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学发展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研究

作 者: 郭辉
导 师: 张术环
学 校: 山东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科学发展 路径选择
分类号: F06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最大经济收益,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是一种综合、协调的发展,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发展,像生产力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创造,还包括人的全面提高,人的生活环境的真正改善,各种生物和谐地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国外很多学者对此方面多有建树,例如法国的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82年提出“新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近几年的重大战略思想,在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类自身、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及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需要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的理念、环境和制度的保障。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中国,政府的角色更加重要,所以,政府的低碳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其中一个就是保护环境的义务,实现企业的低碳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环保,又对企业自身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要实现低碳发展,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源的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以环保为目的非政府组织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理论创新、实践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逐渐兴起的社会标准化认证体系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低碳发展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前言  9
一、低碳经济科学发展概述  9-18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  9-10
  (二) 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0-13
    1、发展理念不同  10-11
    2、所依赖的社会条件不同  11
    3、发展模式不同  11-12
    4、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运行状况不同  12
    5、相关主体责任不同  12-13
    6、制度保障情况不同  13
    7、所造成的影响不同  13
  (三)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13-15
  (四) 科学发展内涵及其要求  15-18
    1、发展  15-16
    2、科学发展及其特征  16-18
    3、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一种有效模式  18
二、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  18-27
  (一) 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低碳经济  18-23
    1、人类自身的科学发展需要低碳经济  18-20
    2、人类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需要低碳经济  20-21
    3、人类社会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需要低碳经济  21-23
  (二) 低碳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科学发展的制度和环境  23-27
    1、低碳经济需要科学发展的理念  23-24
    2、低碳经济需要科学发展的环境  24-25
    3、低碳经济需要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25-27
  (三)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27
三、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27-41
  (一) 低碳政策和低碳型政府建设  27-32
    1、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7-28
    2、政府的低碳政策和低碳型政府的建设  28-32
  (二) 企业低碳经营和发展  32-34
    1、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2
    2、企业要实现低碳发展  32-34
  (三) 非政府组织在低碳经济中发挥自身优势  34-36
    1、非政府组织是新时期社会的重要力量  34-35
    2、非政府组织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更大的优势  35-36
  (四) 个人低碳生活  36-37
  (五) 社会标准化认证与低碳产业链建设促进低碳发展  37-40
    1、社会标准化认证建立的社会背景  37-38
    2、利用社会标准化认证体系来促进低碳的发展  38-39
    3、低碳产业链建设  39-40
  (六) 低碳发展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  40-41
四、结语  41-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6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46

相似论文

  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2.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3.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5.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6.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7. 基于程序切片的电子海图系统软件测试技术研究,TP311.53
  8.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9. 重庆建设低碳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X321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1. 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61
  12. 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G615
  13.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14.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利益整合,D61
  15. 山东半岛风能发电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F426.61
  16.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17. 低碳经济时代M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F205
  18. 唯物史观的两种发展路径及反思,B03
  19. H公司风电CDM项目开发研究,F426.61
  20.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21.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分支科学 > 生态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