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南宁市W村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

作 者: 蓝振松
导 师: 钟涨宝; 陈红莉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社会工作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参与 社区陪伴
分类号: D66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人口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在城乡二元格局、户籍制度分隔城乡社会群体的背景下,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大、流动程度剧烈,越来越多的家庭携带子女进城工作生活,流动儿童开始在这支流动人口大军中延伸出来了。保护所有儿童平等享有各项权利,为儿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后备力量的必要举措。1992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促进国内关于儿童的各项立法,不少政策法规也开始关注并重视儿童各项权利的保护和发展原则,并把儿童的发展列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来。处于城市生活、发展夹缝中的流动儿童,要比同龄城市户籍儿童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家庭经济水平低,得不到适应的生存、生活条件保障;原有的社会接触面有限,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会支持,个人潜力发挥受限;因个体生活方式、行为风俗等方面多样化,与当地或邻里群体之间的互动较少,社会融合度低;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不完善,缺乏相关政策、福利支持等。然而,流动儿童身上却有着不一样的特有品质:随着父母迁徙他乡,多了一点独立、多一份坚强;不少流动儿童都有自我发展意向,也更愿主动去尝试、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鉴于以上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其所处的社区、社会的环境和条件,本文尝试通过采用“社会参与”、“社区陪伴”两种行动策略,开展系列活动与支持措施,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运用“社区陪伴”行动策略,通过建立流动儿童的个人档案,陪伴、指导和协助他们制定个人读书规划,鼓励和支持他们完善自我意识,建立自信心,完成“个体增能”,促进流动儿童的个体支持网络形成;其次,以图书室为依托,使得流动儿童通过参与图书室里所举办的活动,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力,从参与中增强自信心,促进与其他伙伴的融合,进而完善他们的群体支持网络;再者,通过参与者参与活动,从中体会和感受,进而将经验分享传递出去,打开筹建社区支持网络的缺口;最后,以图书馆为依托,利用“网络2.0”开发和使用契机,链接各方资源,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这些活动和措施紧围绕着“社会参与”、“社区陪伴”行动策略开展实施,各为互补,不但能增进流动儿童及相关群体的参与水平,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支持环境,而且也为儿童个人及相关他人提供个人支持,还有促进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发展个人潜力,完善其社会功能,提高该社区的个人及群体的社会融合形成强有力的、可持续的、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9
1. 导论  9-17
  1.1 研究起源  9
  1.2 项目背景  9-11
    1.2.1 项目依托机构  9-10
    1.2.2 项目实施的社区  10
    1.2.3 社区内部其他公益组织与活动  10-11
  1.3 文献综述  11-16
    1.3.1 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  11-13
    1.3.2 国内外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13-14
    1.3.3 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研究  14-15
    1.3.4 文献总结  15-16
  1.4 项目目的及意义  16-17
    1.4.1 项目目的  16
    1.4.2 项目意义  16-17
2. 项目设计  17-26
  2.1 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分析  17-20
    2.1.1 服务对象  17-18
    2.1.2 需求分析  18-20
  2.2 研究方法  20
    2.2.1 活动分析、记录与总结  20
    2.2.2 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  20
  2.3 理论基础  20-24
    2.3.1 “社会参与”与“社区陪伴”行动模式  20-22
    2.3.2 关于本项目中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22-23
    2.3.3 “社会参与”和“社区陪伴”行动策略与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关系分析  23-24
  2.4 项目目标与指标描述  24-26
    2.4.1 总目标  24-25
    2.4.2 对应的指标描述  25-26
3. 项目实施  26-37
  3.1 服务的行动策略  26-28
    3.1.1 社会参与  26-28
    3.1.2 社区陪伴  28
  3.2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项目的实践  28-37
    3.2.1 儿童的自我增能体系建立,完善个体支持网络  29-31
    3.2.2 以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兴趣小组,建立群体支持体系  31-33
    3.2.3 动员社区力量,营造社区互助氛围,筹建社区支持网络  33-36
    3.2.4 动员、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36-37
4. 项目评估与总结  37-44
  4.1 评估方法归纳  37-38
  4.2 项目评估与总结  38-44
    4.2.1 总体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38-39
    4.2.2 个体层面的支持评估  39-41
    4.2.3 群体层面支持网络评估  41-43
    4.2.4 社区层面的支持网络评估  43-44
    4.2.5 社会层面的支持网络评估  44
5. 讨论  44-51
  5.1 问题与挑战  44-47
    5.1.1 服务的流动儿童代表性不够  44-46
    5.1.2 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元素不足  46-47
  5.2 经验启示  47-51
    5.2.1 服务对象的动员与招募  47-48
    5.2.2 服务设计与实施  48-49
    5.2.3 如何有效评估  49-50
    5.2.4 “社会参与、社区陪伴”行动策略  50-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  52-55
附录  55-62
  附录1: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55-56
  附录2:个人档案  56-57
  附录3:个别访谈框架  57-58
  附录4:阅读兴趣小组个人档案  58-60
  附录5:儿童评估问卷  60-61
  附录6:案例、表格及活动汇总  61-62
致谢  62-64
作者简介  64

相似论文

  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问题研究,G522.3
  2.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X321
  3. 我国政府非常设机构治理研究,D630
  4. 求职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探析,G647.38
  5. 城市建设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G122
  6. 农村儿童受教育权的宪法保护,D921
  7. 温州市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G623.5
  8.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教育分流与教育公平研究,D432.5;G521
  9.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问题研究,B849
  10. 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B844.1
  11. 当前流动儿童的学校社会化困境研究,C913.5
  12. 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R186
  13. 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B844.2
  14. 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432.6
  15.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参与机制研究,D630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B844.2
  17.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D432.6
  18. 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研究,D432.6
  19. 流动儿童体育行为与社会化研究,G807.0
  20. 福州市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G635.5
  21. 城市公立小学流动儿童适应困难的跨文化因素分析,G625.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青少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