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十万大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

作 者: 郭彤楼
导 师: 周祖翼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海洋地质学
关键词: 十万大山 剥蚀量 盆地沉积 印支期 裂变径迹 磷灰石 晚三叠世 晚二叠世 古地温 中三叠世
分类号: P5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围绕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广西十万大山盆地,通过野外构造地质、沉积学的综合调查以及室内有机地球化学、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等多个分析手段的综合,对十万大山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关该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构造—沉积关系以及地层剥蚀量等方面的新认识。十万大山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被动边缘——湘桂-江南古岛弧碰撞阶段(寒武纪~志留纪);被动边缘——钦防海槽关闭(泥盆纪~早二叠世);早期弧后前陆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晚期碰撞前陆盆地阶段(晚三叠世~白垩纪):走滑断陷——挤压反转阶段(早第三纪~晚第三纪)。从晚三叠世到第三纪,全区沉积演化经历了四个大的沉积旋回,不同时代的盆地,其沉积和沉降中心是不断向北和北东方向迁移的。对采自盆地中生代地层的37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以及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的时间—温度历史模拟表明,所有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磷灰石的最大退火温度(110℃+20℃)。十万大山地区的各个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各个样品在41—85Ma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古地温值(介于98℃-175℃之间),此后各个样品的热演化史总体上呈冷却的趋势。十万大山盆地烃源岩实测的镜质体反射率R_o反映盆地在早/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之间发生过两次热事件;中生代古地温梯度为4℃/100m;新生代时期,在侏罗—白垩系覆盖区下降为3~2.5℃/100m。综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镜质质反射率及地质历史等研究成果,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个剥蚀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新生代,其中第三个剥蚀阶段是全区最主要的剥蚀期,剥蚀量大、剥蚀速率快。十万大山地区剥蚀程度极不均衡,大致可分为6类地区。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前言  8-10
  1.1 概况  8
  1.2 选题意义  8-9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创新  9
  1.4 致谢  9-10
2 十万大山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10-32
  2.1 盆地及邻区地层  10-14
  2.2 区域构造特征  14-26
  2.3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26-28
  2.4 岩浆活动特征  28-32
3 十万大山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32-48
  3.1 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2-33
  3.2 盆地的充填序列及沉积特征  33-42
  3.3 盆地的沉积充填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42-48
4 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48-64
  4.1 各构造层特征  48-50
  4.2 主要褶皱描述  50-52
  4.3 主要断裂特征  52-57
  4.4 节理与应力场  57
  4.5 构造样式  57-59
  4.6 不整合面特征  59-62
  4.7 盆地构造演化  62-64
5 十万大山盆地及邻区裂变径迹分析  64-83
  5.1 样品采集  64
  5.2 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特征  64-69
  5.3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及地层抬升剥蚀  69-83
6 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热演化分析  83-98
  6.1 样品分布及测试条件  83
  6.2 各层系烃源岩的有机成熟度  83-87
  6.3 盆地地温史  87-98
7 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热演化  98-107
  7.1 十万大山盆地沉降—埋藏史  98-102
  7.2 十万大山盆地及邻区剥蚀幅度与剥蚀史  102-105
  7.3 盆地及烃源岩热演化  105-107
8 结论  107-109
参考文献  109-11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14

相似论文

  1. 酸法制取磷肥原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究,TQ442
  2.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纳米羟基磷灰石固定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影响研究,S153
  3. 酸溶液对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R318.08
  4. 纳米羟基磷灰石固定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应用研究,X53
  5. 中国东北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6. 纯钛表面基于微弧氧化技术的仿生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R318.08
  7. TC4合金表面脉冲激光沉积羟基磷灰石的组织和性能研究,TG146.23
  8. TiO2纳米花和HAP/TiO2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O643.32
  9. 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研究,R318.08
  10. 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R318.08
  11. 氟金云母/氟磷灰石复合树脂的表征和聚合收缩研究,R783
  12. 纳米羟基磷灰石悬浮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R783
  13. BMP2诱导豚鼠MSCs分化成骨细胞制备组织工程人工听骨的实验研究,R764
  14. 湖南典型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土壤化学改良和大豆种植实验研究,X53
  15. 羟基磷灰石改性及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X703
  16. 磷灰石与方解石浮选分离机理研究,TD97
  17. 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B383.1
  18. TiO_2纳米管的制备、改性及应用,O614.411
  19. 可降解多孔型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BMP-2修复兔桡骨骨缺损,R318.08
  20. 魔芋葡甘聚糖、胶原蛋白及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支架的研究,R318.08
  21.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魔芋葡甘聚糖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及研究,R318.08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