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作 者: 万琼华
导 师: 陈先初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周南女校 女子教育 主体身份 近代中国
分类号: G5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323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作为教育思想史、妇女史与社会史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是近年来中外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亦是关乎女权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的切入点,更是解读近代女子教育制度化的基点。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周南女校(1905—1938)在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及复杂面相,透视女子教育思潮、性别文化、社会观念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以期将周南女校更深地内嵌于近代中国的整体历史中,进而展现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历史演变。近代中国遭遇千年之大变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时代主题。“兴女学”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精英知识阶层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中,周南女校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创办,其发展历程与近代女子学制改革、女权运动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相始终。在一定意义上讲,周南女校既是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磋商与较量的演练场,也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潮演变的缩影。但面对多种因素的纠结与抵牾,周南女生不是纯粹的被动者,她们适时而自主地选择通过建构责任话语来建构其主体身份。随着“兴女学”被建构为民族国家话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界定和身份定位随之开启。“贤妻良母”就是在这一语境下从日本引入,进而衍生出“女国民”、“男女教育平等”、“新女性”、“母性主义”等新名词,它们或代表一种妇女形象,或一种观念,甚或一个隐喻。这些新名词一旦遭遇女子教育,很快就融合成诸种女子教育观。自戊戌维新至抗战前后,贤妻良母论、女国民论、男女教育平等论、新女性教育观和母性主义依次登场,它们或重叠变迁,或嬗变,或冲突,汇成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整体流变,决定着女子教育的发展方向。周南女校因其私立性和地方性,其教育宗旨与主流女子教育思潮时而吻合、时而疏离,呈现一定的独特性。近代女子教育的最大获益者无疑是知识女性,教育使她们视野开阔、学识增进、能力提高,最终导致以知识女性群体崛起为标志的性别结构的改变,由此开启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觉醒了的知识女性开始批判性地审视女子教育宗旨,使占主导地位的贤妻良母论不断遭到质疑和批判,甚至被突破乃至超越。女子教育思潮既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铺设平台,而接受了教育的女性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女子教育思潮演变的有生力量,两者构成良性互动。本文以活跃于民国时期的地方性女学堂“周南女校”及学习生活于其中的女生为表述对象,采取个案研究路径,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兼顾地域、阶层、性别、时代等差异,运用思想史、妇女史和区域社会史等多学科交叉方法,把解读周南女生自办刊物、书信、日记、作业、回忆录等文献史料与口述访谈相结合,多面向、多层次地展示其校园生活及社会表现,凸现其主体性与能动性。这种以“小历史”补以往“大历史”之不足的研究取向,既扩展了研究领域,又有助于新的史学观念与理论框架的建立。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1章 绪论  11-27
  1.1 问题的提出  11-14
    1.1.1 选题缘由  11-13
    1.1.2 选题意义  13-14
  1.2 文献综述  14-22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18
    1.2.2 海外湘关研究综述  18-20
    1.2.3 文献分析  20-22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22-27
    1.3.1 研究思路  22-23
    1.3.2 研究方法  23-25
    1.3.3 基本框架  25-27
第2章 历史语境: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构与碰撞  27-56
  2.1 女权学说的传入及西方女权主义“本土化”  27-40
    2.1.1 女权学说的传入  27-29
    2.1.2 西方传教士对男女平权观念的输入与示范  29-31
    2.1.3 “倡女权”作为现代性象征之一进入主流话语  31-35
    2.1.4 西方女权主义“本土化”  35-40
  2.2 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话语互构  40-45
    2.2.1 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互构的动因  40-43
    2.2.2 互构的标识:“兴女学”  43-45
  2.3 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话语碰撞  45-56
    2.3.1 对民族主义立场的反思  45-48
    2.3.2 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碰撞的根源  48-49
    2.3.3 碰撞的关节点:女子教育宗旨  49-50
    2.3.4 “贤妻良母”与反“贤妻良母”的论争  50-56
第3章 “贤妻良母”与“女国民”的纠缠:从周氏家塾到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1905-1916)  56-95
  3.1 清末民初中国女学堂的兴起与发展  56-71
    3.1.1 早期传教士的兴女学活动及积极影响  56-59
