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的角度对孟子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仁义不是孟子最早提出来的,但是孟子对仁义的重视和阐述显然超过前人,也深刻影响了后人。在理论上,孟子提出仁义应该受到了墨家重视道德(仁义)外在工具价值和道家重视自然的影响;就孔孟而言,应该有一个从"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孟子仁义思想研究

作 者: 万光军
导 师: 杨国荣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墨子 仁义   父子 君臣
分类号: B82-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554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从 的学位论文">仁义的角度对孟子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仁义不是孟子最早提出来的,但是孟子对仁义的重视和阐述显然超过前人,也深刻影响了后人。在理论上,孟子提出仁义应该受到了墨家重视道德(仁义)外在工具价值和道家重视自然的影响;就孔孟而言,应该有一个从孔子的仁智到孟子的仁义转变的过程,表现为道义论的突出和自然性的突出。道义论的突出对墨家功利论(义即利)以及相关观点的批评显然是极为深刻、极为合理的;而自然性的突出在产生了一些优点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局限。就结构而言,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四端”,其实《孟子》中存在着两种四端(“仁义礼智”与“仁智礼义”),“仁义礼智”四端非常重要,孟子解释了四端、并对仁义相对关注较多。就特征而言,孟子区分天与命、性与命(“仁义礼智”是性不是命,“食色”是命不是性),学习墨子区分天与命、利用“天”而非“命”的思想,改造了孔子相对笼统的天命观,把心、性上推于天,在理论上建立起了较为严密精致的先验论道德体系。在仁义的含义上,孟子给出了仁义的抽象和具体(现实)的双重定义;抽象角度上仁义多指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现实上的仁义主要指向父子君臣;这双重定义涉及多方面关系;孟子在努力沟通以上二者间关系的同时,经常导出前者的优先。现实中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相当重要,抽象的仁义在现实中变为具体的仁义,成为处理现实社会关系的主要道德准则;或者说,正是出于如何处理两大社会关系的角度,孟子主要规定为仁和义,并上升为抽象的仁义。父子和君臣有一致和不一致,孔孟有相同和相异。当父子和君臣一致时,孟子正面上非常重视孝治天下,反面上墨杨分别威胁到了仁和义(墨子“兼爱”是害仁、杨朱“无君”是害义),所以墨杨是孟子最为反对的论敌、对其进行批判和辱骂在孟子角度上是必然的。当父子和君臣不一致时,孟子仁大义小、仁本义末的结构必然会推出前者的优先;孟子()的顾父子不顾君臣也就是逻辑的必然、类似言行也就会多次出现在孟子思想中。单独来看孟子如此处理父子和君臣是可以理解的,在理论结构上也基本上是能自洽的:但从儒学整体上看则不尽然,也不能摆脱墨家和法家等非儒学派的批评。孔子有“君臣父子”,孟子有“无父无君是禽兽”。孔孟都重视君臣父子(或父子君臣),这最终成为了后世三纲中的前两纲,反映了孔孟思想中有大体相同之处;但进一步,孔孟思想在有所相同的同时其表述也有所差异。孔孟二人的相同反映了儒学对相关问题的持续关注,孔孟二人表述的差异反映了儒学发展中的具体变化。孔孟二人的相同与相异都有重要意义。孟子视自己特定角度的思想为完美,而在儒学发展史上它不过是儒学的一个角度、一个阶段;孟子的特定思想既有对孔子思想的一定补充、也有对孔子思想的一定偏离;加上《孝经》在义角度上的调整和法家韩非在整体角度上的批评,后世三纲重新把君臣置于父子之前,就大体反映了后儒最终主要接受了孔子所奠基的相对重视整体、重视理义的基本思想;孟子相对重视家庭父子、重自然亲情的立场当然不可能完全被抛弃,但却基本上成为了次要方面。“言必称尧舜”可以说是“祖述尧舜”,与“宪章文武”是孟子(而非孔子)在理想人物上的重要特征。汤武革命是恶恶,是对暴政的纠偏和对仁义的必要维护。孟子最推崇的理想人物是舜。在抽象仁义思想上,舜是“由仁义行”的代表;在现实仁义思想上,在家国一致时,舜是孝子加天子;在家国不一致时,舜又是优先顾家的典范(“窃负而逃乐忘天下”)。舜是孟子抽象人性平等思想的代表(“人皆可以为尧舜”),又是现实差等思想的代表(“尧舜之道不遍爱人,急亲、贤”)。简言之,舜与孟子基本上是二而一的关系,舜是孟子思想的代言人,在主要问题上舜与孟子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与之相应,孟子必须要对舜进行论证、美化和辩护(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既是对舜完美性的辩护,也是对自己理论体系完美性的辩护;但是现实中的每一具体人物、哲学史中的每一理论体系都是既有优点又有局限的,孟子对舜的辩护可以理解、当然也会有局限;孟子在仁义思想上的哲学努力融进了哲学史中。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3
引论  13-19
第一章 孟子 的学位论文">仁义思想的背景  19-30
  一 孔子、老子、墨子的仁义思想  19-28
  二 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结  28-30
第二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基本表述  30-66
