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研究

作 者: 张启发
导 师: 李建强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中国土地法大纲 农民地位 土地产权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7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掌握了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农民。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打败了由大地主、大资本家所支持的国民党,其中,土地就是一柄利剑。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将其看作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在独立发展时期,土地问题、农民问题一直都是党的政策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土地革命以后,党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路线,到农村去,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成为革命工作的中心任务,土地问题自然成为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多次变化,其实际内容也从“限租、限田”发展到“耕者有其田”。这个变化过程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我党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执政党的过程。《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一探索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党土地政策探索历程的阶段性总结,是私有制形式下土地问题解决的最终方案。《中国土地法大纲》就其内容来说,对农民地位土地产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都有深刻的见解。它坚持“谁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谁就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而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的支持”的理论逻辑,贯彻了“工农联盟”的主导思想,是对党的革命及建政策略的丰富和发展。它所确立的“土地私有、产权集中、分散经营”的土地产权模式不仅推翻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也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其所规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特别是农民大会和农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建国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中国土地变革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里程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土地法大纲》作为土地改革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保持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背离土地改革的要求,造成了农业生产的退步。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土地政策有选择的向土地改革靠拢,在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社会近30余年来快速发展的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在新时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农村改革,这将是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又一次大变革。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回顾历史,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经验教训。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及其历史价值。这是对《大纲》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以及社会意义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探讨。为本文论述的展开提供起始点。第二章《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中国农民地位改变。本章以《大纲》为提挈点,分析《大纲》文本以及土地改革实践所反映出的党对农民社会地位的认识。本章内容首先确立了判定农民地位的原则,然后以此为标准分析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社会地位,指出,这一时期农民的政治地位很高,但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第三章《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农村土地产权变更。本章以《大纲》文本表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改革时期党的农村土地产权模式。指出,土地改革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剥削的土地关系,建立起小农土地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对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建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土地私有制改革的最高峰。第四章《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本章是对《大纲》中规定的农村土地改革的执行机构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大纲》的文本规定,而是将其放在了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建设的框架内,指出《大纲》所反映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体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五章《中国土地法大纲》及其土地改革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这是本文的落脚点。研究《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目的就是要为当前我国农村改革提供借鉴,这种借鉴既有正面的历史经验,也有反面的历史教训。通过分析和研究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得出: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点;必须稳定土地所有权,落实土地承包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必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完善土地法律体系;必须重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本文从土地改革入手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变革问题,这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土地改革来看待当下的新农村建设问题,这在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当中是不多见的,这算是本文的一个角度创新。另外,本文在分析农民社会地位时,主张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农民社会地位时应更关注社会结构地位,而不是仅关注社会历史地位,并试图将历史、国家、社会等要素综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标准的参考系。这也算是一个创新方面。当然,由于个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这个参考系并没有最终成型,这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4
绪论  14-22
  一、 选题意义  14-15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9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19-21
  四、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21-22
第一章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及其历史价值  22-39
  一、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探索历程  22-31
    (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土地问题解决办法探索  22-23
    (二) 国共合作,致力于改良主义的农民政策  23-24
    (三) 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实践的开端  24-30
    (四)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运动  30-31
  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31-39
    (一)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形成过程  31-34
    (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34-35
    (三)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价值  35-39
第二章 《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中国农民地位改变  39-63
  一、 国家、社会与农民地位的辩证关系  39-46
    (一) 农民地位分析的参照系  39-41
    (二) 农民地位的影响因素  41-46
  二、 革命战争驱动下的政治解放  46-54
    (一) 《中国土地法大纲》对农民政治地位的确定  46-49
    (二) 农民对政治权力的利用与延伸  49-54
  三、 政治解放无法改变农村经济文化的从属地位  54-57
    (一) 耕者有其田政策彻底摧毁了农村传统的经济文化体系  54-56
    (二) 土地改革无法改变农村社会的从属地位  56-57
  四、 《中国土地法大纲》对提高农民地位的借鉴意义  57-63
    (一) 农村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是提高农民地位的必要条件  57-60
    (二) 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民地位的物质基础  60-63
第三章 《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农村土地产权变更  63-85
  一、 中国传统的土地产权模式与农村社会的发展  63-69
    (一) 土地产权的内涵  63-64
    (二) 传统的农村土地产权模式  64-66
    (三) 传统产权模式对社会的影响  66-69
  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农村土地产权变革  69-74
    (一) 《中国土地法大纲》对土地产权的规定  69-70
    (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土地产权模式  70-71
    (三) 新产权模式对社会的影响  71-74
  三、 新产权模式的风险及其规避  74-85
    (一) 新产权模式嬗变的可能性  74-78
    (二) 建国后土地产权的变革及其对风险的规避  78-85
第四章 《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5-102
  一、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组织的瓦解与重组  85-88
    (一) 中国传统农村的组织模式  85-86
    (二) 近代化对农村组织的冲击与瓦解  86-87
    (三) 国民党农村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  87-88
  二、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组织理论与实践  88-96
    (一) 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组织建设的初期探索  89-92
    (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对农村组织建设的规定  92-94
    (三) 土地改革时期农村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  94-96
  三、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的影响  96-102
    (一) 土地改革形成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  96-97
    (二)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向国家政权延伸  97-100
    (三)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100-102
第五章 《中国土地法大纲》及土地改革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02-151
  一、 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是关乎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  102-112
    (一) 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农村工作的历史经验  102-104
    (二)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必须尊重农民的政治权益  104-107
    (三)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必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107-109
    (四)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09-112
  二、 稳定土地所有权,落实土地承包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12-130
    (一)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  112-118
    (二) 切实维护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  118-120
    (三)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20-126
    (四)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126-130
  三、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村改革的政治保障  130-140
    (一)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  130-132
    (二) 构建农村社会治理新体系  132-135
    (三)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35-140
  四、 健全土地法律体系是农村改革的法律保障  140-144
    (一) 中国土地法律体系的建立  140-141
    (二) 现行土地法律体系的不足  141-142
    (三) 健全土地法律体系的原则与方向  142-144
  五、 做好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是农村改革的思想保障  144-151
    (一)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45-147
    (二) 新的发展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更加重要  147-149
    (三) 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本点  149-151
结论  151-152
附录  152-160
后记  160-16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61

相似论文

  1. 城郊型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267.2
  2. 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研究,X171
  3.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4. 丽江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67
  5.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制教育研究,D920.0
  7. 盐城市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422.6
  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研究,G718.5
  9.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10. 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F327
  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G725
  12.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F293.3
  13.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研究,F320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研究,F326.2
  15. 论地票制度中的利益分享机制,F301
  16. 衡东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F121.23
  17. 我国小产权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293.3
  1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F321.1
  19. 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关系研究,F124
  20.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蒋孝明,F301.1
  2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D922.3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