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哈尔滨娱乐观赏的变迁研究

作 者: 李刚
导 师: 董鸿扬
学 校: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群体意识 注视 社会变迁 哈尔滨
分类号: J12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哈尔滨的娱乐观赏在二十世纪早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观赏模式向现代型观赏模式转换的过程。这是其移民城市的身份和外来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突出的内在表现就是在娱乐观赏中,不断激发的群体意识和不断强化的身体注视过程。这种变迁的外在表现为,哈尔滨城市生活中,娱乐观赏的多元化和时尚倾向。一方面,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哈尔滨传统的观赏带有浓厚的关东文化特色。并且由于关内闲散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娱乐影响,带有中原文化痕迹。然而,由于娱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只是一种附属形式的社会活动,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传统型的娱乐观赏,主要是个关内移民文化影响下的,观赏空间不固定的,观赏注视方式随意的,没有很强的群体自觉意识的,某些岁时节庆活动的衍生物。另一方面,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俄侨娱乐观赏活动逐渐进入哈尔滨,并且带来了现代性因素,虽然此时的俄侨娱乐观赏活动仍然只是处于初期阶段。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哈尔滨随后的开埠通商,再到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的进入,哈尔滨的文化娱乐观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中原戏曲、西洋音乐以及新兴起的电影等观赏活动,在哈尔滨蓬勃兴盛。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现代性的观赏元素的引入和发展。首先是大规模的剧场化,以及观赏演出的场所越来越专业化。在南岗和道里地区的各种俱乐部的演出舞台上,经常上演专业化的西洋音乐会。在道外地区,随着二十年代左右茶园、舞台建设热情的高涨,一大批专门演出中国出同戏曲的专业演出场所兴盛起来。无论在南岗、道里还是道外,电影作为一种新奇的娱乐观赏形式,都产生了轰动的社会效果。据统计,在当时的哈尔滨曾经存在64个电影放映场所。其中13个是具有规模的固定长期影院。其次是观赏对身体注视要求的强化。西洋音乐会对观赏时间的严格要求,可以视为哈尔滨现代观赏标准产生的滥觞。随着中原戏曲演出在哈尔滨的水平和档次越来越高,传统戏曲的吸引力,也使观赏时候的身体控制日趋严格。当哈尔滨的电影放映业,跟随着世界发展的脚步,逐渐摆脱了早期的杂耍性质,内容日趋严肃的时候,电影放映时候的观赏对注视和身体控制的严格,成为最具现代意义的事件。最后在这一系列的交融与演变后,现代人所具有的观赏群体社会共识性存在产生了。观赏群体共识性存在的基础,是对观赏内容的选择的认同。当哈尔滨西洋音乐演出日趋高雅与精湛,并最终走出哈尔滨到全国甚至全球演出的时候,哈尔滨地区的传统戏曲演出也在发展壮大。演出中现代化的舞台装饰和新的大型表演节目日渐增多。同时反映现代人生活的剧目被创作演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电影节目的社会性。很多表现当时人们生活原貌和理想的电影影片被放映,并且受到欢迎。我在研究中,尝试着将娱乐观赏活动,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观众、剧场、观赏规范及节目内容。这四个部分产生了三个行动产物:选择性策略行动、接受性策略行动及共识性存在。在我所做的社会学研究中,认为不同阶段的策略行动变化,导致了新的群体共识产生并确定存在。这样就将过程分析与结构组成结合起来。通过对观赏策略性行动和观赏共识性存在的分析,本研究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社会变迁的描述与解释,而进入一种理论探讨的尝试。该尝试的目的,是对当代哈尔滨娱乐观赏结构的延续与变迁,进行回溯性的考察。结论是哈尔滨娱乐观赏的现代性变迁,产生并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代。其影响的结果,是当今哈尔滨城市娱乐观赏文化的特色表现。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9
  1.1 研究意义  9-11
  1.2 相关研究综述  11-12
  1.3 概念界定  12-14
  1.4 研究方法  14-17
  1.5 文章结构  17-19
第二章 初期的传统模式  19-23
  2.1 关东文化底色上的移民文化  19-20
  2.2 初期观赏的组成  20-21
  2.3 观赏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性质  21-23
第三章 交融与演变  23-39
  3.1 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  23
  3.2 观赏形式的丰富  23-28
  3.3 观赏组成结构的变化  28-36
  3.4 娱乐观赏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36-39
第四章 现代娱乐观赏模式的形成  39-45
  4.1 多元时尚的现代特色  39-40
  4.2 观赏组成的结构质变  40-41
  4.3 娱乐观赏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41-45
第五章 娱乐观赏变迁的当代反思  45-51
  5.1 观赏模式转换的现代意义  45-46
  5.2 一种尝试性解释  46-49
  5.3 命题  49-51
结论  51-52
注释  52-53
参考文献  53-56
致谢  56-57

相似论文

  1.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2. 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G629.2
  3. 统一方便面黑龙江市场营销,F274
  4.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团队管理与支持机制研究,G647
  5. 哈尔滨市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技术犯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861.1
  6. 虚惊条件下注意追随注视线索转移的机制,B841
  7. 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研究(1898-1956年),B979
  8. 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落民俗体育演变,G812.4
  9. 哈尔滨解放区民事权利的法律实践,D929
  10. 哈尔滨市普通初级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G831.3
  11. 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F323.3
  12. 资产负债管理在哈尔滨银行的应用研究,F832.2
  13. 眼动跟踪系统设计与实现,TP391.41
  14.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自杀现象研究,B846
  15. 温州人群体意识与温州模式的提升,F127
  16. 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K265
  17. 琼海关与近代海南经济社会的变迁,F129
  18. 哈尔滨市经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X24
  19. 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TU984.114
  20.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哈尔滨俄籍建筑师研究,TU-092
  21. 哈尔滨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设定研究,TU984.113

中图分类: > 艺术 >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艺术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