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AM/DMC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制备

作 者: 刘月涛
导 师: 武玉民
学 校: 青岛科技大学
专 业: 化学工艺
关键词: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共聚物 双水相体系 聚乙二醇 粘度
分类号: O63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AM/DMC共聚物属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它是一种线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正电荷密度高、水溶性好、特性粘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造纸、石油、煤炭、矿业、地质和建筑等行业。对于丙烯酰胺(AM)的双水相聚合体系已经有所研究,但是在双水相体系中对于AM和阳离子单体的共聚反应研究还很少。本论文在综合相关文献基础上,以丙烯酰胺(AM)与阳离子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反应单体,以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稳定剂,在分相介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制备了稳定的AM/DMC共聚物双水相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单体浓度、单体配比、分相介质浓度、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及其分散稳定剂对共聚体系的粘度及其稳定性、共聚物分子量和分散相颗粒大小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得到的较佳反应条件为:单体浓度8%~15%,阳离子单体浓度8%~18%,分相介质浓度15%~25%,稳定剂浓度0.5%~2.0%(单体),PDMC分子量3.3×105~5.7×105,反应温度为65℃。该体系粘度小、稳定性好,单体最终转化率可达到98%以上,共聚物分子量超过106。利用核磁共振氢谱(HNMR)和红外光谱(IR)对所得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产物是AM/DMC的共聚产物。在AM/DMC共聚物双水相体系中,分相介质PEG水溶液为连续相,共聚物的水溶液为分散相。单体在两相中进行分配,引发聚合,通过对聚合反应过程中分散相液滴滴径及分布的研究,提出了双水相聚合分散相成滴及稳定机理。认为分散相液滴的粘度、连续相的粘度、分散稳定剂和阳离子单体的电荷排斥作用以及空间位阻效应是促使分散相液滴能稳定在连续相中的原因。AM/DMC共聚物双水相体系是一种新型的非均相聚合体系,反应体系粘度较低、并且在聚合过程中搅拌和传热都能顺利进行,不存在有机溶剂污染,后处理简单,是制备水溶性聚合物的新方法,也符合当今水溶性聚合物工业的发展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前言  10-12
1 文献综述  12-25
  1.1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简介  12-16
    1.1.1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  12
    1.1.2 阳离子型丙烯酰胺共聚合的研究进展  12-15
    1.1.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5-16
      1.1.3.1 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6
      1.1.3.2 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  16
      1.1.3.3 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16
  1.2 聚合物双水相体系  16-21
    1.2.1 双水相体系的种类  16-17
    1.2.2 双水相体系相图  17-19
    1.2.3 聚合物双水相系统的性质  19
      1.2.3.1 聚合物分子量  19
      1.2.3.2 聚合物的疏水性  19
      1.2.3.3 体系的温度  19
      1.2.3.4 体系的粘度  19
      1.2.3.5 低分子量物质  19
    1.2.4 双水相体系分相机理  19-21
      1.2.4.1 热力学机理  20
      1.2.4.2 相分离的动力学机理  20-21
  1.3 聚合物双水相体系研究进展  21-23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3-25
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制备  25-49
  2.1 实验部分  25-27
    2.1.1 试剂  25-26
    2.1.2 仪器  26
    2.1.3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合成方法  26-27
      2.1.3.1 分散稳定剂(PDMC)的制备  26
      2.1.3.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制备  26-27
  2.2 AM/DMC 共聚物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27-29
    2.2.1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中聚乙二醇的脱除  27
    2.2.2 AM/DMC 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27
    2.2.3 AM/DMC 共聚物残余单体含量的测定  27-28
    2.2.4 AM/DMC 共聚物阳离子度的测定  28
    2.2.5 AM/DMC 共聚物红外光谱分析  28
    2.2.6 AM/DMC 共聚物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28-29
  2.3 结果与讨论  29-46
    2.3.1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实验因素分析  29-32
      2.3.1.1 分相介质的选择  29-30
      2.3.1.2 稳定剂的选择  30
      2.3.1.3 阳离子单体的选择  30-31
      2.3.1.4 引发剂的选择  31-32
      2.3.1.5 聚合温度的确定  32
    2.3.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反应条件考察  32-46
      2.3.2.1 单体浓度的影响  32-35
      2.3.2.2 单体配比的影响  35-36
      2.3.2.3 分相介质的影响  36-38
      2.3.2.4 稳定剂的影响  38-41
      2.3.2.5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41-43
      2.3.2.6 聚合温度的影响  43-46
  2.4 共聚物红外光谱图  46
  2.5 共聚物核磁共振谱图  46-49
3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研究  49-70
  3.1 实验部分  49-50
    3.1.1 试剂  49
    3.1.2 仪器  49-50
  3.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表征  50-51
    3.2.1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单体分配系数的测定  50
    3.2.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粘度的测定  50
    3.2.3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分散相颗粒的粒度分布  50
    3.2.4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颗粒形貌  50-51
    3.2.5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分散相粒子的透射电镜扫描  51
  3.3 结果与讨论  51-68
    3.3.1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中单体的分配  51-54
      3.3.1.1 AM 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51-52
      3.3.1.2 DMC 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52-54
    3.3.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的粘度  54-62
      3.3.2.1 聚合过程中的粘度  55-56
      3.3.2.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粘度的控制因素  56-62
    3.3.3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分散相成滴及稳定机理  62-68
      3.3.3.1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产品的微观结构  63-64
      3.3.3.2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制备过程中分散相液滴的变化  64-66
      3.3.3.3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反应场所  66-68
      3.3.3.4 AM/DMC 共聚物双水相体系分散相液滴的稳定机理  68
  3.4 本章小结  68-70
结论与展望  70-72
  本文主要结论  70-71
  本文主要创新点  71
  展望  71-72
参考文献  72-77
致谢  77-7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8-79

相似论文

  1. 高粘度PA6/稀土的纺丝研究,TQ340.64
  2.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16.33
  3. PEG诱导的雨生红球藻细胞融合与变异株的筛选,S968.49
  4. 恩诺沙星缓释制剂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R96
  5. 新型低粘度亚二氟甲氧基类液晶合成与性能研究,O753.2
  6. 牛血清蛋白和鱼精蛋白从NOCC/海藻酸盐水凝胶中的释放:两种不同等电点的生物分子的对照试验,R943
  7. 贝伐单抗-PLGA缓释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分布研究,R96
  8. 玻璃体内注射用贝伐单抗PLGA缓释微球的合成及鉴定研究,R943
  9. 高亲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和性能研究,TQ323.8
  10. 偶氮苯液晶共聚物的自组装及光控研究,O631.3
  11. 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敏感的邻硝基苄基类药物释放体系研究,TQ460.1
  12. EVA型封边热熔胶及其粘结性能和流变性能的研究,TQ436.4
  13. 双重响应性材料对芳香聚酰胺膜的表面修饰,TB383.2
  14. 双水相脱色絮凝剂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X791
  15. 高粘度溶液和导电微粒对气泡静电纺丝的影响,TQ340.6
  16. 聚乙二醇协同膨胀石墨去除氮氧化物的研究,X701
  17. ACF/PLGA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318.08
  18. 盐酸环丙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大鼠股骨GustiloII型开放性骨折一期内固定辅助治疗中的应用,R687.3
  19. 微泡造影剂与共聚物P85联合超声辐照对HepG2细胞基因转染的影响,R735.7
  20. 苯乙烯—丁二烯(或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表面结构形成机理的研究,O631.3
  21. 贝叶斯核学习建模及在间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TP27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 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化学 > 高聚物的化学性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