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研究

作 者: 于汝霜
导 师: 阎光才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跨学科 交往
分类号: G64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及问题解决的需要使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在组织、制度上进行改革,如组建实体或虚拟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等。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跨学科组织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且相关研究都是从组织、制度、文化层面进行的。学科交叉与会聚的实质是作为知识载体、具体实践者的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往。因此,本研究转换研究视角,把“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种种因素及各因素在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的运行机制。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利益等跨越学科边界或专攻领域进行的私人间、面对面的学术互动或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语言上的学术交流行为。它与高校教师私人学术生活及私人学术关系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蕴含在高校教师日常学术生活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从高校教师日常生活中挖掘研究资料。基于以上考虑,我采取了如下研究路径:首先,采用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事例进行分析及理论上进行深度诠释的研究策略,深刻、全面地把握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建构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中层理论。具体研究步骤如下:一是通过学术人自传、口述史、回忆录、学术著作的序言及后记等搜集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事例,对事例进行历史社会学分析和过程一事件分析。二是在科学网上搜集学术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体验写的关于跨学科交往事例的相关博文,对博文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在上述两部分研究结论基础上,建构关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中层理论。其次,对建构的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根据建构的中层理论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编制调查问卷。对江浙沪地区7所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系、物理学系、材料工程学院和实体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教师,通过邮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研究假设的检验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相关理论。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进行了完善,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对促进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改革学理上的启发建议及进一步研究展望。研究结论简述如下: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解决的需要、学术人因时间、精力有限只受到一门或少数几门学科的训练所带来的自身局限性、某些学科科研所需物质资源等现实条件的限制等都要求不同学科或专攻领域的高校教师,为了优势互补必须进行跨学科交往。实证分析证明,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受其所在学科特点的影响,有其学科属性。学科属性不同,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特点也不同。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中确实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跨学科交往的各种形式还没有被大部分教师利用起来,跨学科交往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高校教师将与谁进行跨学科交往看似具有偶然性,其实它受到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社会结构因素表现在:①高校教师求学期间积累的学术关系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与导师的学术水平、个人声望及所具有的学术圈的关系网络密切相关。②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术组织机构、机构的地位、声望等框定着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的范围。高校教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跨学科交往:①是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爱好或利益自发组建的非正式学者社群。在非正式学者社群中,高校教师因其共同的价值观、相互信任等建立的感情基础使他们可以较容易地克服学科文化带来的障碍。非正式学者社群也有利于激发学术热情。②是通过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在不同场合与他人的相遇相识。③是在正式的跨学科组织中的交往。强调跨学科交往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并不是否认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受到学术系统内部运行规则如优势积累效应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认可机制的影响。实证分析证明,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及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越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识的机会越多。高校教师所处的各种宏观环境:如高校教师所在学科的学科文化(学科知识、研究方法、价值观等)、中国上下尊卑分明的社会等级结构及人际关系特点、学术系统中的等级结构及“场域”特性、目前中国科技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影响高校教师具体的跨学科交往过程。对高校教师本人来说,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科研专长、合作中是否遵守学术规范及合作的目的等也都影响着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实证分析证明,院系组织形式、学科知识、研究规范、跨学科成果的发表与认可、学术职业中的个人主义特点等虽然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它们并不是跨学科交往中最主要的阻碍性因素。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利益。利益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为维护所在学科领地所形成的学科利益。院系组织对高校教师学术成果的评价及人事管理制度,而这与目前的科技管理评价体制密切相关。高校教师有进行跨学科交往的愿望,但目前比较缺少跨学科交往的平台与机会。本研究对实践层面改革的启发建议为:①为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提供平台与机会。②积极培育高校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者社群。③在现行的学术体制还没有改进的条件下,合作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学术小环境,就利益分配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共识。

全文目录


摘要  6-9
ABSTRACT  9-13
绪论  13-64
  第一节 选题原由  13-15
  第二节 文献述评  15-50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思路  50-56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的选择  56-64
第一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传记史研究  64-113
  第一节 “学术创新”概念界定  64-66
  第二节 进入学术关系网络结构内部  66-68
  第三节 学术关系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获得  68-72
  第四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主要形式  72-95
  第五节 跨学科交往机会获得中的运行规则  95-101
  第六节 跨学科交往中的障碍  101-104
  第七节 跨学科交往的孕育  104-110
  研究小结  110-113
第二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博文内容分析  113-149
  第一节 跨学科交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3-119
  第二节 跨学科交往中的障碍  119-124
  第三节 跨学科合作成功的条件及应遵循的规则  124-136
  第四节 学术交往所寄寓的学术生态环境  136-146
  研究小结  146-149
第三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实证分析  149-213
  第一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建构  150-154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与回收  154-157
  第三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实证分析  157-175
  第四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75-186
  第五节 高校教师学术交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86-204
  第六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  204-209
  研究结论与讨论  209-213
结语  213-220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  213-216
  第二节 本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16-217
  第三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展望  217-220
附录1 科学网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相关博文信息  220-223
附录2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调查问卷  223-228
参考文献  228-241
后记  241-243

相似论文

  1.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G645.1
  2. 高校教师工作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645.1
  3.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4. 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5.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研究,G434
  6. 垘原资明四种交往分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G633.3
  7.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往的缺失与张扬,G641
  8. 山东XH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G647
  9. 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G645.5
  10. 江西省高校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G647.38
  11. 合肥地区高校教师对现行绩效评价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G647.2
  12.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47.2
  13. 我国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G645.1
  14. 以公会模式探析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交往,F49
  15.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647
  16. 江苏省部分高校教师休闲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12.4
  17.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研究,G645.1
  18. 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807.4
  19. 视觉支持策略对孤独症儿童干预的个案研究,R749.94
  20. 苏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适应力的研究,G807.4
  21. 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影响的研究,G808.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