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资本论》第二册形成史研究

作 者: 徐洋
导 师: 顾海良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资本论》第二册 形成史 手稿 刊印稿 MEGA
分类号: A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是他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的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集大成。同时,《资本论》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表现为一个庞大的文献群体,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体系。研究这个体系的发生、发展、演变、“定型”,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选取这个体系演变史中的一部分,即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把《资本论》第二册从马克思酝酿、写作,经过恩格斯编辑出版,直到马克思所有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按照原样发表的整个过程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历史来考察。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和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刊印稿的发表和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后世对恩格斯所编《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的再版和研究,考察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复杂历程,恩格斯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艰难过程,大致勾勒《资本论》第二册的形成史,并就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的刊印稿的成败得失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以期把国内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推向深入。本文的结构为:最前面是导论,主体部分分为8章,最后是结论。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国际的研究状况,交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第1章“《资本论》第二册的创作史分期和对象、结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阐述《资本论》第二册在《资本论》创作史中的位置,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结构计划中的位置,《资本论》第二册的对象、三分结构的形成以及马克思对资本流通的认识的演变,并在最后论述了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在《反思》手稿中的萌芽。本文第2—6章组成一个单元,考察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创作过程。这个单元又分为两个小单元。第一个小单元为第2、3章,主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第2章考察1857—1858年手稿,第3章考察1861—1863年手稿。第二个小单元为第4、5、6章,主题为“《资本论》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分别考察1863—1865年、1867—1870年和1876—1882年的《资本论》第二册手稿。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虽然不断构想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结构方案,并且先后提出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的多个方案,但是1857—1858年手稿的主体部分“资本章”则大体上是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的三分结构(即后来《资本论》理论部分的三分结构)来撰写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阐述了对资本流通基本问题的见解,例如资本流通的实质和目的,流通同生产的辩证关系,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但是从后来《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三分法来看,马克思只是重点论述了资本周转,特别是资本周转理论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关于资本循环的零星见解是混杂在资本周转中论述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则只是附带论述到。马克思在1861—1863年手稿中的某些章节,推进了对资本循环理论的论述,逐步制定了资本循环的公式,但资本循环仍然没有从“资本流通”这一概念中剥离出来。从篇章结构来看,1861—1863年手稿只有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和利润,没有资本的流通过程。然而马克思在该手稿的主体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作了多次阐述,提出了两大部类的概念,初步制定了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马克思从1863年开始以《资本论》为正标题撰写自己的经济学巨著。1865年所写的第二册第Ⅰ稿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册的三分结构,即第一部分阐述单个资本的流通中的循环,第二部分阐述单个资本的流通中的周转,第三部分阐述社会资本的流通(再生产)。而这个进步的核心,在于把资本循环从资本周转中剥离出来,建立了从资本循环到资本周转的抽象—具体结构。此外,第Ⅰ稿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部结构划分也作了初步设想,并在一些具体论点上取得进步。马克思在1867—1870年紧张地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希望借着《资本论》第一卷的成功,也能够尽快出版这两册。马克思在此期间为第二册创作了大量手稿,其中最重要的是第Ⅱ稿和第Ⅳ稿。在这两稿的第一章,资本循环的基本结构被确定下来。第Ⅱ稿还在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部分取得显著成就。在第Ⅱ稿第二章,资本周转部分的阐述框架和理论要点基本成型。在第Ⅱ稿第三章,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其在《资本论》第二册三章结构中的地位作了明确阐述,确立了先简单规模的再生产、后扩大规模的再生产的阐述顺序(两者又分为没有货币流通的阐述和有货币流通的阐述两个步骤),并首次以“图式”(Schema)的方式说明社会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在对第二册的创作中断了6年之后,马克思在1876—1882年再次为《资本论》第二册创作了大量手稿,主要有第Ⅴ、Ⅵ、Ⅶ、Ⅷ稿。