避免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统一的有利于毕业生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服务体系,改革我国现有的落后的劳动体制,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是前提。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打破劳动力市场和人事制度的人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加强媒体对推进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立法机关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开放、公平和有效率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规范的就业市场制度。从毕业生个人角度要改善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当前,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竞争更加充分,大学毕业生择业就是比拼实力、比拼素质。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成为择业的筹码。文章认为大学生要想摆脱就业困境首先要分析用人单位的需要,正视自身特点,不断调整自己,还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另外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是带动毕业生就业的又一有效渠道。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3.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4.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6.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7.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9.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0.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1.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6.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7.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8.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19.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20.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21. 大学生道义推理研究,B8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学校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