  一 从仁智到仁义  30-37
  二 仁义与两种四端  37-41
  三 仁义与两种五行  41-46
  四 孟子仁义表述(上):抽象仁义  46-48
  五 孟子仁义表述(下):现实仁义  48-58
  六 郭店竹简中的仁义及后人对孟子仁义的解读  58-66
第三章 天人的相分与相合:仁义的理论证明  66-92
  一 人禽之辩:社会与自然的区分与结合  66-72
  二 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社会性为主与对自然性的容忍  72-78
  三 天命之辩:知天命与知天  78-83
  四 性命之辩:食色是命不是性、仁义礼智是性不是命  83-88
  五 天(爵)人(爵)之辩  88-92
第四章 由仁义行  92-114
  一 由仁义行  92-102
  二 先立乎其大:大(体)小(体)之辩  102-107
  三 尚志与养气:志气结合  107-111
  四 仁义治国与功利治国  111-114
第五章 个体与他人: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114-129
  一 仁的本源之本与本末之本  114-119
  二 己与群、己与人  119-122
  三 父子与师生、家人与邻居、亲与贤  122-129
第六章 仁义与父子君臣  129-159
  一 以孝治天下  129-132
  二 墨杨害仁害义是孟子反对的主要论敌  132-140
  三 孟子仁大义小的结构及表现  140-144
  四 孟子仁大义小的根据及局限  144-155
  五 孟子与三纲  155-159
第七章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159-200
  一 道性善的实质是道仁义  160-165
  二 性善(仁义)的两面性:善善与恶恶(革命)  165-177
  三 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最推崇的理想人物  177-189
  四 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  189-200
第八章 孟子仁义融入历史  200-215
  一 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双重扬弃  200-204
  二 反思仁的自然性:仁者爱人与恻隐之心仁也  204-212
  三 孟子与舜在历史中  212-215
主要参考书目  215-220
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文章  220-221
附录一:谁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221-231
附录二:孟子让舜窃负而逃乐忘天下的寓意  231-238
附录三:儒学革命观的逻辑解读  238-245
附录四:论孟子对管仲的评价  245-253
附录五:十年来孟子研究综述  253-266

相似论文

  1. 澳洲坚果干燥特性及力学特性研究,S664.9
  2.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3. 江河的空间,B82-09
  4. StFT和StAP1的克隆及反义CONSTANS马铃薯植株块茎形成分析,S532
  5. 吕柟哲学思想研究,B248.99
  6. 油茶籽脱壳冷榨浸出粕提取茶籽多糖的研究,TS229
  7. 抑制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建立肾阳虚小鼠模型,R-332
  8. EL antisense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R543.5
  9. 父子关系、父性意识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研究,G78
  10.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11.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12.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G206
  13. 薏苡仁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的研究,R285.5
  14. 墨家兵学思想研究,E092
  15. 《孟子》内圣外王理论构建辨析,B222.5
  16. 孟子人性思想与我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B222
  17. 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观,B26
  18. 论先秦儒家之“义”的道德精神,B222
  19.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学研究,G633.3
  20.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父子关系研究,I712.074
  21.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H19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 伦理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