马克思在第Ⅴ、Ⅵ、Ⅶ稿中,对资本的循环理论作了细致的阐述,使得这一部分基本定型。马克思在第Ⅷ稿填补了他的资本流通理论的最后一个大空白——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Ⅷ稿还改变了此前第Ⅰ、Ⅱ稿的阐述方式,全面纳入货币流通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作了系统阐述。第Ⅷ稿为第二册第三篇的定型提供了重要前提。通过第2—6章这一单元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在阐述资本流通理论和撰写《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他没有为《资本论》第二册留下一份可供编辑的完整手稿,也没有留下完整的编辑方案。本文第7—8章组成一个单元,考察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并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进行评价。第7章首先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成就和欠缺加以总结;然后从分析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二册序言出发,概述了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大致经过;接着从文本和结构、文字和表述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恩格斯的改动情况;最后具体分析了第二册各篇的编辑过程和恩格斯采用马克思手稿的情况。第8章首先回顾了《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发表以后历史上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评价,特别是梁赞诺夫、考茨基和吕贝尔的评价;接着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对马克思手稿、恩格斯编辑稿的发表和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其他学者通过MEGA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得出的评价;最后概括了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巨大贡献,评述了MEGA编者提出的恩格斯编辑工作在文本和结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单元可以看出,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为《资本论》理论大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恩格斯版的第二册可能也有若干可商榷之处。最后为“结论”,对本文所论述问题提出六个方面的思考。一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第二册并非直线上升,而是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交织。二是恩格斯审慎处理了作者和编者关系,完成了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历史使命。三是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编辑稿的发表过程艰难曲折,学术因素和政治因素相交织。四是应当辩证地看待《资本论》第二册的手稿和刊印稿的未完成和完成。五是从学习版和历史考证版的版本性质出发历史地看待手稿和刊印稿之间的区别。六是《资本论》第二册形成史告诉我们,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第二册形成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8-12
Abstract  12-23
导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状况和写作思路  23-47
  一、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23-27
    (一) 《资本论》和第二册  23-25
    (二) 创作史和形成史  25-26
    (三) 为何选择第二册而不是第三册作为研究对象  26
    (四) 本文研究的起止时间  26-27
  二、国内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27-35
    (一) 第一阶段:建国以后—60年代中  28-29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晚—90年代中  29-33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现在  33-35
  三、国外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35-43
    (一) 第一阶段:1885年—20世纪50年代  35-36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  36-40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  40-43
  四、本文的结构和编辑说明  43-47
    (一) 本文的结构  43-44
    (二) 本文编辑方面技术规格的说明  44-47
第一章 《资本论》第二册的创作史分期和对象、结构  47-74
  一、《资本论》第二册在《资本论》创作史中的位置  47-52
    (一)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分期(1843—1883)  47-52
    (二)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创作分期(1865—1882)  52
  二、《资本论》第二册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结构中位置的演变  52-60
    (一) 五篇结构计划  53-56
    (二) 六册结构计划  56-58
    (三) 四册结构计划  58-60
  三、《资本论》第二册的对象和三分结构的形成  60-69
    (一) 《资本论》第二册的对象和在《资本论》逻辑结构中的位置  60-64
    (二) 《资本论》第二册的三分结构  64-67
    (三) 马克思对资本流通认识的演变  67-69
  四、资本流通理论在《伦敦笔记》中的萌芽  69-73
    (一) 《伦敦笔记》之前没有资本流通理论  69-70
    (二) 《伦敦笔记》中的《反思》初步涉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70-73
  五、本章小结  73-74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1857—1858年手稿)  74-94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概况和分篇问题  74-78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概况和《资本章》三篇的划分  74-75
    (二) 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分篇辨析  75-76
    (三) 对传统分篇的反对意见  76-78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对资本流通基本问题的认识  78-84
