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

作 者: 邵爱国
导 师: 朱永新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说谎 欺骗 谎言 道德认知 道德判断 道德选择
分类号: B8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057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说谎的有关概念及研究脉络,并基于莱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展开了三项研究。研究一利用随机化区组单因子实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社会公众对说谎行为道德判断的特征。结果显示:25个说谎情境大致可分为两类。人们对这两类情境下的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是不同的。一类情境下的道用随机化区组单因子实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社会公众对说谎行为道德判断的特德判断倾向于道德否定;一类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倾向于道德肯定。社会公众倾向于道德肯定那些给公众或他人(非敌人)带来正效用(效益)的说谎行为,尤其是那些“无私为他”式的说谎行为;道德否定那些给公众或他人(非敌人)带来负效用(效益)的说谎行为,尤其是那些“损人利己”式的说谎行为。对于道德否定情境下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有如下特征:(1)若能以当事人(说谎者)的立场来体察,更倾向于道德肯定;(2)男性相对女性而言,更倾向于道德肯定;(3)教师群体对该类谎言,更倾向于道德否定;(4)高年龄段的群体对该类谎言,更倾向于道德否定。对于道德肯定情境下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有如下特征:(1)若以当事人(说谎者)的立场来体察,更倾向于道德肯定;(2)本科教育背景的群体,相对其他各教育背景的被试,更倾向于道德肯定,尤其是相对于高中教育背景(包括中专、技校等同等学历)这一群体;(3)学生相对其他包括教师在内的职业群体,更倾向于道德肯定;(4)31岁-40岁年龄段群体,相对15-30岁这一低年龄段的群体,道德评价更倾向于道德否定。研究二利用随机化区组2×2×4三因子实验设计,分析了11项价值观情境下有关“说谎还是说真话”道德选择的特征。结果显示:“诚实”并非人类最重要的价值观。对人类而言,有许多更核心、更重要的价值观。在面临道德两难情境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核心、更重要的价值观。根据11项价值观两难情境中的道德选择结果,可将11项价值观集群为三大类。人们倾向于为生存、安全、自由、隐私、工作这五项价值观而放弃诚实价值观。研究二还发现:(1)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生存”、“安全”和“自由”而说谎,为他人的“名誉”、“爱情”和“正义”而说谎。(2)在为“隐私”、“财富”、“名誉”、“爱情”而说谎的情境下,相对“获取利益”而言,人们更倾向于为“保全利益”而放弃诚实的价值观。(3)在低风险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而选择“不会说谎”;高风险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放弃诚实的价值观而选择“会说谎”。研究三利用随机化区组6×3×2三因子随机实验设计,确立了一个“说真话还是说谎话”的道德选择模型。模型显示:说谎情境(X1)、人际关系(X2)、谎话可信度(X4)、道德判断(X5)、可原谅性判断(X6)、信任损失判断(X7)将会影响到有关说谎的道德选择。

