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刑事诉讼纵向构造

作 者: 高云飞
导 师: 郭凯峰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 司法审查 以裁判为中心
分类号: D9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刑事诉讼构造是指由一定诉讼价值和诉讼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主要诉讼制度和证据规则中的诉讼基本方式所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它有横向构造和纵向构造之分。后者是指控辩裁三方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法律地位,它更加强调控辩裁三方在整个诉讼流程中的动态关系。作为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刑事诉讼纵向构造应当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前沿问题予以研究。从刑事诉讼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研究对象的控、辩、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是刑事诉讼运作的中轴。本文以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含义为基点,阐明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理论支撑;其次,立足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完善,具体探讨这一构造的完善措施。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内容上,本文从介绍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一般理论入手,着重强调了“以裁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特征;在理论上,对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格里费斯的争斗模式与家庭模式、戈德斯坦的弹劾模式与纠问模式以及达马斯卡的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判,从而阐明对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完善的积极意义;在类型上,对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模式和大陆法系职权主义模式以及日本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诉讼构造模式进行了简要评析之后,指出我国应当借鉴日本的模式,构建“以裁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纵向构造,以期从法理学的意义上对我国的刑事诉讼纵向构造进行完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9
第1章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一般理论  9-20
  1.1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涵义  9-10
  1.2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构成要素  10-12
    1.2.1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控诉权主体  10-11
    1.2.2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辩护权主体  11
    1.2.3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裁判权主体  11-12
  1.3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理念  12-20
    1.3.1 程序正义  12-15
    1.3.2 控审分离  15-16
    1.3.3 司法最终裁决  16-17
    1.3.4 控辩平等对抗  17-20
第2章 外国关于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主要理论和评析  20-25
  2.1 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  20-22
  2.2 格里弗斯的争斗模式与家庭模式  22
  2.3 哥德斯坦的弹劾模式与纠问模式  22-23
  2.4 达马斯卡的诉讼模式理论  23-25
    2.4.1 当事人对立与非当事人对立模式  23
    2.4.2 阶层模式与同位模式  23-25
第3章 世界潮流与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现状  25-37
  3.1 "以裁判为中心"的纵向构造的特征  25-31
    3.1.1 中立的裁判机构参与侦查,并负责司法授权和审查  25-26
    3.1.2 公民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可寻求司法救济  26-27
    3.1.3 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活动也要接受司法审查  27-28
    3.1.4 法院可通过庭审继续对审判前程序进行审查  28-29
    3.1.5 法院通过直接和言辞证据规则等规则作出裁判  29-31
    3.1.6 法院和检警机构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区别明显  31
  3.2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现状  31-37
    3.2.1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相当程度上行使裁判权  32-33
    3.2.2 审判前不存在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制  33
    3.2.3 庭审中的司法审查极为薄弱  33-34
    3.2.4 追诉材料对裁判结论具有重要影响  34-35
    3.2.5 法院有时充当"第二公诉人"的角色  35
    3.2.6 侦查、起诉和审判三阶段划分弹性较大  35-37
第4章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完善  37-51
  4.1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类型的选择  37-38
  4.2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完善  38-51
    4.2.1 中立的裁判机构对审判前程序的司法授权和审查  38-40
    4.2.2 建立若干原则和规则,使庭审成为决定案件结局的唯一阶段  40
    4.2.3 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  40-41
    4.2.4 扩大辩护律师的参与范围,强化和保障其辩护权  41-42
    4.2.5 重新建构检警关系  42-45
    4.2.6 贯彻控审分离原则  45-46
    4.2.7 赋予法院最终裁判者地位  46
    4.2.8 进行一系列的司法改革  46-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3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3-54
致谢  54

相似论文

  1. 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研究,D925.2
  2. 检察机关撤回公诉权问题研究,D925.2
  3.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研究,D997.4
  4. 为解决超期羁押现象的制度改革之尝试,D925.2
  5. 美国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审查制度,DD913
  6. 行政立法审查制度研究,D922.1
  7.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法律规制,F203
  8. 事实问题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925.3
  9. 刑事搜查扣押司法审查制度研究,D925.2
  10. 论刑事扣押制度的构建,D925.2
  11. 未决羁押制度相关问题研究,D925.2
  12. 论我国侦查权制约机制的重构,D925.2
  13. 论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D922.291.91
  14. 行政裁量权司法审查研究,D922.1
  15. 国家投资重大项目招投标中的法律问题思考,F284
  16. 行政裁决的司法审查,D925.3
  17. 论民事再审事由,D925.1
  18. 我国侦查监督机制研究,D925.2
  19. 罪犯人权保障若干问题研究,D926.7
  20. 论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司法审查,D912.1
  21. 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研究,D926.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