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 者: 霍瑞
导 师: 赵安民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内容、教育范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成效如何等都会对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和导向。在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效果不佳的今天,’用交往理论和以人为本思想关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贯穿交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现状,既是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彰显的需要,也是克服“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陷的需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理念创新发展的需要;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育人目标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基本理论、基本关系入手,得出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然后从交往角度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找到建构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现实基础,分析其本质、功能、原则,最后再重点阐释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全文分为五章,第二到五章是正文部分,第四、五两章是研究的重点。各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这是为全文研究作铺垫的部分。本章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厘清当前学界对于选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为论文写作打基础。第二章是基本概念解析。在这一章中,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并对二者的交往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交往、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得出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且对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特点进行了解读。第三章是基于交往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低效;二是受教育者相互之间交往的弱化。而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阻隔的原因是:教育者权威的绝对化、教育价值观存在弊端、社会发展导致交往环境的变化。第四章首先介绍了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态,为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奠定基础,然后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的角度,提出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过程中应坚持的四个原则。即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疏导原则,以满足需要为基础的求实原则,以交往情境为基础的渗透原则,以沟通互动为基础的民主原则。第五章由四个小节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从宏观上来看,就是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重构。从微观上来看,就是要在教育主体之间建立交往型师生关系,要抓好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课程教育途径,要着力建设、拓展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1章 绪论  11-18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2
    1.1.1 研究背景  11-12
    1.1.2 研究意义  12
  1.2 研究现状  12-15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4-15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8
    1.3.1 研究思路  15
    1.3.2 创新之处  15-18
第2章 交往理论与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18-31
  2.1 交往理论概述  18-24
    2.1.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18-21
    2.1.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21-23
    2.1.3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对比分析  23-24
  2.2 交往与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24-28
    2.2.1 交往  24-25
    2.2.2 交往与教育、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  25-26
    2.2.3 交往性教育与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26-28
  2.3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及特征  28-31
    2.3.1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8-29
    2.3.2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9-30
    2.3.3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30-31
第3章 基于交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1-39
  3.1 基于交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肯定的地方  31-32
    3.1.1 实践教育法  31
    3.1.2 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  31-32
    3.1.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  32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的低效  32-34
    3.2.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的形式化  32-33
    3.2.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的单向性  33
    3.2.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的不平等性  33-34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弱化  34-36
    3.3.1 受教育者整体交往能力不高  34-35
    3.3.2 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功利化倾向明显  35
    3.3.3 受教育者之间交往呈现非理性趋势  35-36
  3.4 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欠缺的原因  36-39
    3.4.1 教育者权威的强化与受教育者的抵触  36-37
    3.4.2 教育价值观存在弊端  37
    3.4.3 社会科技发展导致交往环境的变化  37-39
第4章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态及原则  39-47
  4.1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态  39-43
    4.1.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39-40
    4.1.2 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40-42
    4.1.3 全球化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  42-43
    4.1.4 网络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新情况  43
  4.2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43-47
    4.2.1 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疏导原则  44
    4.2.2 以满足需要为基础的求实原则  44-45
    4.2.3 以交往情境为基础的渗透原则  45
    4.2.4 以沟通互动为基础的民主原则  45-47
第5章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47-63
  5.1 基于交往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7-51
    5.1.1 确立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  47-49
    5.1.2 教育内容回归生活世界  49-50
    5.1.3 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  50-51
  5.2 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型师生关系  51-55
    5.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51-53
    5.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型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53
    5.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基本策略  53-55
  5.3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课程教育途径  55-59
    5.3.1 着力塑造有助于交往教学的时空环境  55-57
    5.3.2 发挥“两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57-58
    5.3.3 充分挖掘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独特教育价值  58-59
  5.4 建设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59-63
    5.4.1 网络为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型平台  59-60
    5.4.2 大学生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举措  60-63
结语  63-64
参考文献  64-67
致谢  67-6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8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3.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4.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6.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7.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9.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0.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1.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6.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7.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8.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19.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20.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21. 大学生道义推理研究,B8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