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繁殖季节中华鲟繁殖群体在长江中分布与降海洄游初步研究

作 者: 林永兵
导 师: 沈建忠;危起伟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湿地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长江 非繁殖季节 繁殖群体 超声波跟踪 分布 降海洄游
分类号: S91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6年10月~2008年5月采用加拿大Vemco公司生产的超声波跟踪系统对非繁殖季节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亲鲟在葛洲坝下至长江入海口江段的迁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对18尾捕获于长江葛洲坝下庙咀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亲鲟(11♀,7♂),附上超声波发射器标志后放流,采用移动接收仪(VR100)和固定站接收仪(VR2(W))进行跟踪定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华鲟亲鱼迁移时间、迁移速率和对栖息地的选择等,旨在摸清中华鲟繁殖繁殖群体在长江中的迁徙活动规律,为该物种保护提供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为:1.非繁殖季节4尾行降海洄游的中华鲟亲鲟(1♀,3♂),分别于2007年11月20日、2008年1月15日、2008年1月24日和2008年3月28日开始离开产卵场向下游迁移,都经过了安徽铜陵监测站,其中2尾停留在铜陵至江阴江段,2尾经过江阴监测站,进入黄海。2尾标志鱼到达江阴监测站平均需要15.40 d,进入大海大约需要16-17 d。降海洄游的4尾标志鱼经过各个江段的平均迁移速度范围为3.63-5.42 km/h,其迁移速度在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标志鱼的体质、性别和性腺发育状况等情况有关。标志鱼降海洄游过程中具有时快时慢、走走停停的现象。2.中华鲟亲鱼在降海洄游过程中的水深分布多在9-18m,占86.0%,处于江水的中下层,表明中华鲟在降海洄游过程中一般选择在河道中下层水域,沿主河槽迁移,偶尔有向上层甚至露出水面迁移。标志鱼降海洄游迁移水深在标志鱼个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对具有完整数据的9尾标志鱼在长江中的迁移和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华鲟非繁殖季节可能的偏好栖息地为: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距离葛洲坝30 km)为其主要栖息地,栖息水深范围6-9 m,贴近江底;红花套至枝江江段以及铜陵至江阴江段为次要栖息地。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9
第1章 文献综述  9-20
  1.1 鲟鱼类资源、濒危状况和研究价值  9-10
    1.1.1 鲟鱼类资源  9
    1.1.2 鲟鱼类濒危状况  9-10
    1.1.3 鲟鱼的科学研究价值  10
  1.2 中华鲟研究进展  10-15
    1.2.1 中华鲟的生物学特征  11-13
      1.2.1.1 形态特征  11
      1.2.1.2 食性  11
      1.2.1.3 分布和洄游  11-12
      1.2.1.4 繁殖习性  12-13
    1.2.2 中华鲟繁殖群体资源  13-14
    1.2.3 中华鲟的保护措施  14-15
      1.2.3.1 人工繁殖放流  14-15
      1.2.3.2 限制捕捞数量和建设保护区  15
  1.3 水下生物遥测研究进展  15-20
    1.3.1 生物遥测定义和基本原理  15
    1.3.2 水下生物遥测的分类  15-16
    1.3.3 水下生物遥测的基本组成  16
      1.3.3.1 声波发射器  16
      1.3.3.2 接收仪  16
    1.3.4 发射器的附着方法  16-17
      1.3.4.1 体外挂置  16
      1.3.4.2 胃内灌置  16-17
      1.3.4.3 手术移植  17
    1.3.5 水下生物遥测技术对生物的影响  17-20
      1.3.5.1 试验鱼捕获操作对生物的影响  17
      1.3.5.2 发射器附着技术对生物体可能存在的影响  17-18
      1.3.5.3 发射器的发射频率及跟踪船  18-20
第2章 中华鲟超声波跟踪系统  20-25
  2.1 硬件配置  20-23
    2.1.1 超声波跟踪接收仪(VR100)  20-21
    2.1.2 有方向水下听筒(VH110)  21
    2.1.3 水下固定接收仪(VR2(W)Receiver)  21
    2.1.4 超声波发射器(transmitters)  21-23
    2.1.5 跟踪快艇  23
  2.2 软件系统(数据采集)  23-24
    2.2.1 VR100软件系统  23
    2.2.2 VR(W)2软件系统:  23-24
  2.3 超声波跟踪系统的性能  24-25
第3章 非繁殖季节中华鲟繁殖群体在长江中的迁移  25-36
  引言  25-26
  3.1 材料和方法  26-29
    3.1.1 研究区域  26
    3.1.2 水下固定接收仪(VR2(W)Receiver)布站  26-27
    3.1.3 中华鲟亲鲟的捕获  27-28
    3.1.4 中华鲟亲鲟的标志和放流  28-29
    3.1.5 中华鲟亲鲟的跟踪定位  29
      3.1.5.1 繁殖期间跟踪定位  29
      3.1.5.2 非繁殖季节的跟踪定位  29
    3.1.6 数据的处理  29
  3.2 结果  29-31
    3.2.1 迁移时间  31
    3.2.2 迁移速率  31
  3.3 讨论  31-35
    3.3.1 超声波发射器附着中华鲟的方法  31-33
    3.3.2 中华鲟降海洄游迁移速率比较  33-35
  3.4 小结  35-36
第4章 中华鲟繁殖群体在非繁殖季节对栖息地的选择  36-43
  引言  36-37
  4.1 材料和方法  37-38
    4.1.1 研究区域  37
    4.1.2 仪器设备  37
    4.1.3 中华鲟亲鲟的捕获、标志和放流  37
    4.1.4 跟踪和定位  37
    4.1.5 数据分析  37-38
  4.2 结果与分析  38-40
    4.2.1 非繁殖季节中华鲟亲鲟在葛洲坝下的栖息水深  38-39
    4.2.2 中华鲟亲鲟降海洄游栖息水深  39
    4.2.3 非繁殖季节中华鲟亲鲟在长江的分布  39-40
  4.3 讨论  40-42
    4.3.1 非繁殖季节中华鲟可能的栖息地  40
    4.3.2 中华鲟鲟的洄游通道  40-41
    4.3.3 葛洲坝河势调整工程对中华鲟亲鲟的影响  41-42
  4.4 小结  42-43
第5章 研究展望和保护对策建议  43-46
  5.1 加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亲鲟长期监测的建议  43-44
    5.1.1 增加和调整固定站  43
    5.1.2 合理布置繁殖期间葛洲坝宜昌江段固定站  43
    5.1.3 采取24小时连续跟踪  43-44
    5.1.4 使用寿命为3-6年的发射器  44
    5.1.5 搜索停留在红花套至枝江江段的中华鲟具体停留位置  44
  5.2 中华鲟物种保护对策建议  44-46
    5.2.1 细化保护区功能的空间结构  44
    5.2.2 保护区重点水域河床地形条件改良  44-45
    5.2.3 保护中华鲟的洄游通道  45
    5.2.4 做好葛洲坝下长期的中华鲟监测工作  45
    5.2.5 加强管理  45-46
参考文献  46-54
致谢  54

