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直接染料废水絮凝脱色规律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作 者: 刘浩
导 师: 张跃军
学 校: 南京理工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直接染料 废水 无机盐 聚季铵盐 絮凝剂 脱色 特征黏度 阳离子度
分类号: X78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对直接染料模拟废水进行了絮凝脱色研究和机理分析。用4种无机絮凝剂(PAC、PFS、FS和AS)和3种阳离子均聚物(PDM、PDAC和PDMC)以及阳离子共聚物[P(AM-DAC)]分别对2种单组分直接染料模拟废水进行絮凝烧杯实验,研究絮凝剂投加量对模拟废水的脱色率、上清液的CODcr值、悬浮颗粒zeta电位等的影响。分析了絮凝剂的种类、废水的pH值、聚季铵盐特征黏度阳离子度、沉淀时间和染料的结构对脱色率的影响,用zeta电位和电荷量分析了其絮凝脱色机理。结果表明:在各自最佳絮凝脱色条件下,对直接红玉废水的最大脱色率分别为97%、94%、92%,89%,最大脱色率处上清液的CODcr值分别为12.5、13.4、14.2mg/L和20.4mg/L。对直接藏青废水的最大脱色率分别为96%,94%,88%和82%,最大脱色率处上清液的CODcr值分别为13.2、13.8、14.3mg/L和18.7mg/L。最佳废水pH值范围分别为8-11、7-9、10-11、6-9。对于均聚物,脱色率均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zeta电位则整体呈现上升趋势。PDM、PDAC和PDMC特征黏度分别在0.57-2.98dL/g、0.84-6.88dL/g和1.50-6.16dL/g范围内,特征黏度对最大脱色率的影响不明显。当沉淀时间为2h时,最大脱色均低于85%,上清液的CODcr值基本没有变化。当延长沉淀时间至24h,最大脱色率显著提高,均高于95%以上,且最大脱色率处上清液的CODcr值为14mg/L左右。zeta电位分析表明,在最大脱色率处,悬浮颗粒仍然带负电,电中和发挥重要作用。3种均聚物的电荷量分析表明,在最大脱色率处均聚物能够提供的电荷量均分别为直接红玉和直接藏青电荷量的66%和86%。P(AM-DAC)的阳离子度为30%和50%时,最大脱色率均随着特征黏度的升高而增大;阳离子度为70%时,中等特征黏度的P(AM-DAC)絮凝脱色效果较差。当特征黏度均为7.5dL/g左右,阳离子度越高,电中和能力越强,脱色效果越好。延长沉淀时间至24h,最大脱色率显著提高,均高于95%,最大脱色率处上清液的CODcr值为15mg/L。共聚物电荷量分析表明,最大脱色率处,共聚物提供的电荷量和均聚物提供的电荷量接近。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得到絮凝剂的投加量、特征黏度、阳离子度、染料的结构和沉淀时间对絮凝脱色效果的影响规律,可为多组分废水的研究打下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1 绪论  11-21
  1.1 印染废水概述  11
  1.2 直接染料的结构和特点简介  11-12
  1.3 印染废水主要处理方法及优缺点  12-13
    1.3.1 物理法  12
    1.3.2 化学法  12-13
    1.3.3 生化法  13
  1.4 无机絮凝剂聚季铵盐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3-18
    1.4.1 典型无机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3-15
    1.4.2 聚季铵盐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5-18
    1.4.3 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8
  1.5 存在的问题  18-19
  1.6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意义  19-21
    1.6.1 本课题的提出  19-20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0
    1.6.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0-21
2 混凝的基本原理  21-23
  2.1 压缩双电层的原理  21
  2.2 吸附电中和的原理  21
  2.3 吸附架桥和的原理  21
  2.4 卷扫网捕的原理  21-23
3 实验方案设计  23-26
  3.1 前期准备  23
    3.1.1 絮凝剂和模拟印染废水的配置  23
    3.1.2 絮凝的操作步骤  23
    3.1.3 无机和聚季铵盐投加量范围的初步探索  23
    3.1.4 优化絮凝操作条件  23
  3.2 无机絮凝剂絮凝脱色实验  23-24
  3.3 均聚物絮凝脱色实验  24
  3.4 共聚物絮凝脱色实验  24
  3.5 实验方案流程图  24
  3.6 结果评价方法  24-26
4 实验部分  26-54
  4.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6-27
  4.2 具体操作步骤  27-29
    4.2.1 絮凝剂和废水的配置  27-28
    4.2.2 絮凝的操作步骤  28
