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H2S对大鼠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 者: 李战永
导 师: 张涛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生物信息学
关键词: 硫化氢 脑缺血 空间认知 突触可塑性 神经振荡 血管新生
分类号: R74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通过在体实验观察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和大鼠胶质瘤细胞在缺血损伤时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⑴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组、H2S组、缺血+H2S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的方法建立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H2S组和缺血+H2S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NaHS(5.6mg/kg/day)处理。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MWM)观察比较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各组大鼠在MWM测试后分别断头取脑,测定海马内H2S含量;通过组织学方法(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形态结构。⑵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组及处理方法同⑴。在体记录各组大鼠海马CA3、CA1区的局部场电位,用计算神经生物学方法分析大鼠海马CA3、CA1区神经网络的振荡模态(包括θ波段和γ波段)并进行比较;分别在体记录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长时程增强(LTP),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情况。⑶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H2S组,肿瘤组,肿瘤+H2S组,每组10只。选用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通过纹状体内微量细胞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恶性胶质瘤(GBM)动物模型,H2S组和肿瘤+H2S组大鼠在脑内注射1周后给予腹腔注射NaHS(5.6mg/kg)1次;脑内注射3周后,各组大鼠分别断头取脑,肿瘤侧半脑用于制备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瘤内细胞形态,并计算瘤体体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瘤内血管内皮标记蛋白CD34、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评估瘤体内微血管密度(MVD);肿瘤对侧半脑用于脑内H2S含量测定。结果⑴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内H2S含量显著降低(缺血组vs.假手术组,P<0.05);经外源性H2S处理后,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内的H2S含量显著升高(缺血+H2S组vs.缺血组,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缺血+H2S组vs.假手术组,P<0.05)。⑵MWM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目标象限百分比显著减少(P<0.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01);经外源性H2S腹腔注射处理后,缺血+H2S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秒)明显缩短(定位巡航第5天,缺血组与缺血+H2S组相比为:15.91±2.51vs.8.09±1.50,P<0.01),目标象限百分比(%)明显增加(缺血组与缺血+H2S组相比为:27.27±3.37vs.37.25±3.92,P<0.05),穿越平台次数(次)显著增加(缺血组与缺血+H2S组相比为:1.83±0.27vs.3±0.46,P<0.05)。四组大鼠的平均游泳速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⑶假手术组和H2S组的CA1区锥体细胞形态正常。缺血组海马的CA1区锥体细胞出现明显的核固缩现象,胞浆染色不均,难以分辨正常的胞体形态,细胞周围可见明显水肿,细胞分布散乱不均;缺血+H2S组海马的CA1区锥体细胞也可见核固缩现象,但明显少于缺血组,细胞分布趋于均匀,胞周水肿也明显减少,胞浆染色也较均匀,可见多数锥体细胞的形态趋于正常。⑷对局部场电位的计算神经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缺血会导致CA3与CA1之间的θ节律和γ节律相位同步性显著减弱,给予H2S后,两个脑区减弱的相位同步得到显著恢复。缺血导致CA3-CA1通路θ与γ节律上的信息流单方向指数c2的显著下降,而给予H2S后,这种下降趋势得到恢复。⑸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s)斜率百分比显著降低(123.33±2.62vs.112.35±2.52,P<0.001),在使用外源性H2S处理后,缺血+H2S组大鼠的fEPSPs斜率百分比得到明显提高(缺血+H2S组vs.缺血组:124.99±3.64vs.112.35±2.52,P<0.001)。⑹GAP-43主要表达于锥体细胞的胞体及其附近,缺血组的GAP-43阳性表达最低,缺血+H2S组的GAP-43阳性表达介于假手术组和缺血组之间。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0.001;缺血组与缺血+H2S组比较,P<0.001。⑺一次性给予低剂量NaHS(5.6mg/kg)可促进荷瘤鼠GBM瘤体的生长,表现为瘤体体积明显增大(P<0.001),瘤体组织出现空洞,坏死、出血明显增多,新生血管明显增多。⑻肿瘤+H2S组与肿瘤组大鼠脑内H2S的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肿瘤+H2S组H2S含量比肿瘤组显著提高(P<0.05);肿瘤+H2S组大鼠脑内的CD34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肿瘤组(P<0.001);肿瘤组和肿瘤+H2S组瘤内的MVD(条/mm2)测定结果分别为41.2±7.9和97.0±10.8,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与肿瘤组相比,肿瘤+H2S组大鼠瘤体内HIF-1α和MMP-2的阳性表达量均显著增多(P<0.001)。结论⑴外源性H2S可提高缺血大鼠模型海马内H2S的含量;⑵外源性H2S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认知障碍,其机制与H2S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导致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的形态结构异常有关;⑶慢性脑缺血可造成海马内慢γ振荡与θ振荡模态的改变;外源性H2S可使慢性脑缺血导致的θ与γ模态改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有可能是H2S对抗慢性脑缺血认知损伤的一个新的机制;⑷H2S可增强慢性脑缺血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LTP,这是H2S改善脑缺血导致的大鼠空间认知障碍的神经电生理机制,这种电生理作用与H2S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GAP-43的表达有关;⑸一次性给予低剂量(5.6mg/kg)的外源性H2S可促进GBM瘤体的血管新生,促进瘤体的生长,其机制与外源性H2S促进瘤体的HIF-1α和MMP-2表达有关;⑹H2S对缺血的海马锥体细胞和缺血的胶质瘤细胞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1
