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菌群的变化及其与釉质脱矿相关性的研究

作 者: 刘育鑫
导 师: 曹军; 黄萍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口腔临床医学
关键词: 釉质脱矿 菌斑 固定矫治 放线菌 乳杆菌 变形链球菌
分类号: R78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齿唇颊面釉质经常会出现脱矿现象,尽管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研究认为,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釉质脱矿的发生与固定于正畸牙齿上的托槽、带环等矫治附件的存在有很大关系,这些附件会使牙齿表面清洁受限、软垢滞留,进而造成牙釉质表面的pH下降、产酸细菌增多,导致出现脱矿现象。目前研究显示,多种细菌与釉质脱矿的发生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等。有调查显示,托槽粘接后釉质脱矿发生率上升,而且我们通过临床观察也发现随着矫治时间的增加,釉质脱矿患者的数量亦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可能与托槽粘接后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在临床矫治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即使在矫治过程中口腔卫生差、软垢很多、矫治时间较长,牙面也未出现明显的脱矿现象;而有些患者则容易出现明显的脱矿。这种牙面脱矿问题在一些患者中的易发性是否与其牙齿表面菌群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呢?针对这个问题,本实验首先观察了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菌群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固定矫治过程中釉质脱矿发生与牙面菌群变化的相关性,以初步分析固定矫治器粘接后釉质表面脱矿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1)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菌群变化的研究;2)固定矫治过程中釉质脱矿发生与牙面菌群变化相关性的研究。实验一: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菌群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器戴用后、以及随着矫治器戴用时间的增加,牙齿表面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的数目与其在总菌中所占比例的改变情况,初步分析固定矫治器戴用后可能存在的釉质表面脱矿的微生物机制。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0月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正在进行固定正畸矫治患者中,随机选取上前牙(A3-B3)没有明显脱矿的患者55名,分为固定正畸治疗组;随机从2011年8月-2012年10月间到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正畸初诊检查的患者中选取志愿者20名,分为未经正畸治疗组。按照固定矫治器的戴用时间长短,将固定正畸治疗组的个体又分为以下三组:固定矫治器戴用1年以下组;固定矫治器戴用1-2年组;固定矫治器戴用2年以上组。刮取每个患者的上颌切牙托槽龈向牙面菌斑,分别进行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乳杆菌的分离培养,计算各患者所取菌斑中这3种细菌的数目及其占检出细菌总量的比例,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3种细菌的数目及其占检出细菌总量的比例的差异性。结果:固定正畸治疗组与未行正畸治疗的个体相比,固定矫治器戴用1年以下组、1-2年组、2年以上组都出现了牙面局部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的数目明显增高的情况(P<0.05),但是这种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的数目增高的情况不随矫治时间的延长发生持续性增高(固定矫治器戴用1年以下组、1-2年组、2年以上组牙面局部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组间的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戴入固定矫治器后的不同时间段内(1年以内、1-2年、2年以上),局部牙面菌斑中放线菌的数目较未经正畸治疗的个体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与未行正畸治疗的个体相比,固定矫治器戴用1年以下组、1-2年组、2年以上组都出现牙面局部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在总菌群中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的情况(P<0.05),但是这种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增高的情况不随矫治时间的延长发生持续性增高的表现(固定矫治器戴用1年以下组、1-2年组、2年以上组牙面局部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的所占比例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对于放线菌在总菌群中所占比例来说,在戴入固定矫治器后的不同时间段内(1年以内、1-2年、2年以上)并没有出现增多的情况(P>0.05)。结论: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后,出现了局部牙面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的数目及其在总菌群中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的情况,但是这种变形链球菌及乳杆菌的数目及所占总菌比例增高的情况不随矫治时间的延长发生持续性增高的表现。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后,局部牙面菌斑中的菌群发生改变,并且进入一种新的稳定平衡状态,这种菌群的变化可能是固定矫治过程中釉质脱矿发生的原因之一。实验二:固定矫治过程中釉质脱矿发生与牙面菌群变化相关性的研究目的:研究固定矫治过程中发生脱矿问题与未发生脱矿问题的牙齿表面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的数目与比例的改变情况,从而初步分析固定矫治器戴用后釉质表面脱矿的微生物机制。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4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上前牙(A3-B3)没有明显脱矿的患者49名(平均18.30岁),作为非脱矿组;随机选取有上前牙脱矿的患者26名(平均17.76岁),作为脱矿组。刮取每个患者的上颌切牙托槽龈侧菌斑,分别进行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乳杆菌的分离培养,计算各患者所取菌斑中这3种细菌的数目及其占检出细菌总量的比例;检测取样牙位的软垢指数。分析比较脱矿组与未脱矿组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脱矿组较未脱矿组变形链球菌数目有显著增加(P<0.05),而放线菌和乳杆菌数目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脱矿组牙面菌群中变形链球菌所占比例较未脱矿组显著增加,而放线菌和乳杆菌所占比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固定正畸未出现脱矿的患者,固定正畸患者治疗过程中牙面菌斑中所含变形链球菌数目及其所占总菌群的比例增高,可能是这些患者出现脱矿易发性的机制之一。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嗜酸乳杆菌NX2-6抑菌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TS201.3
  2. 降胆固醇功能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TS201.3
  3. 桂皮醛溶液对内氏放线菌的LTA诱导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产生TNF-α影响的研究,R781.4
  4. 生物膜中耐酸因子F-ATPase的表达与龋病的关系,R781.1
  5. 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R781.1
  6. 大连海域可培养海洋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Q93
  7. 具杀线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和根际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效研究,S476
  8. 壳寡糖对变链菌生物膜脱落效果的实验研究,R780.2
  9. 江西酸性土壤中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及其多样性,S154.3
  10. 口腔细菌在渗透树脂表面动态粘附的SEM研究,R783
  11. 不同能量密度HMME-PDT对防龋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R781.1
  12. 海洋放线菌P19-19和TPF-4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R284
  13. 固定化植物乳杆菌合成γ-氨基丁酸及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TQ921.4
  14. 抚顺东部山区放线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研究,S476.1
  15. PAHs对4种绿化树种盆栽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S714
  16. 五指山原始林区土壤稀有放线菌的初步调查,S476
  17. 伴放线放线杆菌及其cdt基因在龈下菌斑中的分布,R781.4
  18. 橘皮提取物对口腔常见微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R285
  19. 光敏剂孵育浓度对HMME-PDT防龋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R781.1
  20. 牙龈炎治疗前后临床及血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R781.4
  21. 绵羊MHC classⅠ区段55L9 BAC克隆基因组成与结构研究,S82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口腔科学 > 口腔矫形学 > 口腔正畸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