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五输穴之经穴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作 者: 林子涵
导 师: 刘颖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经穴 五输穴 五行
分类号: R2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古代及现代对经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经穴”是五输穴中的第四个特定穴,上承输穴,下接合穴。《内经》和《难经》注重天人相应,并且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创造了“经穴”治病的理论依据,而到了宋明时期,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影响,诸针家则进一步研发了其在临床方面之应用,而后现代医家则在古代医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手段进行发展和革新。古代文献研究:笔者在查阅了50本古代著作的基础上选取35本对经穴有论述的医著,讨论“经穴”这一特定穴的产生及其定位特点的出现与完善,并摘取诸多古籍中有关“经穴”如何运用之理论的描述,继而查阅历朝历代医家在临证中有采用到十二“经穴”的针灸处方,进行分门别类,总结出处方中“经穴”出现频次较高的病种,对这些病种为何采用“经穴”治疗进行分析。《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经穴”的定位,并且提出了“浮肿者治其经”、“病在阳之阴者取之经”、“长夏刺经”、“经、输治骨髓”及“骨清者取之经”等诸多治病方法的理论依据,但由于受其“心为君主不受邪”的理论影响,仅仅记载了除灵道外11个“经穴”的内容。《难经》对“经穴”的治病理论有所阐发,提到“阴经金、阳经火”和“经主喘咳寒热”等理论。《针灸甲乙经》不但完善了十二个“经穴”的定位和治病理论,同时也开始列举了各类疾病包含有“经穴”的针灸处方。《针灸甲乙经》后的历代针家着重与研究“经穴”的临床应用,提出“经主溺色白”和“经主疮白色”等临床理论,也大量列举了各类针方。通过对这些针方的整理,发现在癫狂、痹症、疟症、霍乱、中风、咳嗽、喘症、浮肿等11个病症的处方中“经穴”的出现概率较高,为“经穴”较为擅长的病种,根据这些结论在临床中凡遇到此类病症者可以考虑辩证地选择“经穴”。现代文献研究:笔者查阅从1976年至今的现代医家对十二“经穴”各个穴位的临床实验研究,并从每个穴位的角度讨论现代医家对十二“经穴”临床应用的发展,同时研究现代医家对古代针灸理论的创新,以指导临床应用。现代文献中各类实验室及临床实验对各个“经穴”单穴应用的研究较多,按穴位而非病种整理这些文献则更为有条理。比如“经渠”长于颈肘部痹症与咳嗽,“阳溪”用于角膜溃疡、银屑病及戒毒,“解溪”侧重于与颅脑有关的病症(头痛、痉挛性脑瘫足下垂等等)及肩周炎,“灵道”擅长失眠,“商丘”长于痔疮,“阳谷”用于静脉输注果糖引起的局部疼痛,“昆仑”用于无痛分娩、颈性眩晕及骨质疏松症,“复溜”长于原发性多汗症、经行水肿及足跟痛,“间使”用于癔症、失音跟心肌缺血,“支沟”用于便秘,“阳辅”“中封”合用可治疗血管性头痛等等。现代医家同时也更重视将中药处方同针灸处方之理论共同研究,《辅行诀》中五行理论与“五输穴”的结合对“经穴”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根据五行划分人体脏腑病症与“五输穴”五行相配属亦可以指导“经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全文目录