    (一) 资本流通的实质和目的  78-80
    (二) 流通同生产的辩证关系  80-82
    (三)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82-84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资本“循环”  84-86
    (一) 手稿中“流通”、“循环”、“周转”之间的关系  84-85
    (二) “循环”同后来资本循环理论的关系  85-86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资本周转理论  86-91
    (一) 资本周转的定义和四个要素  87
    (二) 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增殖的关系  87-89
    (三) 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9-91
  五、《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91-92
    (一) 单个资本再生产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91
    (二) 手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初步阐发  91-92
  六、本章小结  92-94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1861—1863年手稿)  94-108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的概况和分篇问题  94-97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的概况  94-95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手稿分“篇”及其争论  95-97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对资本流通基本问题的认识  97-100
    (一) 手稿对资本流通基本问题认识的推进  97-98
    (二) 初步制定资本循环的公式  98-100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00-107
    (一) 在批判斯密的过程中提出两大部类概念  100-102
    (二) 在批判李嘉图的过程中阐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02-103
    (三) 在批判经济学家的反对派的过程中初步制定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公式  103-105
    (四) 手稿其他部分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论述  105-107
  四、本章小结  107-108
第四章 《资本论》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1863—1865)  108-125
  一、1863—1865年手稿中的《资本论》第二册第Ⅰ稿  108-112
    (一) 第二册第Ⅰ稿的概况  108-110
    (二) 第二册第Ⅰ稿的创作过程  110-112
  二、第Ⅰ稿对资本循环的阐述  112-117
    (一) 论述资本循环的部分被确定为独立的一章  112-113
    (二) 资本循环的四种形式  113-116
    (三) 对资本流通其他问题的阐述  116-117
  三、第Ⅰ稿对资本周转的阐述  117-120
    (一) 资本周转基本问题  117-118
    (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18-120
  四、第Ⅰ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阐述  120-123
    (一)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困难  120-121
    (二) 借用三种交换的概念阐述社会资本再生产  121-122
    (三) 第Ⅰ稿有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其他问题  122-123
  五、本章小结  123-125
第五章 《资本论》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1867—1870)  125-153
  一、1867—1870年的《资本论》第二册手稿  125-132
    (一) 对1867-1870年手稿的新认识  125-127
    (二) 第Ⅱ、“Ⅲ”、Ⅳ稿和其他未编号手稿的概貌  127-130
    (三) 对1867—1870年手稿的两点说明  130-132
  二、第Ⅱ稿的概况和创作过程  132-137
    (一) 第Ⅱ稿的概况  132-134
    (二) 第Ⅱ稿的创作过程  134-137
  三、第Ⅱ稿对资本循环的阐述  137-143
    (一) 资本的形态变化  137-141
    (二)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141-142
    (三) 就资本形态变化问题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142-143
  四、第Ⅱ稿对资本周转的阐述  143-147
    (一) 周转的一般规定以及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43-144
    (二) 形成资本周转中的差别的各种情况  144-146
    (三) 周转的差别对资本增殖等等的影响  146-147
  五、第Ⅱ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阐述  147-151
    (一) 第三章的导论  147-148
    (二)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社会流通  148-151
  六、本章小结  151-153
第六章 《资本论》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1876—1882)  153-174
  一、1876—1882年的《资本论》第二册  153-162
    (一) 马克思1870—1876年中断和重拾《资本论》第二册的情况  153-154
    (二) 第V稿、早期文稿中将要利用的段落(Ⅰ—Ⅳ稿)、片断Ⅰ、片断Ⅱ  154-158
    (三) 片断Ⅲ、第Ⅵ稿、片断Ⅳ、第Ⅶ稿  158-160
    (四) 第Ⅷ稿、有关第二册的最后两个札记  160-162
  二、第Ⅴ、Ⅵ、Ⅶ稿对资本循环的阐述  162-165
    (一) 细致阐述资本循环  162
    (二) 区分货币资本的货币职能和资本职能  162-163
    (三) 阐述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163-164
    (四) 完善资本循环公式的写法  164-165
  三、第Ⅷ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阐述  165-172
    (一)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65-167
    (二) 在“对后面的预先阐述”中阐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167-168
    (三) 在“预先阐述。Ⅱ.积累或扩大规模的再生产”中阐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168-170
