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儒家思想的生态学启示

作 者: 付智强
导 师: 王三峡
学 校: 长江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生态 周易 论语 孟子 荀子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大黄金时期,春秋晚期到西汉的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称为“大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深化并逐渐向大一统迈进。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争芳斗艳、交相辉映,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出现,思想界的统一也是顺势而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主体兼容百家的思想格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对于现代中国的各项事业也存在着重大的潜在影响。挖掘和整理传统儒家文化在当前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论语》、《孟子》和《荀子》也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研究儒家思想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三部文献的,而之所以把《周易》列入研究范围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诸子之学都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朝就被列为五经之首,之后又冠居“十三经”之首。所以,研究《周易》的思想内涵能够探寻出中华文化的流变之源。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这四部文献的内容,从生态保护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古典文献的思想内涵。本文总共分为五大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及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正文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周易》的生态学启示。《周易》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先人对于大自然认识的经验总结,和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联系。《系辞下传》中阐释六十四卦的名称虽然很小,但是代表的事物种类却很多,蕴含的意义也很深远,它们间接而中肯地表达了意思。所以,《周易》对自然地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局部的、肤浅的,但它却是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的。所以,对于《周易》的生态学研究也是基于感性的理解,从宏观上把握其内容的思想内涵。《周易》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源,世间万物皆生于此。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这一系统内部必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所以我们要注重生态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本章还从天人关系、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等方面论述了《周易》的生态学启示,最后还总结了其哲学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论语》的生态学启示,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手机在《论语》之中。系统第研究其内容,能够基本还原儒家思想的初始面目,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的主张。本章首先阐述了孔子对天的认识,孔子提出“知天畏天”,这就表明了人在自然界所应该处的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周易》思想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包含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接着又论述了孔子的“仁”这一儒家核心思想,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扩展了仁的含义,也为之后孟子提出“人民而爱物”做了思想铺垫。孔子还对中庸十分推崇,并提倡把中庸作为一种处世方式。在对待自然方面就表现为一种适中平和的生活方式,对于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本章还探讨了孔子“和”的思想,举例论证了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最后还表达出了对“生”的重视,既重视自然界中的生命,又赞美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之功。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孟子》一书的生态学启示。孟子是子思的学生,而子思又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以“大道”的传承者自居,以传承孔子的思想为己任,他对圣人学说的危境感到担忧,告诫世人要向古之圣贤学习,以避免大道的失坠。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学说,孟子的性善论为世人的行为处事指明了方向,劝告人们要保持本心,多做善事。同样,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过程中,人们也同样应该用良心来善待自然万物,如此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遵循着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在农业方面孟子主要提出了“时养”,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其特定的时节,所以要使农业丰产就一定要特别注重时令。孟子还进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考,提出索取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并且日常生活不能奢侈纵欲,要适当地节制欲望,如此既能节约生活资料的消耗,又能达到养心的目的。孟子还提出了“仁民而爱物”这一重要主张,他把对人的仁爱扩展到物,表现了一种更博大的胸怀,而孟子所指的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界。这充分说明了孟子对于生命的关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荀子》的生态学启示。荀子是“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其思想主体属于儒家流派,但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观点。对于天的理解上,荀子首次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荀子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将人类社会的治乱同客观存在的天隔离起来,但并没有将天和人对立起来,而是在正确认识了天的自然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相参”的理论,辩证地论述了天人关系。荀子认为天使可以被认知的,但同时又反对以非理性的、反科学的方法来认知天。在认知天的基础上,荀子明确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更加肯定了天的自然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性,提倡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然后再去顺势改造利用自然。荀子肯定了人们日常消费的合理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出开源节流的主张。在具体措施方面荀子也提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这些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入研究其生态学内涵既能够丰富对古典文献的研究,又能够拓展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引言  11-16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2
  二、研究现状  12-16
第一章 《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16-22
  一、《周易》是自然的产物  16-17
  二、万物始于“一”  17-18
  三、天人合德  18-19
  四、天地自有其“道”  19
  五、“和顺”的思想  19-21
  六、《周易》生态观的哲学内涵小结  21-22
第二章 孔子的生态道德思想分析  22-28
  一、“知天畏天”的哲学思想基础  23-24
  二、以“仁”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  24
  三、以“中”为核心的节俭思想  24-26
  四、以“和”为准则的生态和谐思想  26-27
  五、重“生”的生态爱护观  27-28
第三章 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28-35
  一、人性善的思想基础  29-30
  二、“不违农时”的农业观  30-32
  三、“不可胜用”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32-33
  四、“爱物”的生命关怀  33-35
第四章 荀子思想的生态学启示  35-43
  一、荀况天道观的启示  35-38
  二、制天命而用之  38-40
  三、开源节流  40-43
参考文献  43-46
致谢  46-47
个人简介  47-48

相似论文

  1.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2.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羊栖菜、半叶马尾藻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S917.3
  5. 虾池一株微藻对尿素和甲硫氨酸利用效率的研究,S968.22
  6.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7. “前四史”引《易》考谕,B221
  8. 媒介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D422.7
  9.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0. 郭篯龄《周易从周》研究,B221
  11. 高中生物生态课堂演替优化的研究,G633.91
  12. 社区生态教育研究,G720
  13. 多环芳烃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X131.3
  14.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5. 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922.6
  16.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17. 龚原《周易新讲义》研究,B244
  18.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19. 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Q948
  20. 两段H/O-生态联合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研究与实践,X794
  21. 试论《周易》美学的思想体系,B22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