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GIS技术的药用甘草适生环境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

作 者: 卢颖
导 师: 王文全;唐小明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药学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分布 生态环境特征 适宜性分析 药用甘草 因子分析 影响因素
分类号: R28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甘草既是我国著名的大宗药材,主要来源于甘草(G.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al.)和光果甘草(G. glabra Linn.),同时也是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固沙植物。随着甘草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甘草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野生甘草的采挖量不断扩大,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方甚至面临枯竭,生态环境也因此恶化。要保证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类对甘草需求的增长,就要进行科学的人工种植。为生产优质甘草,避免盲目引种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就需要了解甘草资源的分布状况,掌握影响甘草分布、产量、质量的各类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适宜的地区进行种植,这是提高甘草质量的根本保证。GIS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又为中药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为此本论文收集了三种药用甘草共计249个分布县市的地理、气象、土壤数据,借助先进的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三种药用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特征,并对众多的环境变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在TCMGIS-I系统上对三种药用甘草以及“梁外甘草”进行了适宜分布区及产地适宜性分析,最后还对野生甘草的甘草酸、总黄酮含量以及野生甘草储量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本论文研究,了解了各药用甘草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环境对其分布的影响作用,找到了甘草潜在的发展区域,对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GIS技术,利用ViewGIS平台建立的药用甘草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具有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的功能,使表格数据与图形数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大量分散的药用甘草资源数据、资料的规范化统一管理,也为下一步进行药用甘草地理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子的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GIS技术的利用提高了资源信息管理水平,能挖掘出数据后面的信息,并实现了中药资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的可视化,便于决策分析。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可建成中药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可用于所有中药的资源分析。2.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学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对药用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和生态环境特征进行了总结描述,统计出三种药用甘草的生态环境特征值。①地理环境特征:甘草的经度范围跨度最大,胀果甘草次之,光果甘草最小,纬度范围甘草与光果甘草基本一致,胀果甘草的纬度范围小。三种药用甘草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并以1000~1500m分布居多。②气候环境特征:胀果甘草分布区的积温、无霜期、年均温度等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日照时数、太阳年总辐射量等表示光能条件的指标,以及降水量、蒸发量表示地区干旱状况的指标都是最大、最高的,光果甘草居中,甘草相对较低。③土壤环境特征:甘草分布区的土壤类型最多,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分布区的土壤类型相似。三种药用甘草分布区的土壤质地基本一致,均为砂质壤土、砂质粘壤土或壤质粘土。此外,胀果甘草分布区的土壤碱性相对较高。由此得知:胀果甘草对热量、光照的要求最高,耐旱能力最强,光果甘草居中,甘草最弱。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甘草对环境的要求,为甘草适生地的选择提供参考。3.对3种药用甘草生态环境的因子分析表明:甘草分布主要受“热量因子”的控制,而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分布主要受“热量和降水因子”的控制,而且通过贡献率的大小决定了各个因子对不同甘草分布的影响强弱程度。通过因子分析还得到各因子权重系数及因子得分,都为进行3种药用甘草的产地适宜性分析奠定了基础。4.通过对3种药用甘草适宜分布区的分析表明,3种药用甘草的适生范围均大大扩大,甘草的适宜分布区扩大到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市的696个县市。胀果甘草的适宜分布区扩大到新疆、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113个县市。光果甘草的适宜分布区扩大到新疆、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111个县市。扩大的区域便是甘草潜在的发展区,这为甘草的引种栽培基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梁外甘草”产地的适宜性分析表明,不仅杭锦旗周边的一些县市旗生态环境与杭锦旗十分相似,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和新疆的北疆、东疆也都有很多地区与杭锦旗的生态环境相似,这些地区都有可能成为“梁外甘草”新的发展基地。5.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了甘草酸含量、总黄酮含量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分别得到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甘草酸含量: y = ?5 .681 + 0.023 x4 + 0.008 x1 2 ? 0.486 x5 + 0.011x 6 + 0.024 x1 4 +0.094x9总黄酮含量: y = ?2 .018 + 0.003 x1 2 ? 