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赖特的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研究

作 者: 吕梁山
导 师: 段忠桥
学 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关键词: 阶级关系 阶级结构 工人阶级 资格证书 中间阶级 当代资本主义 阶级理论 资本家 阶级意识 阶级妥协
分类号: F097.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5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埃里克·欧林·赖特,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当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依然是分析社会现实与人们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但是,马克思这种阶级分析方法在有些地方不够明确和完善,需要加以进一步澄清、修正、补充。而且赖特强调马克思所做出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走向极端两极分化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种阶级理论必须发展以恰当解释新的社会状况。赖特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观点与他所进行的阶级分析形式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对阶级的阐述大多属于宏观理论,是抽象的结构分析,缺乏对阶级的微观精细的经验研究。因此,赖特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吸收和借鉴其它当代思想家的认识方法和理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概念加以澄清并重新予以阐述。在澄清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他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矛盾、阶级意识、阶级联盟等进行大量的经验研究,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本质,并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新的判断。赖特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1.中间阶级理论。赖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处于阶级关系中矛盾的地位。他吸收并修正了罗默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认为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应当被理解为包含多种剥削,他主张“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从属的剥削形式:基于对组织资产的控制的剥削和基于对垄断性的技术的所有权而构成的剥削,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资产剥削。中间阶级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首要形式——劳动与资本间的斗争而言,他们典型地具有矛盾的利益。一方面,由于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之外,根据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来说是被剥削者,与工人阶级相似;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的实际控制,他们具有和工人相对立的利益,按照那些从属的剥削机制来说又是剥削者。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中间阶级构成了矛盾的地位,或者更准确地说,构成了在剥削关系中的矛盾的地位。因此,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中间阶级”是由组织和技术剥削者所构成的工薪者。这就是他以剥削作为阶级概念的基础,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所做出的阐述。2.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赖特的这一理论是在他所提出的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四种资产,即劳动力、生产资料、组织、技术/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不同的剥削机制根据不同形式的资产来决定,不同阶级体系根据建立在那些资产的财产权利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而决定。在这一框架当中,赖特共列出了四种类型的阶级关系,并对其中的每一种阶级关系的逻辑线索分别进行了阐述:封建主义是建立在对劳动力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基础上的阶级体系,确定这一社会为封建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资产分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比,至少在原则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他们自身的劳动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资本主义能够被看作是历史上的进步力量。但是资本主义把以生产资料的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剥削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资本家通过市场交换使工人出卖劳动力而无偿占有剥削性剩余;中央集权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一种社会形态,与之相应的阶级关系是控制组织资产的人,即管理人员和官僚同非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制度并不能必然消除组织资产剥削和技术剥削,甚至可能在事实上加强和深化了这两种资产分配的不平等;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央集权社会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变革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对组织资产的实际经济控制的平等化。赖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组织资产的平等化和根源于组织剥削的阶级关系的消灭,就其本质而言并不会消除以技术为基础的剥削。这种剥削将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而继续存在。社会主义是一个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区分开来的社会,是一种相当弱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相比是一个存在剥削但并不充分构成阶级的社会。3.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赖特在他所提出的阶级关系中矛盾地位概念以及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非占有把社会分为两部分,然后根据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特性的两个从属关系的组织资产和技术/资格证书资产的占有状况划分出各种类型。他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的各阶级地位划分为12种类别,从而绘制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大体轮廓。赖特通过这一理论表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复杂性,并对马克思所主张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理论提出了质疑。在赖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新变化的理论中,从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理论到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再到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体现着层次递进的逻辑次序。可以说,赖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是他的阶级理论的核心,为了使这一理论能够得到明确的阐述,他首先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理论和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赖特为了证明他的阶级结构理论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现实,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了相当长时期的经验调查。赖特力图通过这种经验研究,一方面来验证他所提出的阶级结构理论具有合理性,并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在阶级结构上的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复杂性。