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儒医张仲景思想研究

作 者: 牛文澜
导 师: 周桂钿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六气 时令 儒医
分类号: R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思想主要保留在其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是张仲景对《内经》中所记载的中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张仲景身处东汉末年,连年战火不断,加之疫病横行,民不聊生。从董仲舒到王充,阴阳五行思想渐臻成熟,仲景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加之对中医学的理解,将阴阳五行思想运用于医学临床,建立了六经气化的理论体系,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打通了哲学与人体之间的路径。笔者通过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各种版本,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相关的历代医案和注本研究,并将学界关于张仲景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体验,对张仲景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序言中,笔者从中医的“身份”,即中医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展开,明确指出中医与西医最根本的不同是各自的基础不同,即西医是以科学为基础,而中医的基础是中国哲学。笔者首次指出,张仲景最大的贡献是打通了哲学与人体之间的路径,将中医的哲学基础运用到临床中。并以仲景为例探究中医哲学的研究思路,即一方面由“道”入“术”,一方面由“术”入“道”,以求“道术无间”。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即对张仲景及其成就作出简要介绍;对《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时间进行考证。关于《伤寒卒病论》的成书时间,学界几乎成为共识的是建安十年,笔者以《伤寒杂病论·序》为线索,在对仲景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时间当是建安二十二年。第二章,张仲景思想的产生——气贯三材。笔者以“气”为线索,对汉代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到王充形成“阴阳自和”的思想,张仲景吸收了这一思想,形成了为了使人体达到“阴阳自和”之境而独具的以“气贯三材”为核心,以“辩证施治”为临床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体系。第三章,张仲景思想的基础——时令。时令作为阴阳五行的时间属性,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对时令进行了考证,并考证出适用于中医学所有领域的时令系统。笔者认为两个不同的时令系统经过相互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由笔者命名的“新三十时时令系统”和“新二十四时时令系统”两个客观存在,却被忽略的时令系统。第四章,张仲景思想的核心。笔者通过对阴阳、人体十二经气与十二消息卦的研究,指出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对六气与六经同步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研究,指出张仲景六经气化学说的理论体系;笔者通过对“五行”哲学性形成、五行与天地、五脏,以及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等的研究,并结合《金匮要略》中著名的“十七句”,指出仲景对五行与人体关系的认识。第五章,张仲景的历史地位。张仲景既是“儒医”,又是“医圣”,跨越古今,千古一人。结语部分对仲景思想进行总括,指出阴阳、五行、六气、时令等实为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之,本文先对《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时间进行考证以确定仲景思想的成熟的年代,并以此年代为时代背景,兼顾仲景的临床实践,对仲景思想的产生、基础、核心等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构建完整的仲景思想体系。

全文目录


摘要  4-8
序言——兼论中医哲学的研究思路  8-11
第一章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11-14
  第一节 张仲景及其成就  11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成书时间考  11-14
第二章 张仲景哲学思想的产生——气贯三材  14-19
  第一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简述  15-16
  第二节 汉代诸家对“天人感应”说批判简述  16-17
  第三节 阴阳自和  17-19
第三章 张仲景哲学思想的基础——时令  19-27
  第一节 《管子》所述之时令系统  20-23
  第二节 两个时令系统的演变  23-27
第四章 张仲景哲学思想的核心  27-48
  第一节 阴阳  27-32
    一、阴阳二气  27
    二、人体阴阳表里的六个生理病理层次  27-28
    三、人体十二经气的对应关系  28-32
  第二节 六气  32-38
    一、六气与人体的关系  32
    二、六淫与人体三阴三阳的关系  32
    三、六经气化  32-38
  第三节 五行  38-48
    一、“五行”哲学性形成简述  38-39
    二、五行与天地  39-41
    三、五行与五脏  41-44
    四、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  44-48
第五章 张仲景的历史地位  48-53
  第一节 医圣  48-50
  第二节 儒医  50-53
    一、巫与儒、医的关系  50
    二、儒与医的关系  50-53
结语  53-54
参考文献  54-59
后记  59-60

相似论文

  1.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2. 试论楚简《五行》的“圣智”,B222.6
  3. 《白虎通义》天道观探析,B234
  4. 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TS971
  5. 《黄帝内经》中河图五行模式初探,R221
  6. 律历关系的同构形态分析,J609.2
  7. 中医外治综合疗法(五行音乐与导引按摩)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R256.23
  8. 澄光幻影,J205
  9. 阿不都哈得尔·艾则孜的诗歌“五行诗”研究,I207.9
  10. 先秦文献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研究,B21
  11. 陈其钢管弦乐组曲《五行》研究,J605
  12. 中医药知识工程应用,TP182
  13.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辨证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R256.23
  14. 李觏易学思想研究,B244.1
  15. “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和临床文献研究,R242
  16. 基于中医运气学理论及气象数据挖掘的疫病流行规律研究,R226
  17. 竹简《五行》思想研究与成书年代考,K877.5
  18. 宋应星自然哲学思想研究,K248
  19. 隋唐五行兆应小说研究,I207.41
  20. 基于五运六气学说的临证方药文献研究,R28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医案、医话(临床经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