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本教育视角下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研究-以南宁市衡阳路学校为例

作 者: 李燕
导 师: 李红
学 校: 广西师范学院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学校德育 “体验—生成”德育模式 生本教育理论
分类号: G6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衡阳路小学为个案,结合衡阳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学生主体自育、德性成长为宗旨,在衡阳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典范的基础上,作者从生本教育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理论视角对衡阳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提炼出衡阳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范式,即“体验—生成”德育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既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在本论文中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探析了“体验—生成”德育模式的建构:第一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德育模式理论、德育模式构建策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给予本人的启示做了概要,分析了“体验—生成”德育模式提出的背景,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此模式提出的本质。第二部分,从理论高度详细阐述了“体验—生成”德育模式。从生本教育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三个理论层面对衡阳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进行理论剖析,为这一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分析了衡阳路学校构建德育模式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体验—生成”德育模式范式。从这个基点出发,在确定“体验—生成”德育模式的基本程序要素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究了这一德育模式构建的动机层面、情感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创造层面。论证了建构“体验—生成”德育模式是学校坚持走“以人为本”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第四部分,论述了衡阳路学校“体验—生成”德育模式实施的原则和具体策略。从案例研究、图表展示、师生人文素养提升调查等方法,对衡阳路学校采取的一系列关于德育模式构建策略以促进“双主体”德性的形成给予了完整清晰的阐述,对初等教育学校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范式、借鉴为效。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9
第一章 绪论  9-23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9-11
    一、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9-10
    二、南宁市衡阳路学校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10-11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11-14
    一、研究的目的  11-12
    二、研究的内容  12-13
    三、研究的意义  13-14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4-16
    一、研究的方法  14-15
    二、研究的思路  15-16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6-23
    一、国内关于学校德育模式的研究  16-20
    二、国外关于学校德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20-21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给予的启示  21-23
第二章 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23-27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23-24
    一、模式  23
    二、德育模式  23-24
    三、生本教育理论视角  24
    四、“体验—生成”德育模式  24
  第二节 理论依据  24-27
    一、生本教育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24-25
    二、生本教育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25
    三、生本教育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25-27
第三章 “体验—生成”德育模式建构的程序性要素和基本层面  27-34
  第一节 “体验—生成”德育模式建构的程序性要素  27-29
    一、创设情境  27-28
    二、自主体验  28
    三、实践探究  28-29
  第二节 “体验—生成”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层面  29-34
    一、动机层面 基于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29-30
    二、情感层面 “他律—自律—律他”的德性发展  30-31
    三、认知层面 始于儿童知与不知的混杂  31-32
    四、行为层面 促使儿童在行为中内化行为  32
    五、创造层面 基于儿童潜能无限  32-34
第四章 衡阳路学校“体验—生成”德育模式建构的原则和策略  34-47
  第一节 “体验—生成”德育模式的建构原则  34-36
    一、建构和内化相结合的原则  34
    二、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34-35
    三、情理相结合原则  35
    四、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原则  35-36
  第二节 “体验—生成”德育模式建构的策略  36-47
    一、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依托  36-40
    二、以问题解决为引领组织道德教育的开展  40-44
    三、以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启动儿童的有效参与性  44-47
结语  47-48
参考文献  48-53
附录  53-5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7-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分析与对策,G633.2
  2.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研究,G711
  3.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G711
  4. 雷锋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特色研究,G631
  5. 德育新课改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G715.1
  6. 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G41
  7.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G718.3
  8.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对策研究,G717
  9. 中小学德育中“主体性偏失”及矫治探求,G631
  10. 论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G41
  11. 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G557.1
  12. 网络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究,G711
  13. 英国的学校德育,G556.1
  14.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B222
  15. 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G631
  16. 我国学校德育制度问题反思与探讨,G41
  17. 论青少年德育中的心理阻抗,G410
  18.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工业学校为例,G717
  19.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实践教学为例,G633.2
  20.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研究-以河源市为例,G71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初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