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零媒介语情境下的初级对外汉语教学

作 者: 樊雪婷
导 师: 孟长勇
学 校: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 零媒介语 初级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设计
分类号: H19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教学媒介,也是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对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在对所要研究的零媒介语情境和初级对外汉语教学界定的基础之上,比较分析学者就外语教学媒介语的相关研究,设计出零媒介语情境下的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详细教案并进行课堂实验和结果分析,阐明了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创设零媒介语情境的观点。本文将零媒介语情境界定为单用目的语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将初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词汇量在600到1200左右的学生。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论证了创设零媒介语情境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优越性。理论上,笔者在分析直接法和基于沉浸法的美国明德模式和韩国三星模式,以及主张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的日本早稻田Tutorial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创设零媒介语情境的构想;实践上,笔者在该构想的指导下,选取《汉语教程》(杨寄洲编写;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册上第十课《会议厅的门开着呢》作为教学内容、选取多国家的汉语初级混编班学生为教学对象设计出相应教案,对教案的实施进行假设、验证和分析。最终得出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创设零媒介语情境的结论。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引言  9-16
  (一)零媒介语情境和初级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概念  9-10
    1.零媒介语情境概述  9-10
    2.初级对外汉语教学的界定  10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10-11
  (三)研究方法  11-12
  (四)相关研究综述  12-16
    1.相关教学法理论和教学模式研究  12-14
    2.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及相关研究  14-15
    3.小结  15-16
一、零媒介语情境下的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16-56
  (一)课型  16
  (二)使用教材  16-17
  (三)教学对象  17
  (四)教学内容  17
  (五)教学目标  17-18
    1.认知领域  17
    2.技能领域  17-18
    3.情感领域  18
    4.学习策略  18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18
    1.词汇  18
    2.语法  18
  (七)教学方法  18
  (八)教学时间  18-19
  (九)教学过程  19-56
    1.第一课时  19-36
    2.第二课时  36-42
    3.第三课时  42-52
    4.第四课时  52-56
二、课堂实验  56-57
  (一)课堂实验  56
  (二)课堂测验  56-57
  (三)测验结果分析  57
结语  57-58
附录  58-62
参考文献  62-63

相似论文

  1.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2. 项目课程视角下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策略,G712.3
  3.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G633.41
  4. “中原剪纸艺术”介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G633.955
  5.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堂教学游戏设计,H195
  6. 汉语人称词缀、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H195
  7.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教学设计,H195
  8. 参与型教学设计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H195
  9. 《吉利的数字》教学设计,H195
  10.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G633.6
  11. 《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G633.7
  12.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探索,G633.6
  13. 元认知策略在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教学中的应用,H195
  14. 中学影视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研究,G633.95
  15. 基于任务式教学法的4A模式教学设计,H195
  16. 中文电视剧在韩国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H195
  17. 泰国汉语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H195
  18. 网络党课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与实现,D261.42
  19. IMS LD工具比较与应用研究,TP399-C1
  20. 基于4C/ID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理解教学设计研究,H319
  21.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G633.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汉语教学 > 对外汉语教学 > 教学法、教学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