相似论文

  1. Ad-Hoc网络多信道MAC层协议的信道分配问题的研究,TN929.5
  2. 海杂波建模及其对ISAR成像的影响,TN957.54
  3. 分布式系统的故障注入方法研究,TP338.8
  4. 并行分布式网络模拟器PDNS容错技术的研究,TP302.8
  5. 二维粗糙表面光散射特性模拟与实验研究,TP391.41
  6. 基于测量的Internet链路延迟建模,TP393.4
  7. 面向海量邮件的检索系统研究与实现,TP393.098
  8.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9.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异方差模型的统计推断,O212.1
  10. 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TM61
  11. 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研究,S157.1
  12.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TP393.02
  13. 河南卫矛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花粉形态及地理分布研究,Q944
  14.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研究,Q948.2
  15. 北部湾口四种中上层鱼类耳石形态学、分布、生物学及资源评估,S932.4
  16. 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与变化调节的影响,G804.2
  17. 求解Worst-case CVaR优化的光滑化算法及其应用,O224
  18. 镉、铬及铅在日本无刺楤木中积累、分配及其对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792
  19. φ38脉冲筛板柱液滴直径分布的研究和模拟,TQ028.3
  20. 聚合物片材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与控制技术研究,TQ320.6
  21.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基础科学 > 水产生物学 > 水产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