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

作 者: 霍莉莉
导 师: 吕宪国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稳定性 垦殖 湿地
分类号: S15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库并非均质,而是分为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反应敏感并决定土壤有机碳流通的活性库,以及作为大气CO2长期碳汇,控制和保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库。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大,且特有其稳定性,对于储碳层较厚的土壤类型,研究有机碳垂直分布规律以便精确估算更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更符合其有机碳库的实际情况。湿地土壤储碳层一般较厚,有机碳密度普遍较高,三江平原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土壤有机碳库。近几十年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经历了多次大面积垦殖,湿地农田化现象严重,农田成为本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湿地变成农田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碳循环模式,影响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状况。本研究针对三江平原大面积沼泽湿地农田化,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这一现状,在湿地农业开发较早的兴凯湖地区选择土壤类型同为泥炭沼泽土的湿地及由其垦殖而来的旱田(大豆田)和水田(水稻田),运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及室内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湿地垦殖前和垦殖后有机碳处于稳定阶段时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储量及稳定性特征,并探讨植物、土壤微生物特性以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垂直迁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期丰富三江平原碳循环研究,为土地利用剧烈变化情景下对三江平原区域土壤有机碳库进行精确估算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为明确垦殖对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库的长期影响及在兼顾固碳减排和保证粮食生产的原则下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垦殖显著降低湿地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50cm土层随深度增加降低更明显,50cm以下随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垦殖降低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且大豆田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水稻田,三者1m深土壤有机碳均是大部分储存在0-50cm土层中。垦殖改变了湿地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并未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来描述。(2)垦殖后,生长季末归还土壤的植物残体量降低,大豆田高于水稻田。垦殖后植物残体含碳总量也降低,沼泽湿地、大豆田和水稻田残体中含碳总量分别1694.54g/m2,299.77g/m2和240.71g/m2。这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降低,大豆田高于水稻田的结论相符合。归还土壤的植物残体中,地上部分C:N水稻田高于沼泽湿地,沼泽湿地高于大豆田;地下部分C:N大豆田高于水稻田,水稻田高于湿地。(3)垦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垦殖后,0-5cm、5-10cm、10-20cm、20-30cm四个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降低,大豆田微生物量碳低于水稻田,微生物量氮大豆田高于水稻田。垦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垦殖后土壤基础呼吸降低,大豆田基础呼吸低于水稻田,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更高。0-5cm和5-10cm表层土壤在5-7月旱地大豆田比有淹水的水稻田和沼泽湿地微生物代谢熵更高,8月、9月水稻田积水排干后,水稻田微生物代谢熵急剧增加,高于大豆田和有积水的沼泽湿地,淹水情况下,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对于10-20cm和20-30cm的下层土壤,沼泽湿地和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熵高于旱地大豆田。(4)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20-60cm以及20-100cm的降低幅度均是大豆田高于沼泽湿地和水稻田,沼泽湿地和水稻田的降低幅度基本相同,旱地大豆田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较有积水的沼泽湿地和水稻田更明显,沼泽湿地和水稻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大致相当。(5)垦殖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易矿化有机碳这些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储量降低,大豆田低于水稻田。垦殖后,活性有机碳储量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例大豆田低于水稻田。垦殖后4个土层<0.25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及其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例增加,大豆田高于水稻田。此外,土地利用方式、季节、温度和土壤含水量这些单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显著影响。季节和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和温度、季节和水分、土地利用方式和温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分、温度和水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两两交互影响显著。垦殖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降低,且相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矿化速率随温度变化升高的幅度也降低,大豆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低于水稻田。垦殖后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均减少,但垦殖后土壤有机碳以更加稳定的形式存在,垦殖为大豆田比垦殖为水稻田更加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保存。

全文目录


引言  7-8
中文摘要  8-11
Abstract  11-15
第一章 绪论  15-45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5-20
    一 选题背景  15-19
    二 选题目的  19-20
    三 选题意义  20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20-40
    一 土壤有机碳固定及其影响因素  20-28
    二 土壤有机碳储量统计  28
    三 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  28-32
    四 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及其分组  32-39
    五 垦殖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9
    六 研究现状和展望  39-40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40-45
    一 研究内容  40-41
    二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1-44
    三 创新点  44-45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概况  45-52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环境状况  45-52
    一 地理位置  45
    二 地质地貌  45-46
    三 水文条件  46-47
    四 气候特征  47-48
    五 土壤类型  48
    六 植物动物资源  48-51
    七 农业开发  51-52
第三章 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土壤有机碳密度  52-59
  第一节 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  53-56
    一 材料与方法  53
    二 结果和分析  53-55
    三 讨论  55-56
  第二节 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密度  56-58
    一 材料与方法  56
    二 结果和分析  56-57
    三 讨论  57-58
  本章小结  58-59
第四章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  59-81
  第一节 植物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垂直分布的影响  61-67
    一 材料与方法  61
    二 结果和分析  61-66
    三 讨论  66-67
  第二节 可溶性有机碳的垂直迁移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  67-69
    一 材料与方法  67-68
    二 结果和分析  68-69
    三 讨论  69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特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垂直分布的影响  69-79
    一 材料与方法  69-70
    二 结果和分析  70-75
    三 讨论  75-79
  本章小结  79-81
第五章 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差异  81-110
  第一节 垦殖前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  81-86
    一 材料与方法  81-82
    二 结果和分析  82-84
    三 讨论  84-86
  第二节 垦殖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  86-90
    一 材料与方法  86
    二 结果和分析  86-89
    三 讨论  89-90
  第三节 垦殖前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变化  90-93
    一 材料与方法  90-91
    二 结果和分析  91-93
    三 讨论  93
  第四节 垦殖前后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  93-98
    一 材料与方法  93-94
    二 结果和分析  94-97
    三 讨论  97-98
  第五节 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易矿化有机碳变化  98-102
    一 材料与方法  98-99
    二 结果和分析  99-101
    三 讨论  101-102
  第六节 垦殖前后不同温度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102-107
    一 材料与方法  102-103
    二 结果和分析  103-106
    三 讨论  106-107
  本章小结  107-110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0-115
  一 研究结论  110-113
  二 研究展望  113-115
参考文献  115-130
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130-131
合作作者发表文章  131-132
致谢  132-133

相似论文

  1. 自变量分段连续型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收敛性及稳定性,O211.63
  2.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3. 开关磁阻发电机供电系统仿真分析,TM31
  4. 多层卫星网络稳定性设计研究,TN927.23
  5. 分导飞行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TP273.2
  6. 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TP13
  7. 离散非线性系统输入到状态稳定性研究,TP13
  8. 不同基质及植物组合的表面流湿地水质净化试验研究,X703
  9. 云南高原湖泊底泥堆积区生态条件下磷、氮等污染物的转化规律,X131.2
  10.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11. 壳聚糖季铵盐金属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O634
  12. 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Q414.8
  13. 高产色素红曲菌株的选育及所产色素性质的研究,TS202.3
  14. 复杂布尔网络稳定性问题的研究,O157.5
  15. 渗流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的分析,TV649
  16. 辣椒碱/环糊精体系的表征及性能研究,TQ450.1
  17.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18. 无铅玻璃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1.6
  19. 闽江河口芦苇地上不同构件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S154.4
  20.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21. 气—水可压缩流物质界面的R-M不稳定性研究,O359.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土壤成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