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垂体腺瘤细胞系建立及相关性研究

作 者: 史彦芳
导 师: 王洪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垂体腺瘤细胞系 嵌合体型 无功能垂体腺瘤 单克隆性
分类号: R73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初步体外建立人垂体腺瘤细胞系,研究该细胞系相关性特征,探讨垂体腺瘤发生侵袭性的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9月-2010年10月的垂体腺瘤标本50例。对这些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按照Hardy-Wilson及Knosp分级、分期标准,在判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方面,同时考虑患者的硬脑膜侵袭情况及肿瘤周围组织的病理情况,将本实验进行分组,本实验将肿瘤标本分为非侵袭性组(30例)和侵袭性组(20例)两组。分别采用1.原代细胞培养法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G显带法5.DNA倍体分析6.上清激素测定7.免疫细胞化学SP法对体外培养细胞进行研究;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本组研究数据。结果1、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常规染色体分析及G显带法:证实为嵌合体型,正常染色体中1、3、7、10号缺失,4、6、18、19、22号有1条染色体,2、8、9、11、12、13、15、20、21号有2条染色体,5、16、17号有3条染色体,14号有4条染色体。X1条染色体有脆位点,疑似Y有1条染色体2、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DNA倍体分析显示与呈现嵌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增殖率也有明显提高。3、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中催乳素分泌水平测定,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催乳素分泌水平分别为(2.97±0.08)ng/ml、(2.91±0.97)ng/ml、(0.92±0.30)ng/ml、(1.12±0.50)ng/ml、(0.62±0.17)ng/ml、(0.40±0.06)ng/ml;对照组分别为(145.26±42.70)ng/ml、(96.90±27.60)ng/ml、(7.82±3.08)ng/ml、(2.85±0.99)ng/ml、(0.52±0.45)ng/ml、(0.35±0.03)ng/ml。两组标本的激素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中不同代数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来源细胞-F的上清液中催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上清液中催乳素水平。4、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呈卵圆形,核质比例大,染色质丰富,胞质丰富,大量线粒体具有灶性肿胀和空化,胞质内可见分泌颗粒圆形均匀致密,分布稀疏;有膜包被,直径为150~220nm;细胞膜表面有微绒毛。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大小不甚一致,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可见到分裂期细胞;微绒毛放大后可见其呈杆状,顶端彭大呈球状。5、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实验组:抗人垂体催乳素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胞质内可见黄棕色颗粒,经阳性与阴性细胞计数显示,阳性率为98%。对照组及空白组均为阴性。余4种抗体染色检测均为阴性。6、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镜下形态呈:半贴壁生长,其形状为球形及多角不规则状,可见胞浆内许多细小颗粒,胞核位于一侧,核浆比例大,状态良好及单克隆:细胞传30代,经以上各项实验证实传代细胞生长良好,并具有单克隆性。结论1.、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的染色体为嵌合体型。2.、DNA倍体分析显示与呈现嵌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些畸变的染色体与垂体腺瘤的增殖、分泌功能相关。3、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中具有神经内分泌特性,该肿瘤细胞中区域染色体DNA单链断裂和DNA损伤修复酶受到抑制时,其表达增强,脆性位点的出现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且增加该携带者的风险性。4、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催乳素抗体阳性,因染色体的变化,导致了组蛋白修饰相关酶与细胞周期蛋白家族的密切关系,同样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失控。5、体外培养垂体腺瘤具有单克隆性。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1章 绪论  12-15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1.2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面临的困难  12-13
  1.3 垂体腺瘤细细形态结构检测  13-14
  1.4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的功能学研究  14
  1.5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的基因学研究  14-15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15-28
  2.1 临床资料  15-16
    2.1.1 研究对象  15
    2.1.2 垂体腺瘤的分级、分期及侵袭性的判断标准  15-16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6-17
  2.3 实验方法  17-28
    2.3.1 原代细胞培养法  17-19
      2.3.1.1 实验步骤  18-19
      2.3.1.2 实验结果的判定  19
      2.3.1.3 统计学处理  19
    2.3.2 体外培养细胞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9-20
      2.3.2.1 实验步骤  20
      2.3.2.2 实验结果的判定  20
      2.3.2.3 统计学处理  20
    2.3.3 体外培养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0-21
      2.3.3.1 实验步骤  21
      2.3.3.2 实验结果的判定  21
      2.3.3.3 统计学处理  21
    2.3.4 体外培养细胞的G显带法  21-23
      2.3.4.1 实验步骤  22
      2.3.4.2 实验结果的判定  22-23
      2.3.4.3 统计学处理  23
    2.3.5 体外培养细胞的DNA倍体分析  23-24
      2.3.5.1 实验步骤  23-24
      2.3.5.2 实验结果的判定  24
      2.3.5.3 统计学处理  24
    2.3.6 体外培养细胞上清激素测定  24-25
      2.3.6.1 实验步骤  24
      2.3.6.2 实验结果的判定  24-25
      2.3.6.3 统计学处理  25
    2.3.7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  25-28
      2.3.7.1 实验步骤  25-26
      2.3.7.2 实验结果的判定  26-27
      2.3.7.3 统计学处理  27-28
第3章 结果  28-31
  3.1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常规染色体分析及G显带法  28-29
  3.2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DNA倍体分析显示  29
  3.3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中催乳素分泌水平测定  29
  3.4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9-30
  3.5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30
  3.6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形态及单克隆  30-31
第4章 讨论  31-33
  4.1 体外培养人垂体腺瘤细胞的成活性  31
  4.2 肿瘤形成与染色体畸变有关  31
  4.3 染色体的变化作为垂体腺瘤发病机理的一部分  31-32
  4.4 垂体腺瘤染色体的多倍性  32-33
第5章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6
附图  36-37
综述  37-52
致谢  52-5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3

相似论文

  1. 桥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中VEGF、TGF-β1及CD20、CD45RO表达的病理学研究与IgH基因重排检测,R581
  2. 甲状腺癌HER-2基因表达及其影响因素,R736.1
  3. 甲状腺少见恶性肿瘤42例回顾性分析,R736.1
  4.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R736.4
  5. 43例甲状旁腺肿瘤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R736.2
  6. 垂体PRL腺瘤激素水平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R736.4
  7.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R736.1
  8. 甲状腺癌血DNA甲基化谱的研究,R736.1
  9. 与EMT相关的E-cadherin及Snail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736.1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KN2A/p14ARF、MSX1、CALCA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736.1
  11. 垂体瘤自拟方治疗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研究,R736.4
  12. 免疫球蛋白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补体蛋白的共定位,R736.1
  13. 钠/碘转动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和分布,R736.1
  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垂体瘤中的应用研究,R736.4
  15.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VEGFR-2和PDGFR-α的表达及意义,R736.6
  16. 采用内镜成—摄像法辅助研究气管食管沟和胸骨上窝解剖,R736.1
  17. 甲状腺多原发癌临床研究,R736.1
  18. PLGF及其受体VEGFR-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736.4
  19. PI3K、AKT和mTO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736.4
  20. PTEN、Smad4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关系,R736.1
  21. 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受体TRβ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发病及预后中的作用,R736.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内分泌腺肿瘤 > 垂体肿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