0.126 x5 + 0.105 x9 + 0.011x 4 + 0.001x 3 + 0.011x1①从甘草酸含量的回归方程中得知无霜期长、七月平均温度高、年太阳总辐射量大、降水量高、大风日数多而年均风速低的地区,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酸含量会相对较高。②从总黄酮含量的回归模型中得知,降水量大、七月平均温度高、无霜期长、经度大,海拔高而年均风速低的地区,总黄酮的含量会相对高些。③相关性分析发现,甘草酸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相关性十分显著,且这两类物质大小变化的方向一致。比较甘草酸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回归方程推断,环境因子尤其是热量、降水以及风况,对甘草酸和总黄酮含量高低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可能是造成甘草酸含量与总黄酮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的原因之一。6.采用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野生甘草储量级别与环境变量关系。通过研究分析确定出与储量存在显著相关的环境变量是纬度、大风日数、年均温度、≥10℃积温、降水量、甘草丰富度和县域面积,并得到各级储量级别的概率预测模型。(P1为储量级别1的发生概率;P2为储量级别2的发生概率;P3为储量级别为3的发生概率)此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总符合率为70.6%,但对低于1000吨的甘草储量较低地区的正确识别率却高达90.2%,这十分有助于我们在寻找甘草储量资源丰富、高储量的地域时,可较好地剔除甘草储量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是:⑴利用GIS技术建立了甘草资源数据库,可同时管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即规范化统一管理甘草资源信息,提高了资源信息的管理水平,同时数据库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又提高了数据资料的利用程度,实现了资源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可视化。⑵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3种药用甘草的适生环境及影响因素,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生态主导因子及权重系数,为甘草的适宜分布区分析及产地适宜性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⑶利用TCMGIS-I系统分别找出了三种药用甘草潜在的发展区域,这些潜在的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与野生甘草分布区的环境相似,可有效地指导甘草的引种栽培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前言  13-14
1 立题依据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案  14-31
  1.1 立题依据  14-15
  1.2 GIS 领域的研究现状  15-22
    1.2.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15-18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资源环境领域方面的应用  18
    1.2.3 GIS 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现状  18-19
    1.2.4 GIS 在中药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9-20
    1.2.5 GIS 在中药资源研究应用中的前景展望  20-22
  1.3 甘草资源领域的研究现状  22-27
    1.3.1 甘草属植物种类  22
    1.3.2 甘草属植物的自然分布及分布区生态环境  22-23
    1.3.3 甘草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23
    1.3.4 甘草药材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5
    1.3.5 甘草的资源现状  25-26
    1.3.6 甘草的资源管理现状  26-27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7-31
    1.4.1 研究内容  27-28
    1.4.2 研究方法  28-29
    1.4.3 技术路线  29-31
2 基于GIS 甘草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1-48
  2.1 ViewGIS 地信之窗3.0 运行环境  31
    2.1.1 硬件  31
    2.1.2 软件  31
  2.2 数据的采集  31-32
    2.2.1 文献资料的收集  31-32
    2.2.2 甘草分布区的实地调查  32
  2.3 数据库的建立  32-35
    2.3.1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2-34
    2.3.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4-35
  2.4 利用数据库进行空间信息查询  35-37
  2.5 利用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  37-46
  2.6 小结和讨论  46-48
3 我国药用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特征  48-88
  3.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48-49
    3.1.1 数据的来源  48
    3.1.2 分析方法  48-49
  3.2 我国药用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  49-58
    3.2.1 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  57
    3.2.2 胀果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  57-58
    3.2.3 光果甘草的地理空间分布  58
  3.3 我国药用甘草自然分布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58-85
    3.3.1 甘草分布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59-69
    3.3.2 胀果甘草分布区的生态环境  69-77
    3.3.3 光果甘草分布区的生态环境  77-85
  3.4 小结与讨论  85-88
4 影响药用甘草地理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分析  88-113
  4.1 分析方法  88
  4.2 影响甘草地理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分析  88-96
    4.2.1 甘草分布区中各环境变量的相关分析  88-89
    4.2.2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89-90
    4.2.3 因子的解释  90-92
    4.2.4 因子得分  92-94
    4.2.5 影响甘草分布的显著变量的权数确定  94-96