    3.1.2 清末民初中国的自办女学  59-65
    3.1.3 “贤妻良母”与“女国民”的纠缠  65-69
    3.1.4 “女国民”思想的践行  69-71
  3.2 湖南新式教育与湖南早期女学堂  71-79
    3.2.1 湖南的新式教育  71-72
    3.2.2 湖南女子教育的肇始  72-79
  3.3 周氏家塾拓荒者及草创历程  79-84
    3.3.1 朱剑凡生平及周氏家塾的缘起  79-82
    3.3.2 周氏家塾的草创  82-84
  3.4 从周氏家塾到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  84-95
    3.4.1 办学宗旨及校训  85-86
    3.4.2 教育管理  86-91
    3.4.3 课程设置  91-93
    3.4.4 民主活动  93-95
第4章 由“贤妻良母”到“男女平等教育”的嬗变: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1916-1920)  95-132
  4.1 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解放思想与女子教育观  95-106
    4.1.1 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  95-98
    4.1.2 先进知识分子对男女教育平等的推动  98-101
    4.1.3 由“贤妻良母”到“男女教育平等”的嬗变  101-106
  4.2 湖南教育界状况及对男女教育平等推动  106-115
    4.2.1 新文化运动前期湖南教育界状况  106-109
    4.2.2 湖南各界对男女教育平等的推动  109-114
    4.2.3 湖南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  114-115
  4.3 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  115-123
    4.3.1 转型时期(1916-1919)  115-118
    4.3.2 发展时期(1919-1920)  118-123
  4.4 周南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变革  123-132
    4.4.1 朱剑凡的民主活动  123-126
    4.4.2 同为国民同担责任:女生参与社会改造  126-132
第5章 “新女性”的登场:湖南代用女子中学(1920-1927)  132-176
  5.1 国民革命时期妇女运动与男女平等教育权的初步实现  132-148
    5.1.1 国民革命前多元并存的妇女运动  132-136
    5.1.2 国民革命时期两党对妇女运动的新诠释  136-138
    5.1.3 男女教育平等权的初步实现  138-143
    5.1.4 “新女性”的集体登场  143-148
  5.2 湖南女子参政运动及其对女子教育的影响  148-155
    5.2.1 20年代初湖南女子参政运动的历程及意义  148-152
    5.2.2 妇女参政运动对女子教育的影响  152-153
    5.2.3 国民革命时期的湖南妇女运动  153-155
  5.3 20年代湖南女子教育状况及关注点  155-161
    5.3.1 湖南女子教育的艰难处境  155-157
    5.3.2 女子教育关注点之一:对“第一女师学科不完全”的批评  157-159
    5.3.3 女子教育关注点之二:设立女子中学成为社会共识  159-160
    5.3.4 女子教育关注点之三:女界对禁止男女同学的抗争  160-161
  5.4 湖南代用女子中学的曲折发展  161-176
    5.4.1 多事之秋(1920-1923)  161-168
    5.4.2 过渡时期(1923-1925)  168-171
    5.4.3 辉煌时期(1925-1927)  171-176
第6章 “新女性”服膺民族主义: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1928-1938)  176-216
  6.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党对妇女的政治动员  176-187
    6.1.1 共产党对妇女的政治动员  176-179
    6.1.2 国民党对妇女的政治动员  179-181
    6.1.3 女子复古思潮与“新女性”的突围  181-184
    6.1.4 国民政府时期女子中学教育状况及特征  184-187
  6.2 湖南妇女组织与女子中学教育  187-191
    6.2.1 湖南妇女组织的再起  187-189
    6.2.2 湖南女子中等教育的时代变迁  189-191
  6.3 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  191-206
    6.3.1 复校时期(1928-1929)  191-193
    6.3.2 第一阶段(1929-1933)  193-200
    6.3.3 第二阶段(1934-1938)  200-206
  6.4 尽义务享权利:周南女生投入抗日阵营  206-216
    6.4.1 特殊事件之一:“女子青年训练团”  206-212
    6.4.2 特殊事件之二:“一支女子文化军”  212-216
结语  216-222
参考文献  222-231
附录A: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231-232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32-233
致谢  233

相似论文

  1. 陈宝琛教育思想研究,G529
  2. 女性主义视角下《恩惠》的主题解读,I712.074
  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女子教育研究,G776
  4. 折衷与现实相互交融的探索和实践,J525
  5. 中国对日外派劳务人员法律问题研究,D922.5;D99
  6. 视唱练耳教学在中国的引入及其早期发展之研究,J613.1
  7. 论20世纪中后期台湾留美作家群创作中的美国形象,I207.42
  8. 沈云龙史学研究,K092
  9. 幻灭·异化·暴力,I313
  10. 《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的话语主体身份变迁,H15
  11. 芜湖米市新探,F323.7
  12. 在和谐社区里建构黑人主体身份,I712.074
  13. 南朝民歌中的女性爱情观研究,I207.7
  14. 论贪污罪主体问题,D924.3
  15. 论五四时期男女平等女子教育思想,G529
  16. 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D691
  17. 视学东传的初步研究,J209.2
  18. 近代中国的进化论与社会历史观研究,K25
  19. 企业博客话语权研究,C912.68
  20. 使命与求索,F092.6
  21. 论贪污罪主体,D91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