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

作 者: 郑红莺
导 师: 张谦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美国 学校德育 途径 方法 借鉴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916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学校德育在德育中居首要地位,研究美国学校德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美国学校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其特点,旨在完善我国学校德育理论,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发展。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美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发展及特点,包括四个阶段和两次德育改革,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剖析了美国学校德育的历史背景,这对了解和研究美国学校德育有重大现实意义。其次分析了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突出的政治性、实效性和学术性。 第二部分对美国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德育的实践环节一德育途径和方法,客观上要求德育途径、方法与其特定的德育目标、特定的德育内容具有一致性、吻合性。各国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因其文化传统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之处。美国学校德育最值得借鉴之处是其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可操作性。本部分列举了美国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生活指导、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宗教、公共环境、家庭教育等七种途径以及正面灌输与隐性灌输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等三种方法,在肯定其德育实效的同时也披露了美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学校教育工作保守化、缺乏完整的德育系统,使学校德育无法达到协调统一,这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对中美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子工程,是这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利弊,对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共性方面,中美学校都开设德育课程,以课堂讲授为学校德育的基本方式,注重通过种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并积极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途径;其次由于文化背景、教育思想的迥异,在课堂教学形式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德育途径上和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教育的方法上也表现也一定的差异性。通过这种对比,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美国学校的成功做法,

全文目录


文献综述  9-11
前言  11-12
一、美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12-20
  (一) 美国学校德育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  12-13
  (二) 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13-20
    1、政治性  13-16
    2、实效性  16-18
    3、科学性  18-20
二、美国学校德育的途径方法  20-32
  (一) 美国学校德育途径  20-27
    1、课堂教育  20-22
    2、生活指导  22-23
    3、校园活动  23-24
    4、社会活动  24-25
    5、宗教  25-26
    6、大众传媒与公共环境熏陶  26-27
    7、家庭教育  27
  (二) 美国学校德育方法  27-30
    1、正面灌输与隐性灌输相结合  28-29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9
    3、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29-30
  (三) 存在的问题  30-32
    1、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学校教育工作保守化  30-31
    2、缺乏完整的德育系统,学校德育无法达到协调统一  31-32
三、中美学校德育途径方法的异同比较  32-35
  (一) 中美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分析  32-33
    1、开设德育课程,以课堂讲授为学校德育的基本方式  32
    2、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32-33
    3、具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途径  33
  (二) 中美学校德育途径方法的异性分析  33-35
    1、关于课堂教学形式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德育途径  33-34
    2、关于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教育方法  34-35
四、美国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借鉴  35-50
  (一)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35-37
    1、德育目标定位的缺陷  35-36
    2、德育内容的失范  36-37
    3、德育途径方法的陈旧封闭  37
    4、德育工作者素质良莠不齐  37
  (二) 借鉴  37-50
    1、培养民族精神  38-39
    2、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39-42
    3、注重层次性原则  42-44
    4、加强系统的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  44-46
    5、德育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46-50
参考文献  50-53
后记  53

相似论文

  1. 自变量分段连续型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收敛性及稳定性,O211.63
  2. 谐波齿轮传动柔轮应力及轮齿磨损分析,TH132.43
  3.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4. 半球谐振陀螺误差分析与测试方法设计,V241.5
  5.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6. 无尾飞翼式飞行器主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V249.1
  7. 半透明材料辐射与相变耦合换热研究,V259
  8. 多导弹协同作战突防效能评估及组合优化算法研究,TJ760.1
  9. 基于DSP的任意次谐波发生器的设计,TM935
  10.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11. 多重ANN/HMM混合模型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TN912.34
  12.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13. 仿真系统模型验证方法和工具研究,TP391.9
  14. 超声速巡航导弹姿态控制系统增益调度设计的参数化方法,TJ765.23
  15. 离散非线性系统输入到状态稳定性研究,TP13
  16. 陀螺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研究,TJ765
  17. 两类非线性波动方程的行波解,O175.29
  18. 在大肠杆菌内引入MVA途径高效合成抗疟药青蒿素前体—紫穗槐-4,11-二烯,TQ463
  19.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20. 牡蛎蛋白饮料脱腥技术的研究,TS254.4
  21.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的研究,G623.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