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双重话语空间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以“北京7.21暴雨事件”为例

作 者: 陈晨
导 师: 陈先红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广告与公关
关键词: 双重话语空间理论 危机公关 双向沟通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19世纪处在巨大变革之中的狄更斯这么说,现在的我们依然可以这么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便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更使得每个人类个体都可能成为影响甚众的媒体。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越来越多样化,对于政府而言,大规模的公共危机变得更加不可控,选择符合时代特点的危机公关策略愈加显得重要。在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于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性及其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双重作用下,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话语,和以民众为代表的民间话语的双重空间二者之间的碰撞变得尤为突出,这使得官民之间话语的摩擦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政府危机事件演变的重要方式。因此,从官民双重话语空间的角度去分析公共危机公关事件,并对此提出一种新的危机公关方式成为现今危机公关研究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选择了发生在2012年7月的典型公共危机公关事件——“北京7.21暴雨事件”为案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本次案例的危机公关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本次事件中,官民双方的互动效果完全符合“双重话语空间理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民主”理论的部分思想,以及各种现代危机公关策略,本文提出新的公共危机公关策略,即在四个不同空间内采用不同危机公关方式。在官方非技术空间采取权威框架策略,在官方技术空间采取对话框架策略,在非官方非技术空间采取人际框架策略,在非官方技术空间采取议题框架策略。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2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8-10
  1.2 文献综述  10-21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28
  2.1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23
  2.2 研究方法  23-28
3 “北京721暴雨事件”传播阶段与模式  28-53
  3.1 官方话语空间危机传播模式分析  28-43
  3.2 民间话语空间危机传播模式分析  43-53
4 “北京7.21 暴雨事件”传播效果  53-62
  4.1 潜伏期:官民双方良性互动  53
  4.2 爆发期:正面与负面反应交错  53-55
  4.3 蔓延期:负面反应占据主流  55-58
  4.4 恢复期:由负面向正面反应的过渡  58-61
  4.5 小结  61-62
5 基于双重话语空间的危机公关策略建议  62-70
  5.1 官方非技术空间的权威框架  62-63
  5.2 官方技术空间的对话框架  63-65
  5.3 非官方非技术空间的人际框架  65-67
  5.4 非官方技术空间的议题框架  67-68
  5.5 小结  68-70
6 结语  70-72
  6.1 主要结论  70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70-72
致谢  72-73
参考文献  73-75

相似论文

  1. 冠生园危机公关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F426.82
  2. 财经类危机新闻初探,G212
  3. 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F426.82
  4. 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与政府危机公关,R197.1
  5. 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G80-05
  6.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公关应对策略的初步研究,G80-05
  7.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研究,R197.1
  8. 企业信誉危机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F272
  9.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现存问题探索,G219.2
  10. 我国明星运动员危机公关研究,G80-05
  11. 警察危机公关与网络媒体应对策略,D631.1
  12. 灾难新闻报道初探,G212.2
  13. 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在中国企业的应用,F274
  14. 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G210
  15. 报纸品牌经营,G215
  16. 危机传播与矿难报道,G212
  17. 公共关系新闻研究,G210
  18.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F426.82
  19. 医院危机公关中信息传播管理的研究,R197.32
  20. Genre Analysis of Company Statements in Crisis Public Relations,H315
  21. 我国体育赛事危机公关应对策略研究,G81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