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
作 者: 朴玉
导 师: 傅景川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流散 身份认同 美国犹太文学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3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将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之研究置于流散视野中,结合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以艾·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等三人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众犹太作家于构建文化身份方面所付诸之努力,及其表现出的独特之处。犹太民族千百年来的流散历史、犹太作家于双重甚至多元文化认同焦虑中的文化立场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造就了三人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通过对上述三位作家创作中具有共性问题之探讨,得以窥见美国犹太作家及其美国犹太文学于动态中求生存,求认同,求发展。美国犹太文学体现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文学之特色。对战后犹太作家“文化认同写作”之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美国其他族裔作家之创作提供有效范例,进而提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文学之整体认识。
|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8 绪论 8-30 第一节 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的繁荣 8-13 第二节 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现状综述 13-23 第三节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价值 23-30 第一章 艾·辛格:永远的犹太书写者 30-87 第一节 “带到美国的文化之根”:辛格的意第绪语创作 30-40 1.1.1 拒绝波兰语, 捍卫意第绪语 31-32 1.1.2 流散在美国,失语在他乡 32-36 1.1.3 英语世界中的意第绪作家 36-38 1.1.4 辛格的文化身份:是犹太作家,不是美国作家?! 38-40 第二节 是天使,还是魔鬼?——辛格笔下女性主人公之身份认同 40-53 1.2.1 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2-46 1.2.2 犹太典籍对传统女性之界定 46-48 1.2.3 辛格对传统女性之认可 48-50 1.2.4 基于犹太传统的女性认知观 50-53 第三节 是理性,还是爱情?——辛格对犹太知识分子生存困境之思考 53-65 1.3.1 悬空于世的犹太思想者 55-58 1.3.2 梦回犹太家园 58-60 1.3.3 婚礼,以犹太传统的名义 60-63 1.3.4 跨越理性之藩篱 63-65 第四节 是美国,还是以色列?——大屠杀幸存者之归宿 65-87 1.4.1 “双重”身份:既是幸存者,也是受害者 66-68 1.4.2 大屠杀之于幸存者 68-72 1.4.3 美国视域中的犹太文化 72-78 1.4.4 流散者的家园:以色列 78-87 第二章 伯纳德·马拉默德:犹太小人物的代言人 87-128 第一节 “我自豪,我是个犹太人” 87-94 2.1.1 “我是美国人,我是个犹太人” 89-92 2.1.2 犹太身份:一种立场,一种态度 92-94 第二节 找回“失去”的文化身份 94-113 2.2.1 基于种族文化的犹太身份 96-100 2.2.2 无以割舍的犹太意识 100-102 2.2.3 犹太人的现世境遇 102-104 2.2.4 “排犹”之历史视野 104-108 2.2.5 犹太人:于变动中确立的文化身份 108-113 第三节 于“关系”哲学中建构文化身份 113-128 2.3.1 “我-它”:闯入小店的异教徒 116-120 2.3.2 “我-你”:寻找“精神之父” 120-122 2.3.3 “我-永恒的你”:皈依犹太,心向上帝 122-128 第三章 菲利普·罗斯:跨越时空,书写永恒 128-182 第一节 “如果我不是一个美国人,我就什么也不是” 128-135 3.1.1 蒙恩于美国式生活的犹太作家 130-132 3.1.2 他人眼中的“犹太逆子” 132-133 3.1.3 “纽瓦克的桂冠诗人” 133-135 第二节 再见了,曾经的乐园 135-150 3.2.1 走出家园的年轻人 136-138 3.2.2 初入天堂的“小丑” 138-141 3.2.3 权力场域中的文化冲突 141-147 3.2.4 话别天堂,家园在望 147-150 第三节 “幸福的”成功者 150-167 3.3.1 忘记欧洲,拥抱美国 153-156 3.3.2 同化,缔造一个美国梦想 156-160 3.3.3 疏离,美国梦的破灭 160-167 第四节 倾其一生,难寻理想自我 167-182 3.4.1 冲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171-174 3.4.2 调节:以爱情的名义 174-177 3.4.3 胁迫:基于身体自我 177-180 3.4.4 死亡:理想自我的终结 180-182 结语 182-188 参考文献 188-19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97-198 论文摘要 198-203 ABSTRACT 203-210 后记 210-212
|
相似论文
-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 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I712.074
- 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I206.7
- 离散批评视角下的黄哲伦戏剧《家庭奉献》,I712
- 《藻海无边》中文化身份的解读,I753
- 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I712
-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D412
- 仪式观视阈下的世界杯传播,G843
-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构建,F299.2
-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C912.82
- 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I207.42
- 对原开封犹太人“融回”人员的人类学调查,C912.4
- 酒店婚宴消费研究,F719
- 农村剧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D412.6
- 白先勇小说中的外省人意识,I207.42
- 离散文化视角下的黄哲伦剧作《家庭奉献》,I712.073
- 白先勇离散文学创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I207.42
- 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I561
- 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K27
- 《女勇士》及其汉译中的文化身份构建研究,I046
- 从冲突到融合:艾德里安娜·肯尼迪三部剧作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寻,I71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