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

作 者: 梅定国
导 师: 朱士群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社会理论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分类号: D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是个人心得和集体智慧、本初发轫和阐发深化、曲折探索和严整科学、滑轨嬗变和隐性发展的关系,以此界定为出发点开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架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范式、社会主义导向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任何理论一样,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和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其形成的历史参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也得益于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吸收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怪胎,形成的阶级基础是几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形成的革命保证则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领导工农运动和参加国民政府的早期尝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可贵探索、抗日民主根据地治理的伟大创造、解放区执政的成功实践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必备的实践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逻辑演进经历了早期酝酿、逐渐孕育、正式形成、臻于成熟等几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的初步设想、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早期酝酿过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逐渐孕育时期,在其前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后期已具雏形。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三民主义的建国方案和土地政策的调整推动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走向形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政权和二五减租政策推动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走向成熟,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臻于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建构以后,就具体运用于中国的社会实际,着力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使这一理论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解放战争开始后,时局的变化使新民主主义社会政策作了深刻的调整,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阐发和完善。建国前后新中国宏伟蓝图的展望和中国共产党的纠“左”努力、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纲领的制定、中国共产党建国纲领的系统论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多方面展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和策略方针、刘少奇和周恩来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收官之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后,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考、刘少奇等人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隐性发展,验证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奠基与延伸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资本主义是利用与批判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涵盖与归宿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融通和超越的关系。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歧异主要集中在存在虚构之争、战略策略之争、夭折成长之争、天国地狱之争等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承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否定了毛泽东思想,势必引起思想混乱。没有纯粹的战略,也没有纯粹的策略,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体。“夭折论”和“成长论”的分歧源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差异,站在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视角下看待问题,就不会纠结于“夭折”抑或“成长”。“天国论”和“地狱论”都是为他们的现实目的服务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主张中国改旗易帜,走资本主义道路,因而都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3
前言  13-15
绪论  15-36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全瞻  15-30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7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之历史脉络  17-1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国内研究综述  19-26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国外(境外)研究综述  26-28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之薄弱环节  28-30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30-33
    一、研究思路  30-31
    二、研究方法  31-33
  第三节 本文力求达到的创新、特色和不足之处  33-36
    一、本文力求达到的创新  33-34
    二、本文的特色  34-35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35-36
第一章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36-6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概述  36-40
    一、毛泽东思想  36-37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  37-3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39-40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40-54
    一、个人心得和集体智慧  41-43
    二、本初发轫和阐发深化  43-46
    三、曲折探索和严整科学  46-51
    四、滑轨嬗变和隐性发展  51-54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54-67
    一、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  55-57
    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架构  57-61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范式  61-63
    四、社会主义导向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63-67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历史条件  67-10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  67-84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和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67-74
    二、历史参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74-78
    三、吸收借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78-8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84-93
    一、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怪胎  84-86
    二、阶级基础:几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86-90
    三、革命保证:不断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90-93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实践条件  93-104
    一、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领导工农运动和参加国民政府的早期尝试  94-96
    二、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可贵探索  96-98
    三、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根据地治理的伟大创造  98-100
    四、中国共产党解放区执政的成功实践  100-104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史(上)  104-14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早期酝酿  104-115
    一、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的初步设想  104-108
    二、党的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108-11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逐渐孕育  115-128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政治派别围绕社会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政治主张  115-117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奠基  117-124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雏形  124-12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正式形成  128-136
    一、三民主义的建国方案和土地政策的调整  129-131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系统论述  131-136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臻于成熟  136-146
    一、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  137-139
    二、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的联合政府主张  139-146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史(下)  146-200
  第一节 时局的变化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政策的调整  146-157
    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146-149
    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阐发  149-152
    三、刘少奇等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152-157
  第二节 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157-170
    一、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和中国共产党的纠“左”努力  157-163
    二、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纲领  163-167
    三、中国共产党建国纲领的系统论述  167-170
  第三节 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170-177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和策略方针  170-173
    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构想  173-177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收官之作  177-191
    一、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77-179
    二、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79-189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  189-191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隐性发展  191-200
    一、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考  191-194
    二、刘少奇等人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194-200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200-230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若干重要范畴的基本关系  200-211
    一、奠基与延伸: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200-202
    二、利用与批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资本主义  202-205
    三、涵盖和归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205-208
    四、融通和超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08-211
  第二节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的争论的思考  211-223
    一、虚构还是事实?  212-214
    二、战略抑或策略?  214-218
    三、夭折还是成长?  218-220
    四、天国还是地狱?  220-223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大意义  223-230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意义  223-226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226-230
结语  230-232
参考文献  232-243
致谢  243-24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45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4.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5.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6.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7.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0.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2.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3.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4.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7.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8.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9.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20.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21.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