  4.3 影响胀果甘草地理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分析  96-102
    4.3.1 胀果甘草分布区中各环境变量的相关分析  96-97
    4.3.2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97-98
    4.3.3 因子解释  98-99
    4.3.4 因子得分  99-101
    4.3.5 影响胀果甘草分布的显著变量的权数确定  101-102
  4.4 影响光果甘草地理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分析  102-107
    4.4.1 光果甘草分布地区的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102-103
    4.4.2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103
    4.4.3 因子解释  103-105
    4.4.4 因子得分  105-106
    4.4.5 影响光果甘草分布的显著变量的权数确定  106-107
  4.5 小结与讨论  107-113
    4.5.1 甘草环境变量的因子分析  107-109
    4.5.2 胀果甘草环境变量的因子分析  109-110
    4.5.3 光果甘草环境变量的因子分析  110-113
5 我国药用甘草适宜分布区的分析  113-121
  5.1 TCMGIS-I 原理与分析流程  113-114
    5.1.1 TCMGIS-I 的主要原理  113
    5.1.2 TCMGIS-I 的主要分析流程  113-114
  5.2 甘草适宜分布区的分析  114-116
    5.2.1 甘草分布区环境条件的确定  114-115
    5.2.2 甘草的适宜分布区  115-116
  5.3 胀果甘草适宜分布区的分析  116-118
    5.3.1 胀果甘草分布区环境条件的确定  116-117
    5.3.2 胀果甘草的适宜分布区  117-118
  5.4 光果甘草适宜分布区的分析  118-119
    5.4.1 光果甘草分布区环境条件的确定  118-119
    5.4.2 光果甘草的适宜分布区  119
  5.5 小结与讨论  119-121
6 “梁外甘草”产地适宜性分析  121-126
  6.1 分析方法及原理  121
  6.2 “梁外甘草”生态环境条件  121
  6.3 “梁外甘草”适生区分析  121-124
  6.4 小结与讨论  124-126
7 甘草酸、总黄酮含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126-138
  7.1 分析方法  127-128
  7.2 甘草酸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28-132
    7.2.1 模型自变量筛选  128-130
    7.2.2 甘草酸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30-131
    7.2.3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131-132
  7.3 总黄酮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2-135
    7.3.1 模型自变量筛选  132-133
    7.3.2 总黄酮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33-135
    7.3.3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135
  7.4 甘草酸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135-136
  7.5 小结与讨论  136-138
8 野生甘草储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138-145
  8.1 全国野生甘草的储量分布  138-139
  8.2 野生甘草储量与环境变量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139-143
    8.2.1 分析方法  139-140
    8.2.2 概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140-143
  8.3 小结与讨论  143-145
9 总结论、讨论和创新点  145-154
  9.1 结论  145-152
    9.1.1 利用GIS 技术建立了药用甘草资源信息数据库  145
    9.1.2 药用甘草地理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特征  145-147
    9.1.3 药用甘草生态环境的因子分析  147-149
    9.1.4 药用甘草的适宜区分析  149-150
    9.1.5 甘草酸、总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150-151
    9.1.6 野生甘草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51-152
  9.2 讨论  152-153
  9.3 创新点  153-154
参考文献  154-159
附录  159-194
致谢  194-195
个人简历  195

相似论文

  1.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2.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3.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4.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5.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6.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7.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8.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9. 我国足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43
  10. 地州级卷烟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研究,F224
  11.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12.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初高中衔接研究,G633.7
  13.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G712.4
  14.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及态度分析,F426.82
  15.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71
  16.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7.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18.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F426.92
  19.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20.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21.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