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瓶霉属Phialophora spp.来源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作 者: 赵军旗
导 师: 姚斌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瓶霉 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 嗜酸 嗜热 热稳定性 基因克隆与表达 突变
分类号: Q9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化石燃料的短缺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其他替代能源。作为自然界第一大再生资源的木质纤维素,因其可用于生产生物能源,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在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一般先要用稀酸进行热处理来提高转化效率,然后再进行酶降解以获得终产物葡萄糖,所以在生物质转化中嗜热嗜酸且稳定性好的纤维素降解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从酸性矿液废水中分离到两株可以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真菌,G5和P13。通过形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瓶霉Phialophora。对高产纤维素酶活的菌株G5进行了产酶情况的初步分析,在玉米芯或微晶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诱导下,该菌株具有较好的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水解酶、p-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的生产能力。所产酶的最适pH在4.0-5.0之间,最适温度除木聚糖酶(50℃)外都高于60℃且在50℃有很好的稳定性。与商业酶Accellerasc1500(Genencor)比较,菌株G5的发酵液对纯纤维素和天然底物的降解能力分别可以达到商业酶的60%和80%。通过简并PCR和TAIL-PCR的方法从菌株G5中克隆到一个第5家族的内切葡聚糖酶编码基因egG5,一个第45家族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GH45,一个第6家族的外切纤维素酶基因cbh6A,和一个第1家族的葡萄糖苷酶基因bglGH1。这些基因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其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真菌来源的已知蛋白序列一致性为67-85%。经毕赤酵母异源表达纯化后,这些基因重组蛋白的酶学性质得以确定。重组EgG5最适pH为4.0-5.0,最适温度为70℃,在80℃还有70%以上酶活,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65℃处理12h剩余52.5%酶活)。EgG5模拟三维结构分析表明其催化位点附近带负电荷且含有特殊的β-折叠片结构,该结构可能与其嗜酸和热稳定性有关。为了验证其功能,构建了两个突变体EgG5-Mut(将β-折叠片突变成环状结构,并以园二色光谱测定二级结构)和EgG5-CBM(去掉CBM区),同时进行表达和性质分析。两个突变体和EgG5有相似的最适pH和温度,但是pH稳定性分别是pH2.0-10.0和pH2.0-7.0。它们的热稳定性改变明显,EgG5-Mut的热稳定性变差,65℃处理12h,剩余13.4%酶活;EgG5-CBM则变得更加稳定,65℃处理12h,剩余94.9%酶活,在80℃处理30min后仍保留15.5%酶活,同时其比活更高(711.6U/mg v.s.60.3U/mg)。重组EgGH45和CBH6A的最适pH分别是6.0和7.0,在pH5.0-8.0和pH5.5-8.0还有80%的相对酶活。最适温度分别是60℃和65℃,在pH2.0-11.0和70℃以下温度稳定(保持80%以上的酶活)。重组BglGH1最适pH5.5-6.0,最适温度50℃,是一个可降解芳香族β-葡萄糖苷和纤维寡糖的广谱葡萄糖苷酶。菌株G5经微晶纤维素诱导后产生了一个酸性β-1,4-葡聚糖酶(BglG5)。纯化的BglG5在pH4.5-5.0和55-60℃条什下酶活最高,甚至在pH1.5-2.0还有很高的降解大麦葡聚糖的活力,且在pH2.0-9.0和55℃以下温度非常稳定,具有很好的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能力,在模拟胃液条件下稳定。该酶降解的主要产物是葡萄糖和纤维二糖,可以降低饲料和麦芽汁的粘度,以及提高麦芽汁的过滤速率。基于质谱分析获得部分内肽设计简并引物,采用5’-TAIL-PCR和3’-RACE的方法获得BglG5的全长编码基因。BglG5属糖苷水解酶第7家族,其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已知蛋白序列一致性为69%。与瓶霉G5相比,菌株P13具有较强的产半纤维素酶能力。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得到一个第5家族的甘露聚糖酶基因man5AP13和一个第11家族的木聚糖酶基因xyl11A。它们与已知蛋白序列的最高一致性分别为53%和81%。经酵母表达纯化的重组酶MAN5AP13最适pH为1.5,最适温度为60℃,在pH1.0-7.0范围内可以保持70%以上酶活,55℃处理2h还剩余83%酶活,在模拟胃液中可以降解甘露聚糖,并对其嗜酸和酸性条件下稳定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组酶XYL11A最适pH5.0-5.5,最适温度65℃。本文从瓶霉属的两个菌株出发,从瓶霉中获得七个具有一定新颖性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包括耐热的纤维素酶,极端嗜酸的甘露聚糖酶,纯化的酸性β-1,4-葡聚糖酶和广谱的葡萄糖苷酶。在获得新颖基因的同时也尝试了原酶纯化及表达,并为嗜酸、嗜热和酶稳定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瓶霉G5经适当诱变后可直接用于纤维素酶的生产,从而实现快速,有效,低廉地生物能源的生产。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5
第一章 绪论  15-30
  1.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结构及降解方式  15-16
  1.2 糖苷水解酶  16-18
  1.3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18-23
    1.3.1 纤维素酶  18-20
    1.3.2 半纤维素及其降解酶  20-23
    1.3.3 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CBD或CBM)的研究进展  23
  1.4 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23-24
  1.5 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的应用  24-26
    1.5.1 在饲料中的应用  24
    1.5.2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4-25
    1.5.3 在啤酒和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25
    1.5.4 在纺织和洗涤行业中的应用  25
    1.5.5 在造纸和纸浆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25