    4.2.3 絮凝剂初步投加量的确定  28
    4.2.4 基本絮凝操作条件的确定  28
    4.2.5 无机絮凝剂处理直接染料模拟废水的具体操作步骤  28-29
    4.2.6 聚季铵盐类絮凝剂处理直接染料模拟废水的具体操作步骤  29
  4.3 指标测定方法  29
    4.3.1 脱色率的测定方法  29
    4.3.2 絮团zeta电位的测定方法  29
    4.3.3 COD_(Cr)的测定方法  29
  4.4 前期探索实验  29-32
    4.4.1 初步投加量范围的探索  29-30
    4.4.2 絮凝操作条件的探索  30-31
    4.4.3 前期实验小结  31-32
  4.5 无机絮凝剂絮凝实验结果  32-38
    4.5.1 PAC絮凝实验结果  32-33
    4.5.2 PFS絮凝实验结果  33-34
    4.5.3 AS絮凝实验结果  34-36
    4.5.4 FS絮凝实验结果  36-37
    4.5.5 COD_(Cr)值的测定结果  37-38
    4.5.6 无机絮凝剂实验小结  38
  4.6 均聚物絮凝实验结果  38-47
    4.6.1 PDM絮凝实验结果  38-41
    4.6.2 PDAC絮凝实验结果  41-44
    4.6.3 PDMC絮凝实验结果  44-46
    4.6.4 COD_(Cr)值的测定结果  46-47
    4.6.5 均聚物絮凝实验小结  47
  4.7 共聚物絮凝实验结果  47-54
    4.7.1 50%阳离子度P(AM-DAC)絮凝实验结果  47-50
    4.7.2 30%阳离子度P(AM-DAC)絮凝实验结果  50-51
    4.7.3 70%阳离子度P(AM-DAC)絮凝实验结果  51-53
    4.7.4 共聚物絮凝实验小结  53-54
5 问题讨论  54-62
  5.1 均聚物电荷量分析  54-55
  5.2 阳离子度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55-60
    5.2.1 低特征黏度时共聚物阳离子度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55-57
    5.2.2 中特征黏度时共聚物阳离子度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57-58
    5.2.3 高特征黏度时共聚物阳离子度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58-60
  5.3 无机和有机絮凝脱色性能比较  60-62
6 结论  62-63
7 展望  63-64
致谢  64-65
参考文献  65-70
附录  70-71

相似论文

  1. 双季戊四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工艺研究,TQ223.164
  2. 雪莲果低聚果糖提取分离及分析研究,TS255.1
  3.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4. 分阶段多级厌氧—交叉流好氧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X791
  5. 废弃氟石膏改性利用及高含氟废水处理研究,X703
  6. 硅藻土强化混凝—滤布滤池工艺处理洗浴废水,X703
  7. 多级环流MBR处理头孢菌素中间体制药废水污泥特性研究,X787
  8. 铁炭芬顿—生物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X784
  9. 香菇漆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三苯甲烷类染料脱色的研究,TQ925
  10. 石化工业排水的毒性鉴别与减排技术研究,X742
  11. 一维纳米TiO2的制备及染料废水脱色研究,TB383.1
  12. 精制棉废水中CODCr和色度治理方案的优化,X791
  13. 改良UASB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X703
  14. 竹炭负载催化剂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X703
  15.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食品行业高浓度含油废水研究,X792
  16. 循环流人工湿地处理养猪废水及沸石再生的研究,X713
  17. 高浓度焦化有机废水高效降解菌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X172
  18. 环流MBR处理头孢菌素中间体废水的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X787
  19. 两段H/O-生态联合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研究与实践,X794
  20. 龟鳖养殖废水生态净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X714
  21. 丙烯腈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特征污染物转化规律,X78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