    (四) 第Ⅷ稿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上的进步  170-172
  四、本章小结  172-174
第七章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编辑  174-206
  一、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的成就和欠缺  174-176
    (一)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的成就  174-175
    (二)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的欠缺  175-176
  二、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工作的概貌  176-181
    (一) 对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序言的分析  176-178
    (二) 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经过  178-181
  三、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主要工作  181-193
    (一) 文本和结构:选择文稿;划分篇章结构;拟定各级标题  182-183
    (二) 文字和表述:增补;删除;合并、概括;改动  183-193
  四、《资本论》第二册各篇的编辑过程  193-204
    (一) 第一篇的编辑过程  193-196
    (二) 第二篇的编辑过程  196-200
    (三) 第三篇的编辑过程  200-204
  五、本章小结  204-206
第八章 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工作评价  206-229
  一、对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册)编辑工作评价的历史回顾  206-214
    (一) 最初的评价  206-207
    (二) 梁赞诺夫的观点  207-208
    (三) 考茨基在《资本论》第二卷大众版中的评价  208-210
    (四) 苏联马恩列研究院《资本论》大众版的做法  210-212
    (五) 吕贝尔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评价  212-214
  二、MEGA对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发表及其评价  214-220
    (一) 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发表过程  214-216
    (二) MEGA编者对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工作的评价  216-217
    (三) 其他学者通过MEGA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评价  217-220
  三、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贡献及可能的问题  220-228
    (一) 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巨大贡献  220-222
    (二) 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可能的问题  222-225
    (三) 对《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可能的问题的分析  225-228
  四、本章小结  228-229
结论:六个方面的思考  229-242
  (一) 马克思的创作: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229-234
  (二) 恩格斯的编辑:作者和编者  234-235
  (三) 手稿的发表:学术和政治  235-236
  (四) 《资本论》第二册的手稿和刊印稿:未完成和完成  236-238
  (五) 版本的差别:学习版和历史考证版  238-240
  (六) 《资本论》第二册形式史留给我们的课题:继承和发展  240-242
附录  242-257
  附录一:《资本论》第二卷形成史年表  242-246
  附录二:流传下来的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二册撰写的手稿概览  246-248
  附录三: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主要手稿目录  248-255
    (3.1) 第Ⅰ稿目录  248-249
    (3.2) 第Ⅱ稿目录  249-250
    (3.3) 第Ⅱ稿封面目录  250-252
    (3.4) 第Ⅳ稿封面目录  252
    (3.5) 第Ⅳ稿目录  252-253
    (3.6) “早期文稿中将要利用的段落(Ⅰ—Ⅳ稿)”目录  253-254
    (3.7) 第Ⅴ稿目录  254
    (3.8) 第Ⅵ稿目录  254
    (3.9) 第Ⅶ稿目录  254
    (3.10) 第Ⅷ稿目录  254-255
  附录四: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采用马克思手稿情况一览表  255-257
参考文献  257-269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269-270
后记  270-271

相似论文

  1.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研究,A811
  3.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时间思想探析,F091.91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A811
  5. 巴金《随想录》版本比较研究,I206.7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科学人学的建构,B03
  7. 从《天演论》手稿到《天演论》,K256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A811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文化思想研究,A811.6
  10. 《伊米德史》中部分术语研究,H37
  11. 现实与思想的双重异化及其扬弃,A811
  12. 心象手记,J218.4
  13.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A811
  14. 从思维方式角度反思马克思“人的本质”两命题,B038
  15. 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B038
  16.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B038
  17. 论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活动的异化及扬弃的思想,B03
  18. 中国1980年代的“美学热”研究,B83-092
  19. 《审美教育书简》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比较,B83-06
  20. 人学视域的感觉观,B038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A811.2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