    1.5.6 在农业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25-26
    1.5.7 在生物能源方面的应用  26
  1.6 嗜热微生物来源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  26-27
  1.7 目前的研究趋势  27-29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9-30
第二章 云南锡矿酸性废水中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分析  30-42
  2.1 实验材料  30-31
    2.1.1 样品采集  30
    2.1.2 试剂和主要仪器  30
    2.1.3 引物合成和DNA测序  30
    2.1.4 培养基和溶液  30-31
  2.2 实验方法  31-35
    2.2.1 PDA平板划线筛选真菌  31
    2.2.2 真菌基因组的提取  31
    2.2.3 真菌的鉴定  31-32
    2.2.4 菌株G5产酶初步筛选  32
    2.2.5 不同碳源诱导下的产酶分析  32-34
    2.2.6 酶液的性质测定  34
    2.2.7 水解试验  34-35
  2.3 结果与分析  35-40
    2.3.1 酸性废水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5-36
    2.3.2 酶活标准曲线  36
    2.3.3 不同碳源对G5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36-37
    2.3.4 酶液性质测定(以Avicel为碳源)  37-39
    2.3.5 水解试验  39-40
  2.4. 讨论  40-42
第三章 Phialophora sp.G5来源的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42-85
  第一节 内切葡聚糖酶EgG5和EgGH45克隆表达和性质研究  42-66
    1.1 实验材料  42-43
      1.1.1 菌株、载体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G5、egGH45  42
      1.1.2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  42
      1.1.3 试剂盒、酶和生化试剂  42
      1.1.4 主要仪器  42
      1.1.5 试剂  42-43
      1.1.6 培养基  43
    1.2 实验方法  43-52
      1.2.1 真菌来源的GH5和GH45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简并引物设计  43-44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44
      1.2.3 RNA的提取  44-45
      1.2.4 egG5和egGH45基因的克隆  45-48
      1.2.5 序列及结构分析  48
      1.2.6 EgG5缺失CBM和β-sheet突变  48
      1.2.7 表达载体的构建  48-49
      1.2.8 EgG5、EgG5-CBM、EgG5-Mut、EgGH45表达和纯化  49-51
      1.2.9 酶学性质分析  51-52
      1.2.10 EgG5和EgG5-CBM与微晶纤维素的结合实验  52
      1.2.11 EgG5及EgG5-Mut圆二色光谱分析其二级结构  52
    1.3 结果与分析  52-63
      1.3.1 EgG5和EgGH45序列及结构分析  52-56
      1.3.2 表达载体pPIC9-egG5及其突变体和pPIC9-egGH45的构建  56
      1.3.3 目标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56-57
      1.3.4 内切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57-63
    1.4 讨论  63-66
  第二节 Phialophora SP.G5的外切纤维素酶CBH6A的克隆、表达和性质研究  66-77
    2.1 实验材料  66
      2.1.1 菌株、载体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  66
      2.1.2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  66
      2.1.3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66
      2.1.4 主要仪器  66
      2.1.5 试剂  66
      2.1.6 培养基配制  66
    2.2 实验方法  66-69
      2.2.1 基因的获得  66-68
      2.2.2 序列及结构分析  68
      2.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68
      2.2.4 pPIC9-cbh6A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  68
      2.2.5 酶学性质分析  68-69
    2.3 结果与分析  69-75
      2.3.1 序列及三维结构分析  69-70
      2.3.2 表达载体的构建  70
      2.3.3 CBH6A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  70-71
      2.3.4 重组CBH6A的酶学性质分析  71-75
    2.4 讨论  75-77
  第三节 Phialophora SP. G5来源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表达和性质研究  77-85
    3.1 实验材料  77
      3.1.1 菌株、载体和葡萄糖苷酶基因  77
      3.1.2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  77
      3.1.3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77
      3.1.4 主要仪器  77
      3.1.5 试剂  77
      3.1.6 培养基配制  77
    3.2 实验方法  77-79
      3.2.1 基因全长克隆  77-78
      3.2.2 葡萄糖苷酶的表达与纯化  78-79
      3.2.3 BglGH1的酶学性质分析  79
    3.3 结果与分析  79-84
      3.3.1 序列和结构分析  79-81
      3.3.2 酵母表达载体pPIC9-bglGH1的构建  81
      3.3.3 重组表达载体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  81-82
      3.3.4 葡萄糖苷酶BglGH1的酶学性质分析  82-84
    3.4 讨论  84-85
第四章 GH7β-1,4-葡聚糖酶BglG5的纯化和基因克隆  85-99
  4.1 实验材料  85
    4.1.1 菌株、载体  85
    4.1.2 引物合成和核酸序列测定  85
    4.1.3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85
    4.1.4 主要仪器  85
    4.1.5 试剂  85
    4.1.6 培养基配制  85
  4.2 实验方法  85-89
    4.2.1 β-1,4-葡聚糖酶BglG5的纯化  85-86