目录  3-6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9
前言  9
第一部分 古代“经穴”研究  9-31
  1 “经穴”的出处及特点  9
  2 “经穴”的定位特点  9-10
  3. 古代文献对经穴治病理论的阐述  10-16
    3.1 《黄帝内经》对“经穴”治病理论的记载  11-15
      3.1.1 咳嗽症见浮肿者取经穴  11-12
      3.1.2 筋骨病者取经穴  12
      3.1.3 辩时取穴  12-13
      3.1.4 五脏病症见声音变化者取经穴  13-14
      3.1.5 病在骨髓者取经穴  14
      3.1.6 风逆病症见骨清者取经穴  14-15
    3.2 《难经》对“经穴”治病理论的记载  15-16
      3.2.1 阴经金,阳经火  15
      3.2.2 经主喘咳寒热  15-16
    3.3 《黄帝内经》、《难经》后之医家对“经穴”治病理论的记载  16
      3.3.1 经主溺色白  16
      3.3.2 经主疮白色  16
  4 古代文献中“经穴”的临床应用  16-26
    4.1 肺系病  16-19
      4.1.1 咳嗽  16-17
      4.1.2 喘证  17
      4.1.3 风水  17-18
      4.1.4 暴喑  18-19
      4.1.5 外感病之无汗证  19
    4.2 心系病  19-20
      4.2.1 心悸  19-20
    4.3 脑腑神志病  20-22
      4.3.1 癫狂  20-21
      4.3.2 中风  21
      4.3.3 瘛疭  21
      4.3.4 头痛  21-22
    4.4 痹症  22-24
      4.4.1 草鞋风  22-23
      4.4.2 膝关节病变  23
      4.4.3 上半身痹症  23-24
    4.5 其他诸病  24-26
      4.5.1 疟症  24-25
      4.5.2 霍乱  25-26
  5 小结  26-27
  6 古代文献经穴主治表  27-29
  7. 选用古籍  29-31
第二部分 现代“经穴”研究  31-47
  1 十二经穴的临床经验及随机对照研究  31-40
    1.1 经渠  31-32
      1.1.1 颈部扭伤及落枕  31-32
      1.1.2 咳嗽声哑及百日咳  32
      1.1.3 网球肘  32
      1.1.4 腕管综合征  32
    1.2 阳溪  32-33
      1.2.1 角膜溃疡  33
      1.2.2 戒烟、戒毒  33
      1.2.3 银屑病  33
    1.3 解溪  33-34
      1.3.1 眩晕  33-34
      1.3.2 头痛  34
      1.3.3 肩周炎  34
      1.3.4 痉挛型脑瘫足下垂  34
    1.4 灵道  34-35
    1.5 阳谷  35
    1.6 昆仑  35-36
      1.6.1 无痛分娩  35-36
      1.6.2 颈性眩晕  36
    1.7 复溜  36-37
      1.7.1 原发性多汗症  36
      1.7.2 经行水肿  36-37
      1.7.3 足跟痛  37
    1.8 间使  37
      1.8.1 癔症  37
      1.8.2 失音  37
    1.9 支沟  37-38
    1.10 阳辅  38-39
      1.10.1 联合中封治疗血管性头痛  38
      1.10.2 腓肠肌痉挛  38-39
    1.11 中封  39
    1.12 商丘  39
    1.13 现代文献“经穴”主治表  39-40
    1.14 小结  40
  2 十二经穴的现代实验研究  40-41
    2.1 间使改善心肌缺血  40-41
    2.2 昆仑用于骨质疏松治疗  41
    2.3 支沟对脑功能成像研究  41
  3 现代文献关于经穴选用方法的研究  41-45
    3.1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组方思想对经穴治病理论的启示  41-44
    3.2 四时经气之浮沉  44
    3.3 以“五行互藏”运用经穴治病  44-45
  4 临床验案  45-46
  5 小结  46-47
第三部分 总结  47-48
参考文献  48-50
致谢  50-51
个人简历  51

相似论文

  1. 感觉刺激诱发脑电特征研究,R318.0
  2. 秦始皇帝陵园的建构与营造理念,K878
  3. 《管子》阴阳五行思想对组织认同感知途径构建的启示,F272.92
  4. 试论楚简《五行》的“圣智”,B222.6
  5. 《白虎通义》天道观探析,B234
  6. 数据挖掘在针灸文献经穴研究中的应用,TP311.13
  7. 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TS971
  8. 《黄帝内经》中河图五行模式初探,R221
  9. 律历关系的同构形态分析,J609.2
  10. 针刺督脉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Caspase-3、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R245
  11. 中医外治综合疗法(五行音乐与导引按摩)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R256.23
  12. 《黄帝内经》中关于音乐治疗的史料分析,J618.9
  13. 阿不都哈得尔·艾则孜的诗歌“五行诗”研究,I207.9
  14. 足三阴、足三阳经五输穴的特征性振动频率研究,R245
  15. 唐前五行关联图式的文学性叙事,I206.2
  16. 先秦文献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研究,B21
  17. 陈其钢管弦乐组曲《五行》研究,J605
  18. 中医药知识工程应用,TP182
  19.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辨证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R256.23
  20. 李觏易学思想研究,B244.1
  21. 儒医张仲景思想研究,R24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