目录  11-16
本文主要缩略语表  16-19
第一章 引言  19-29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9-26
    1.1.1 H_2S 在神经系统的功能研究进展  20-25
      1.1.1.1 气体信号分子  20-22
      1.1.1.2 内源性 H_2S 的生成、代谢及其调节  22-24
      1.1.1.3 H_2S 在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  24-25
    1.1.2 脑缺血/缺氧对海马功能的影响  25
    1.1.3 H_2S 与脑缺血/缺氧  25-26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6-28
    1.2.1 研究目的  26-27
    1.2.2 研究意义  27
    1.2.3 主要内容与方法  27-28
  第三节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8-29
第二章 H_2S 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  29-55
  第一节 前言  29-35
    2.1.1 海马与学习记忆功能  29-31
    2.1.2 脑缺血对海马功能的影响  31-33
    2.1.3 H_2S 改善脑缺血后功能  33-35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35-43
    2.2.1 实验材料  35-38
      2.2.1.1 实验动物  35
      2.2.1.2 主要实验试剂  35-36
      2.2.1.3 主要试剂配方  36-37
      2.2.1.4 主要实验仪器  37
      2.2.1.5 计算机软件  37-38
    2.2.2 实验方法  38-43
      2.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38
      2.2.2.2 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2VO)制备  38-39
      2.2.2.3 MWM 测试及数据处理  39-41
      2.2.2.4 大鼠灌流取脑  41
      2.2.2.5 大鼠脑冰冻切片制备  41-42
      2.2.2.6 脑片 HE 染色及结果判断  42
      2.2.2.7 海马 H_2S 含量测定  42-43
      2.2.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
  第三节 结果  43-49
    2.3.1 实验大鼠情况  43
    2.3.2 H_2S 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认知障碍的影响  43-49
      2.3.2.1 MWM 定位巡航训练结果  44-46
      2.3.2.2 MWM 空间探索测试结果  46-48
      2.3.2.3 大鼠海马 CA1 区细胞形态学改变  48
      2.3.2.4 大鼠海马内 H_2S 含量变化  48-49
  第四节 讨论  49-54
    2.4.1 实验中的动物分组及给药依据  49-50
    2.4.2 外源性 H_2S 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认知的影响  50-52
    2.4.3 慢性脑缺血对大鼠海马内 H_2S 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52-53
    2.4.4 外源性 H_2S 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应用浓度有关  53-54
  第五节 小结  54-55
第三章 H_2S 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55-82
  第一节 前言  55-63
    3.1.1 海马的结构及功能  55-56
    3.1.2 海马锥体细胞的突触可塑性  56-58
    3.1.3 海马的神经振荡  58-61
    3.1.4 神经振荡与学习记忆功能  61
    3.1.5 脑缺血对海马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61-62
    3.1.6 H_2S 与神经振荡  62-63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63-70
    3.2.1 实验材料  63-66
      3.2.1.1 实验动物  63
      3.2.1.2 主要实验试剂  63-64
      3.2.1.3 主要试剂配方  64-65
      3.2.1.4 主要实验仪器  65
      3.2.1.5 计算机软件  65-66
    3.2.2 实验方法  66-70
      3.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66
      3.2.2.2 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2VO)制备  66
      3.2.2.3 海马 CA3-CA1 电生理记录  66-68
      3.2.2.4 大鼠灌流取脑  68
      3.2.2.5 大鼠脑冰冻切片制备  68
      3.2.2.6 免疫组化染色及结果判断  68-69
      3.2.2.7 海马内电极定位观察  69
      3.2.2.8 LTP 数据分析  69-70
      3.2.2.9 LFPs 数据分析指标及参数  70
      3.2.2.10 PLV 计算  70
      3.2.2.11 NIF 计算  70
      3.2.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70
  第三节 结果  70-76
    3.3.1 H_2S 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70-74
      3.3.1.1 电极定位  70-71
      3.3.1.2 海马 CA1 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71-74
    3.3.2 海马 CA1 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  74-75
    3.3.3 PLV 结果  75
    3.3.4 NIF 结果  75-76
  第四节 讨论  76-80
    3.4.1 H_2S 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76-78
    3.4.2 H_2S 影响脑缺血后的神经振荡  78-80