    4.2.2 纯化蛋白的鉴定  86
    4.2.3 纯化蛋白性质测定  86
    4.2.4 模拟胃液下纯化酶的稳定性和对大麦-豆粕型饲料粘度影响  86-87
    4.2.5 纯化酶对大麦麦芽汁粘度的影响  87
    4.2.6 产物分析  87
    4.2.7 纯化酶基因全长的获得  87-89
  4.3 结果与分析  89-97
    4.3.1 β-1,4-葡聚糖酶BglG5的纯化  89-91
    4.3.2 质谱鉴定结果  91
    4.3.3 纯化酶的性质测定  91-93
    4.3.4 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分析及和其他酶的比较  93-94
    4.3.5 纯化酶在SGF中的稳定性  94
    4.3.6 水解产物分析  94
    4.3.7 纯化酶BglG5对大麦-豆粕型饲料粘度的影响  94
    4.3.8 纯化酶对麦芽汁过滤速率和粘度的影响  94
    4.3.9 纯化酶基因克隆  94-97
  4.4 讨论  97-99
第五章 Phialophora sp.P13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99-119
  第一节 甘露聚糖酶MAN5AP13的克隆和表达  99-111
    1.1 实验材料  99-100
      1.1.1 菌株、载体  99
      1.1.2 引物合成和核酸序列测定  99
      1.1.3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99
      1.1.4 主要仪器  99
      1.1.5 试剂  99
      1.1.6 培养基配制  99-100
    1.2 实验方法  100-103
      1.2.1 甘露聚糖酶基因man5AP13 DNA的获得  100
      1.2.2 甘露聚糖酶基因man5AP13 cDNA的克隆  100-101
      1.2.3 甘露聚糖酶MAN5AP13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纯化  101-102
      1.2.4 酶活测定和性质分析  102
      1.2.5 水解产物分析  102-103
      1.2.6 在模拟胃液中的稳定性  103
      1.2.7 在模拟胃液中对甘露聚糖(LBG)的降解能力  103
    1.3 结果与分析  103-109
      1.3.1 序列与结构分析  103-105
      1.3.2 蛋白表达和纯化  105
      1.3.3 性质测定  105-108
      1.3.4 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分析  108
      1.3.5 水解产物分析  108
      1.3.6 重组酶在模拟胃液中的稳定性  108-109
      1.3.7 重组酶MAN5AP13在模拟胃液条件下对甘露聚糖的降解能力  109
    1.4 讨论  109-111
  第二节 改进简并PCR克隆来源于Phialophora sp.P13的木聚糖酶基因  111-119
    2.1 实验材料  111
      2.1.1 菌株、载体  111
      2.1.2 引物合成和核酸序列测定  111
      2.1.3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111
      2.1.4 主要仪器  111
      2.1.5 试剂  111
      2.1.6 培养基配制  111
    2.2 实验方法  111-114
      2.2.1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111-112
      2.2.2 以cDNA为模板克隆木聚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保守区  112
      2.2.3 基因全长的获得  112-113
      2.2.4 表达载体的构建  113
      2.2.5 木聚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纯化  113
      2.2.6 活性重组子的筛选和摇瓶水平的诱导  113
      2.2.7 重组木聚糖酶的纯化  113-114
      2.2.8 重组酶性质测定  114
      2.2.9 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分析  114
    2.3 结果与分析  114-118
      2.3.1 序列与结构分析  114-116
      2.3.2 蛋白表达和纯化  116
      2.3.3 性质测定  116-118
      2.3.4 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分析  118
    2.4 讨论  118-119
第六章 全文结论  119-121
参考文献  121-135
致谢  135-136
作者简历  136-137

相似论文

  1. 壳聚糖季铵盐金属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O634
  2. 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Q414.8
  3. 稳定表达人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野生型及其突变体的HEK-293细胞系的构建,R96
  4. 棉铃虫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时空表达及RNA干扰,S435.622.3
  5.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6.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7.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8. 槐糖的提取纯化及其用于间型脉孢菌产纤维素酶的诱导研究,TQ925
  9. 氰氟草酯降解菌分离鉴定、降解特性的研究及氰氟草酯水解酶基因(chbH)的克隆和表达,X172
  10.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11. α-半乳糖苷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和性质研究,TQ925
  12. 嗜酸乳杆菌NX2-6抑菌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TS201.3
  13. 应急物流通道的选择与评价研究,X43
  14.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6.5
  15.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筛选及luxR基因功能分析,S436.5
  16. 4个甘蓝型油菜EMS诱变突变体的初步研究,S565.4
  17. 利用EMS诱变构建甘蓝型油菜突变体库的初步研究,S565.4
  18. 陆地棉矮化突变体Ari1327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标记研究,S562
  19.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20. 小麦Na~+/H~+逆转运蛋白TaNHX2的功能验证及功能域分析,S512.1
  21.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光能分配及耐光抑制特性的影响,S565.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