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身份与学术-论作为学者的朱自清

作 者: 宋金花
导 师: 马俊江
学 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朱自清 文化身份 现代学人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其文化身份由作家而学者,但他是学者的同时,还集多重身份于一身:诗人、散文家、教师、语文教育家。其学术追求和学术思路,也由他的多重身份而决定:他是作家出身的学者,他的学术著述兼备“文与学”的艺术风格;他是新文学家出身的学者,因此,他不是静坐书斋的纯学者,而始终一直关注着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他是语文教师,不仅关注并研究国文教育,同时也关注着新文学在中学和大学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作为新文学作家出身的学者,朱自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一方面,熟稔的文学创作体验与学术的结合,使得他的学术著述更有文学的质感和美感。另一方面,他仍对新文学投以极大的热情,新文学的发展始终是他学术关怀背后的焦点之一。他以“为人生”亦“为人民”的文学使命感对文学创作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关照,更以一位学者、创作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全方位地关注着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学者型教师,朱自清关注研究国文教育,参与《开明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的编辑,同时也关注新文学在中学和大学教育界的发展,率先将新文学引进课堂,利用课堂向学生们传播新文艺思想。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学者,朱自清参与新文学建设,关注教育的改革以及新文学在教育界和学界的合法性,同时也进行经典和学术的普及工作。朱自清和其他五四新文化人一样,始终摆脱不了“启蒙”的社会责任意识。鲁迅尝试借助小说的力量来达到改造社会目的,朱自清亦躬身力行,通过新文学和学术的普及工作,追求着“雅俗共赏”,以达“启发民智”。因此,作为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学者,他所做的各种实践工作,都与其五四新文化人的身份唇齿相依,其终极关怀是新文学的现代性发展。本文就以朱自清的身份为切入点,研究学者的朱自清,与其他多重身份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与他的学术取向和新文学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章主要论述作为新文学作家出身的朱自清,他的学者身份与其新文学作家之间的关联性。作为学者,他时刻关注着新文学建设和发展。他通过创作和文化资源借鉴两种方式表达他对新文学建设的关怀。作为新文学作家,其身份影响着他的学术研究思路和追求,而且对其学术著述的品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章将讨论作为国文教师的朱自清,他在国文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以及关于国文教育的理论思考。由此,探究朱自清国文教育思想的独特性,以及它与关注新文学建设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章将重点讨论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朱自清。并探讨清华大学、大学教师身份与朱自清学术道路转向有哪些实质性的关联。作为大学教师,朱自清又是如何开展新文学的建设工作的。第四章着重论述学者朱自清的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关怀。探讨其在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关照下,对文学和学术普及工作所做的一切努力。作为学者,朱自清不是静卧书斋的纯学者,而是心系这社会,始终关心新文学的发展,所以他便一直做着文学和学术普及的工作。《经典常谈》和《论雅俗共赏》这两部经典著作鲜明地体现了研究与普及兼备的学术品质。结语部分将对朱自清作家身份、教师身份、学者身份与启蒙知识分子的社会情愫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作简要总结。从作家到学者的转变,是五四新文化人常见的人生轨迹,朱自清如此,鲁迅如此,俞平伯如此……因此本文论述的是朱自清一个人,但也希望,借此关注现代中国一个由作家而学者的新文化人群体。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8
绪论  8-12
一、作家出身的学者与新文学建设  12-33
  (一) 建设新文学的学术关怀  12-17
  (二) 作家与学术著述之风格  17-22
  (三) 新文学建设与国内外文化资源  22-33
二、国文教师与国文教育研究  33-47
  (一) 国文教学奠定国文研究基础  33-37
  (二) 国文教师身份下的国文研究  37-44
  (三) 新文学家视野中的国文教育  44-47
三、大学教师与学术研究  47-67
  (一) 水木清华——高深学术之府  48-58
  (二) 大学教师身份下的学术研究  58-64
  (三) 朱自清与清华学派  64-67
四、启蒙知识分子与学术普及  67-78
  (一) 启蒙知识分子的社会情怀  67-70
  (二) 朱自清的学术普及实践  70-78
结语  78-79
参考文献  79-8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2-83
致谢  83-84

相似论文

  1. 《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莫娜的身份追求,I712.074
  2. 纳博科夫的文化身份焦虑,I712.06
  3. 《爱药》中文化身份追寻的主题解读,I712.074
  4. 文化身份的寻求,I712.074
  5. 从《大地》中的阿兰看赛珍珠的女性观,I712.074
  6. 文化身份建构视野下的中学生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G633.3
  7. 《穿越种族线》中非裔美国妇女双重身份建构,I712.074
  8. 沈从文创作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探究,I207.42
  9.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典型的美国佬》中人物的文化身份,I712.074
  10. 后殖民视阈下寒山诗英译过程中原作者文化身份重构,I046
  11. 论朱自清“中和”文化理想及其意义与表现,I207.6
  12. 生命精神的原生态与变异,I207.6
  13. 对《女勇士》的对话解读,I712
  14. 全球化语境下译者的文化身份研究,H315.9
  15. 刘云若小说中的城市记忆与想象,I207.42
  16. 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I712
  17. 中国典籍的顺向翻译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H315.9
  18.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身份及文化融合研究,H09
  19. 从后殖民视角看辜鸿铭英译儒经中的注释,H315.9
  20. 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庸》英译研究,H315.9
  21. 光与墙——《美国人》中的文化身份分析,I712.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