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抗战体育文化及其特征解析

作 者: 夏源江
导 师: 谢翔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关键词: 抗战体育 抗战体育文化 文化特征 民族精神
分类号: G81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抗战体育文化是抗日救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民族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抗战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体育作为一种反侵略利器,它与军事抗战患难与共相始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以自身独具的强身杀敌和宣传鼓呼双重功效,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犹如激励军民的号角,催人奋进,更如射向敌人的炮弹,慑人心魄。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抗战体育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从文化学的视角解析抗战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更是未见端倪,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抗战体育文化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研究指导,特别强调在运用体育学科和历史学科理论的同时,引入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在资料运用上,充分占有和挖掘第一手史料,包括文献档案、时人论著、历史回忆录、当时出版的报刊杂志尤其是体育方面的刊物等,对抗战体育运动开展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展开研究,同时结合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法、批评继承法与开拓创新法、田野调查法、地方史研究法等进行学术研究。力求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精神要旨,对14年的抗战体育运动进行整体考察,从中解析出抗战体育运动所蕴含着的伟大民族文化精神。笔者认为,抗战体育文化活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过程,决非简单的体育娱乐活动或体育运动比赛。它自始至终都包含着、显示着、透析着炎黄子孙们的那种不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当时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引领着亿万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地与嚣张而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作殊死拼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诸如什么是“文化”、“体育文化”、“抗战文化”、“抗战体育文化”等问题,作一下简要的界说。第二部分从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抗战体育的理论基础和抗战体育所独具的自身物质条件等三个方面,探析波澜壮阔、历久弥坚的抗战体育文化运动之所有蓬勃发展的动因所在。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体上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制订的一系列体育方针政策进行概述,然后分别对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等三种不同性质的战时体育文化开展情况进行综述。第四部分是从文化精神的视角,解析波澜壮阔的抗战体育运动所蕴含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大而能容”的气度、“刚而不屈”的精神、“正而远邪”的品格、“和而不同”的特质。第五部分论述了抗战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首先总结了抗战体育文化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其次分析了抗战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艺术自身的发展,最后充分肯定了抗战体育文化为传承和发展伟大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前言  9-14
第一章 文化、体育文化、抗战文化、抗战体育文化等相关概念界定  14-19
  第一节 文化  14-15
  第二节 体育文化  15-16
  第三节 抗战文化  16-17
  第四节 抗战体育文化  17-19
第二章 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因  19-27
  第一节 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是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19-21
  第二节 二十世纪以来强国强种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和民族主义体育观是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21-24
  第三节 体育兼具强身杀敌和宣传鼓呼双重功效,是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自身物质条件  24-27
第三章 抗战体育文化运动综述  27-42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抗日御侮所订定的体育方针政策  27-28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体育抗战文化  28-33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抗战体育文化  33-36
  第四节 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奴化与反奴化体育文化  36-42
第四章 抗战体育文化特征解析  42-69
  第一节 抗战体育人多、地广、样式博,体现了中华文化"大而能容"的气度  42-50
    一、从地域上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体育抗日的烽火  42-45
    二、从人员上看:各族同胞、男女老少、海外侨胞乃至国际友人齐上阵  45-48
    三、从内容上看:土洋结合、不拘一格、注重实效  48-50
  第二节 抗战体育威武不屈、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文化"刚而不屈"的精神  50-57
    一、在前线:积健为雄、痛击日寇  50-52
    二、在后方:同仇敌忾、团结御侮  52-55
    三、在沦陷区:对日伪进行直面抗击和迂回斗争  55-57
  第三节 抗战体育正气凛然、不嬖颜色,体现了中华文化"正而远邪"的品格  57-63
    一、通过参加国际性体育赛事,揭露日寇裂我疆土的图谋  57-59
    二、利用体育运动会进行爱国鼓呼,震慑日寇吞我河山的野心  59-61
    三、对日伪推行的体育活动,嗤之以鼻、不与之同流合污  61-63
  第四节 抗战体育多元并蓄、兼容共存,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质  63-69
    一、体育学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3-65
    二、国共两党之间:政治见解求同存异,体育御侮同气相求  65-69
第五章 抗战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  69-75
  第一节 为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  69-70
    一、广泛有效地动员了民众  69
    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69-70
    三、为加强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战斗友谊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70
  第二节 促进了体育艺术自身的发展  70-72
    一、拓宽了体育运动的覆盖地域  70-71
    二、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体育人才  71
    三、对中国现代体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  71-72
  第三节 传承并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  72-75
    一、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精神  72
    二、无私无畏忠贞不屈的民族献身精神  72-73
    三、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开放精神  73-75
结语  75-76
参考文献  76-81
读研时期发表的论文  81-82
后记  82-83

相似论文

  1.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论,D64
  2. 陕西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小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S941.2
  3. 资兴瑶族民歌初探,J607
  4. 试论土家族习俗与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K892.3
  5. 地理环境在俄罗斯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751.2
  6. 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G641
  7. 从非洲国家的文化特征看中国对非直接投资,F125.5
  8. 食品包装中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应用,TS206.1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10. 民族精神与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复兴及启示,K516
  11. 中国红歌会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研究,G120
  1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之文化特征,J624.1
  13. “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H13
  14. 论鲁迅对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I210
  15. 提升综合国力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64
  16. 江泽民民族精神思想研究,D647
  17. 当代“女排精神”研究,G842
  18. 体操文化特征研究,G832
  19.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G641
  20. 房地产广告文化策略初探,F713.8
  21. 营建“竖起来的胡同”新文化,TU-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 > 中国 > 中国体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