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教师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作 者: 李文娟
导 师: 张奎明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衔接 理论与机制
分类号: G65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世界教师教育整体化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世界各国在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构建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探索,我国也不例外。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努力把握时代机遇,必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借鉴我国已有经验和他国相关先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教师教育衔接机制构建。然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这三个阶段仍然处于相互脱节、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状态。加强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相互贯通、连贯一致的、可持续的教师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探讨。本文内容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教师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教师教育衔接的相关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的教师教育衔接机制。首先,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师教育衔接方面的典型做法。其次,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衔接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便我国有选择的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教师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华东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教师教育衔接方面的相关经验。即:华东师范大学的“合并模式”、西华师范大学的“联合模式”、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模式”。其次,对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机构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教育师资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教育内容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衔接的法律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提出建议,构建了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主要包括:教师教育的机构整合机制、教师教育的师资互动机制、教师教育的内容衔接机制、教师教育衔接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及教师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审慎改革。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引言  9-15
  一 选题缘由  9-12
    (一). 研究的背景  9-11
    (二). 研究的意义  11-12
  二 研究综述  12-13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  12-13
  三 主要研究方法  13-14
    (一). 比较研究法  13-14
    (二). 文献研究法  14
  四 相关概念界定  14-15
第一章、教师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15-20
  一 实现教师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16-17
  二 实现教师个体持续专业发展的需要  17-18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7-18
    (二). 教师教育现状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8
  三 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的内在要求  18-20
    (一). 提高教师质量的需要  18
    (二). 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18-19
    (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19-20
第二章、教师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  20-26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  20-22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提出  20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定义  20-21
    (三).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21-22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25
    (一).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  22
    (二). 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22-23
    (三). 教师专业发展  23-25
  三 教师个体认知发展理论  25-26
    (一). 发生认识论  25
    (二). 教师发展阶段论  25-26
第三章、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研究  26-35
  一 美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  26-30
    (一). PDS的兴起  26-27
    (二). PDS的目标  27-28
    (三). PDS的运行  28
    (四). PDS的建立原则  28
    (五). PDS的特点  28-29
    (六). PDS的评价  29-30
  二 英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  30-31
    (一).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  30
    (二). 在教师入职教育方面  30-31
    (三). 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  31
  三 日本教师教育衔接机制  31-32
    (一).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  32
    (二). 在教师入职教育方面  32
    (三). 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  32
  四 对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总结与反思  32-35
    (一). 对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总结  33-34
    (二). 对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反思  34-35
第四章、我国教师教育衔接的现状和问题  35-48
  一 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现状  35-40
    (一). 华东师范大学的“合并模式”  35-37
    (二). 西华师范大学的“联合模式”  37
    (三).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  37-39
    (四). 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模式”  39-40
  二 我国教师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40-48
    (一). 教师教育机构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40-43
    (二). 教师教育的师资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43-44
    (三). 教师教育内容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44-46
    (四). 教师教育衔接的相关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46-48
第五章、对加强我国教师教育衔接的建议  48-60
  一 教师教育的机构整合机制  50-52
    (一). 高校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其合作  50
    (二). 充分利用整合后的教师教育资源  50-51
    (三). 高校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  51
    (四).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  51-52
  二 教师教育的师资互动机制  52-54
    (一). 组建相互合作的师资队伍  52
    (二). 教师教育机构彼此开放课堂  52-53
    (三).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53
    (四). 构建教师动态管理机制  53-54
  三 教师教育的内容衔接机制  54-56
    (一). 组建教师教育内容研究机构  54
    (二). 建设教师教育实验区  54
    (三). 依据教师教育各阶段问题采取措施  54-55
    (四). 利用教师成长记录档案袋  55-56
  四 教师教育衔接的法律保障机制  56-59
    (一). 构建专门的教师教育法律体系  56
    (二). 建立健全职前培养法律保障机制  56-57
    (三). 建立健全入职教育法律保障机制  57
    (四). 建立健全职后培训法律保障机制  57-58
    (五). 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制度  58-59
  五 教师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审慎改革  59-60
    (一).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59
    (二). 注意审慎改革  59-60
参考文献  60-63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63-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2.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635.1
  3. 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路径研究,G659.2
  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Q-4
  5. 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与发展研究,G633.7
  6. 日本教师教育政策研究,G451.1
  7. CSCL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G40-057
  8. 吉林省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G434
  9. 高中生物教师专业知识调查研究,G633.91
  10. 新中国教师准入与任用政策嬗变研究,G451.1
  11. 我国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G643
  12.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60-4
  13. 众明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激励机制研究,F426.6
  14. 印度教师教育课程计划研究,G451.1
  15. 印度教师教育机构现状研究,G571.2
  16. 中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G625.1
  17. 在线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G652.4
  18.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机构的历史演进,G659.611
  19. 当代高校教师教育信仰问题研究,G645.5
  20. 高中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635.1
  21. 岫岩县工业污染的政府规制研究,D63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范教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