全文目录


正文目录  3-6
表目录  6-7
图目录  7-8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绪论  10-17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0-15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7
    1.2.1 研究目标  15-16
    1.2.2 研究内容  16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7
2. 文献探讨  17-54
  2.1 说谎的概念  17-18
  2.2 说谎的概念分析  18-26
    2.2.1 意图要素  19
    2.2.2 信息要素  19-24
    2.2.3 信念要素  24-26
  2.3 说谎的理论分析  26-28
    2.3.1 泄露假设  27
    2.3.2 信息操控理论  27-28
    2.3.3 人际欺骗理论  28
  2.4 说谎的影响因素分析  28-38
    2.4.1 分析逻辑  28-31
    2.4.2 影响因素  31-38
  2.5 说谎的伦理学分析  38-44
    2.5.1 道德及相关概念  38-42
    2.5.2 说谎与道德  42-44
  2.6 说谎的道德心理分析  44-49
    2.6.1 道德心理学的概念与内涵  44-45
    2.6.2 莱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  45-47
    2.6.3 说谎的道德心理过程  47-49
  2.7 国内有关说谎研究的现状  49-54
    2.7.1 大陆研究者对说谎的研究  49-51
    2.7.2 港台研究者对说谎的研究  51-54
3. 实证研究(一):社会公众对说谎的道德判断研究  54-89
  3.1 问题  54-55
  3.2 方法  55-58
    3.2.1 被试  55
    3.2.2 实验材料  55-57
    3.2.3 实验程序  57-58
  3.3 结果与分析  58-78
    3.3.1 信度分析  58
    3.3.2 总体特征  58-65
    3.3.3 聚类分析  65-72
    3.3.4 差异比较  72-78
  3.4 讨论  78-88
    3.4.1 情境的道德特征分析  78-82
    3.4.2 情境的聚类特征分析  82-84
    3.4.3 道德判断的差异分析  84-88
  3.5 结论  88-89
4 实证研究(二): 说谎还是说真话?  89-132
  4.1 问题  89-92
  4.2 方法  92-94
    4.2.1 被试  92-93
    4.2.2 实验材料  93-94
    4.2.3 实验程序  94
  4.3 结果与分析  94-127
    4.3.1 信度分析  94-95
    4.3.2 总体特征  95-96
    4.3.3 聚类分析  96-105
    4.3.4 交叉列表分析  105-127
  4.4 讨论  127-131
    4.4.1 说谎情境下价值观的序列特征  127-128
    4.4.2 说谎情境下价值观的聚类特征  128-130
    4.4.3 不同影响因素的交叉列表分析  130-131
  4.5 结论  131-132
5 实证研究(三): 关于说谎的道德选择模型研究  132-149
  5.1 问题  132-137
  5.2 方法  137-141
    5.2.1 被试  137
    5.2.2 实验材料  137-139
    5.2.3 实验程序  139
    5.2.4 数据处理  139-141
  5.3 结果与分析  141-144
    5.3.1 模型系数及其效力  141-142
    5.3.2 模型的特征  142-144
  5.4 讨论  144-147
  5.5 结论  147-149
6. 研究总结  149-156
  6.1 总讨论与主要结论  149-152
    6.1.1 总讨论  149-150
    6.1.2 总结论  150-152
  6.2 研究的意义  152-154
    6.2.1 理论意义  152-153
    6.2.2 实践意义  153-154
  6.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4
  6.4 进一步研究方向  154-156
参考文献  156-163
  中文文献  156-159
  英文文献  159-163
附录  163-175
  附录 A: 实验材料编制与施测说明  163-164
  附录 B: 指导语与背景资料  164-165
  附录 C: 研究一、道德判断问卷(A1/2)  165-166
  附录 D: 研究二、道德选择问卷(B1-1-1/16)  166-167
  附录 E-1:研究三、故事情境下的道德选择问卷(C1-1-1/36)  167-168
  附录 E-2:研究三、故事情境下的道德选择问卷(C2-2-1/36)  168-169
  附录 E-3:研究三、故事情境下的道德选择问卷(C3-3-1/36)  169-170
  附录 E-4:研究三、故事情境下的道德选择问卷(C4-1-2/36)  170-171
  附录 E-5:研究三、故事情境下的道德选择问卷(C5-2-2/36)  171-172
  附录 E-6:研究三、故事情境下的道德选择问卷(C6-3-2/36)  172-173
  附录F:个人科研成果  173-175
致谢  175

相似论文

  1. 人格因素与说谎、识谎行为关系的研究,B844.2
  2. 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D648
  3. 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G641
  4. ARP欺骗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TP393.08
  5. 赃物善意取得研究,D913
  6. 基于用户行为的网络广告点击欺骗检测与研究,TP311.13
  7.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研究,TN974
  8. 宽带DRFM相参性分析与对抗技术研究,TN974
  9.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存在主义探究,I712.074
  10. 《公众的怒火》对美国政治的透视,I712
  11. 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D630
  12. 基于IPv6的延边大学校园网安全防范技术研究与实现,TP393.08
  13. ARP协议欺骗的分析与防范,TP393.08
  14. 基于NDIS中间层驱动的ARP欺骗防范设计,TP393.08
  15. 秘密共享方案在电子选举方面的应用,O29
  16. 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2-0
  17. 基于TPM的IPv6网络安全架构研究,TP393.08
  18. 应用于人脸识别中的反照片欺骗检测方法研究,TP391.41
  19. 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49
  20. 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B82-05
  21. 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B82-0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