  第五节 小结  80-82
第四章 H_2S 促进大鼠恶性胶质瘤的血管新生  82-102
  第一节 前言  82-85
    4.1.1 血管新生与肿瘤  82-83
    4.1.2 神经胶质瘤及其动物模型  83
    4.1.3 H_2S 与血管新生  83-85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85-90
    4.2.1 实验材料  85-87
      4.2.1.1 实验动物  85
      4.2.1.2 实验用细胞系  85
      4.2.1.3 主要实验试剂  85-86
      4.2.1.4 主要实验液体配方  86
      4.2.1.5 主要实验仪器  86-87
      4.2.1.6 计算机软件  87
    4.2.2 实验方法  87-90
      4.2.2.1 细胞培养  87
      4.2.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87-88
      4.2.2.3 C6 胶质瘤大鼠模型制备  88
      4.2.2.4 大鼠灌流取脑  88
      4.2.2.5 大鼠脑冰冻切片制备  88
      4.2.2.6 脑片 HE 染色及结果判断  88
      4.2.2.7 肿瘤体积的测定  88-89
      4.2.2.8 免疫组化染色及结果判断  89
      4.2.2.9 肿瘤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89
      4.2.2.10 脑组织 H_2S 含量测定  89-90
      4.2.2.11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90
  第三节 结果  90-97
    4.3.1 荷瘤鼠一般表现  90
    4.3.2 大鼠脑内 H_2S 的含量  90-91
      4.3.2.1 H_2S 标准曲线  90
      4.3.2.2 脑内 H_2S 含量  90-91
    4.3.3 HE 染色结果  91-92
    4.3.4 脑内胶质瘤体积测定  92-93
    4.3.5 免疫组化阴性对照结果  93-94
    4.3.6 CD34 表达及瘤内微血管密度测定  94-95
      4.3.6.1 CD34 的表达  94-95
      4.3.6.2 MVD 测定结果  95
    4.3.7 HIF-1α的表达  95-96
    4.3.8 MMP-2 的表达  96-97
  第四节 讨论  97-101
    4.4.1 选择 GBM 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以及 NaHS 的给药依据  97-98
    4.4.2 外源性 H_2S 促进脑内 GBM 的生长  98
    4.4.3 脑内 H_2S 含量与 GBM 的发育侵袭有关  98-100
    4.4.4 H_2S 促进 GBM 的血管新生  100
    4.4.5 H_2S 促进 GBM 内 HIF-1α的表达  100
    4.4.6 H_2S 促进 GBM 内 MMP-2 的表达  100-101
  第五节 小结  101-10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02-105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02-103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103-104
  第三节 研究前景展望  104-105
参考文献  105-122
致谢  122-123
附录  123-154
  气体信号分子 H_2S 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23-139
    参考文献  135-139
  海马结构γ振荡的研究进展  139-154
    参考文献  149-154
个人简历  154-155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155-156

相似论文

  1.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Ngb与Caspase-3的相关性研究,R741
  2. bFGF对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p-Akt(Ser473)、Fractalkine表达的影响,R743.3
  3. ABCD2评分结合ME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R743.3
  4. 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R743.33
  5. 外源性PCr抗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源性MODS实验研究,R965
  6. 丹星通络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TNF-α、NF-κB表达的影响,R285.5
  7. 吡咯喹啉醌对神经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R363
  8. 羟基积雪草苷对慢性铝中毒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R285.5
  9. Ro25-6981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R743
  10. 富勒醇对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离体研究,R741
  11. 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改进的实验研究,R-332
  1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相关基因的研究以及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自噬的影响,R651.1
  13.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松果体钟基因Perl和Cryl表达的变化,R722.1
  14. 低剂量X线照射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骨痂微血管新生而加速骨痂矿化,R687.3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的相关临床研究,R743.3
  16. 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743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研究,R743.3
  18. ABCD~2评分联合DS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近期卒中的临床价值,R743.3
  19. 胡黄连苷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R285.5
  20. 针刺预处理对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45
  21. BK通道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R36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周围神经及神经节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