赖特的这项工作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指出用于区分工人阶级与非工人阶级工薪收入者之间的概念分界线,以验证他所提出的基于剥削的阶级概念和阶级关系中矛盾的地位概念的合理性;其次,考察美国和瑞典两个国家在阶级结构上的差异性,通过对造成这种差异原因的分析,表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复杂性,并阐述家庭、性别、年龄、种族、企业分布、政党和工会作用等因素在造成这种阶级结构差异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后,在上述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的因果关系做出经验判别。必须指出,尽管赖特所提出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的理论对在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具有突出贡献,但是他的阶级理论在逻辑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作为他的中间阶级理论基础的剥削理论,尚存在很多可质疑的问题;他对于处于矛盾地位的中间阶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意义的分析,也缺乏有力的根据;他对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的关系的阐述,依然存在理论上的缺陷;缺乏对阶级斗争的系统阐述。同时,他的经验分析在数据上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赖特的阶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新变化并且根据这种新变化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首先,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新变化的理论,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的认识能够建立在比较完整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也使我们对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阶级理论在当代的不适用性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赖特为了使他的阶级理论能够更加清晰明确,逻辑线索严谨并使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采用了当代社会科学许多复杂的分析工具,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多元化。正是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采用才使得赖特的阶级理论在许多方面上有了不少独创之处,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遇到的难题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毫无疑问,赖特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上的有益探索。第三,他的阶级理论包含大量来自于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四,赖特的阶级理论虽然主要是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但其独特的方法思路,合理的理论成果却非常值得我们在研究我国社会分层时加以借鉴和吸收。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2
导论  12-24
第1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  24-40
  1.1 阶级概念的基本限定  24-32
  1.2 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  32-40
    1.2.1 几种“中间阶级”定位观点的批判  32-36
    1.2.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  36-37
    1.2.3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的分类  37-40
第2章 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40-62
  2.1 对罗默剥削理论的补充修正  40-48
  2.2 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  48-55
    2.2.1 阶级分析一般框架的构成  48-52
    2.2.2 阶级分析一般框架的层次  52-55
  2.3 对中间阶级的深入阐述  55-57
  2.4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57-62
第3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经验验证  62-109
  3.1 经验验证之一:争议性工人阶级定义的判别  63-81
    3.1.1 判别的具体策略、标准与方法  64-69
    3.1.2 判别变量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标准  69-73
    3.1.3 基于剥削的工人阶级定义的优势  73-81
  3.2 经验验证之二:瑞典与美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比较  81-92
    3.2.1 阶级地位分布状况的比较  82-84
    3.2.2 阶级构成的家庭状况比较  84-89
    3.2.3 阶级构成的收入状况比较  89-92
  3.3 经验验证之三: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的关系  92-109
    3.3.1 阶级意识概念的重释  92-97
    3.3.2 阶级意识构成的假设  97-98
    3.3.3 阶级意识构成的验证  98-109
第4章 工人阶级力量与资本家利益共进的阶级妥协理论  109-143
  4.1 阶级妥协的现实条件、发生领域、理论渊源及策略基础  109-117
  4.2 阶级妥协的策略博弈及其模式  117-123
  4.3 积极的阶级妥协的曲线模式分析  123-137
  4.4 阶级妥协的变化范围  137-143
结束语  143-162
  1. 赖特阶级理论的核心思想与主要目的  143-147
  2. 赖特阶级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147-156
  3. 赖特阶级理论的局限性  156-162
参考文献  162-168
后记  168-169

相似论文

  1.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想逻辑,B089.1
  2. 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K561.4
  3. 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C975
  4. 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D410
  5. 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课程研究,G719.2
  6. 大庆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变迁,D412.6
  7. 农民工权利保障状况考察与制度重构应对,C913.7
  8. 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阶级住房问题及对策分析,F293.3
  9.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初探,B089.1
  10. 论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工人阶级女孩亚文化研究,G156.1
  11. 凯绥·珂勒惠支艺术独特的女性视角,J205
  12. 历史总体性辩证法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一致性,B089.1
  13. 论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身份认同书写,I712.074
  14. 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沟通研究,C975
  15. 论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与现实,F091.91
  16.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简论,B089.1
  17. 汤普森与文化研究,K095.61
  1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影响中国工人阶级分化的思考,D663.1
  19. 员工资格证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20. 美国《豪斯赖特宣言》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教育的启示,J60-4
  21. 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研究,C975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