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

作 者: 郭赫男
导 师: 邱沛篁;周啸天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拟态环境 媒介事件 媒介人物 媒介素养
分类号: G2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815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术语。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衣食住行用都在此环境中发生。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已达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地步,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又译为“假环境”、“准环境”)。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本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拟态环境”的定义、功能、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整合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匮乏,讯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因而不存在拟态环境的问题。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之后。这是因为“媒介即讯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能力,人们获得更为长久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们了解的人物、事件和经验远远大于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有了更独立的理解。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接触传播媒介越多,人们的观点越接近媒介的观点,对现实的认识也越“媒介化”,而非真实化。 2、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

全文目录


摘要  2-6
英文摘要  6-16
绪论  16-26
第一章 拟态环境概述  26-58
  第一节 环境系列概念及其分类  26-31
    一、环境  26-27
    二、自然环境  27-28
    三、社会环境  28-30
    四、拟态环境  30-31
  第二节 拟态环境概述  31-43
    一、“拟态环境”的提出  31-34
    二、与“拟态环境”相关的几个概念  34-41
    三、心理环境  41-43
  第三节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关系  43-52
    一、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两条平行线  43-44
    二、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44-49
    三、辩证把握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49-52
  第四节 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理论意义  52-58
    一、揭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  53-54
    二、建构了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  54-58
第二章 大众传媒建构拟态环境的三个维度  58-94
  第一节 维度之一:新闻价值  59-67
    一、新闻价值的诞生  59-60
    二、新闻价值的要素  60-61
    三、传统新闻价值向现代新闻价值的嬗变  61-65
    四、宣传价值  65-67
  第二节 维度之二:意识形态  67-76
    一、媒介即意识形态  67-71
    二、我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  71-76
  第三节 维度之三:受众市场  76-94
    一、被出售的受众  76-79
    二、广告对传媒的控制  79-82
    三、厚报时代:广告地盘的扩张  82-87
    四、广告对新闻的挤压已初现端倪  87-94
第三章 拟态环境的组构因子之一—媒介事件  94-126
  第一节 媒介事件的界定  94-102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94-98
    二、媒介事件的功效  98-100
    三、媒介事件、准事件、宣传性事件  100-102
  第二节 媒介事件与新闻策划  102-107
    一、新闻策划争论焦点  102-103
    二、新闻策划的两种类型  103-107
  第三节 传媒的新闻策划  107-114
    一、两个经典案例的解读  107-109
    二、争议最大、诟病最多——传媒的新闻策划  109-114
  第四节 企业的新闻策划  114-126
    一、企业新闻策划的界定  114-117
    二、企业新闻策划兴盛的原因探微  117-119
    三、大众传媒如何面对企业的新闻策划  119-123
    四、新闻策划的事件——拟态环境虚假化的根源  123-126
第四章 拟态环境的组构因子之二—媒介人物  126-152
  第一节 大众传媒塑造媒介人物  126-130
    一、大众传媒具有塑造媒介人物的力量  126-129
    二、“兰——兰研究”——凸显媒介人物与现实人物的背离  129-130
  第二节 我国媒介人物的主角—典型人物  130-140
    一、典型报道在我国的发展轨迹  130-134
    二、典型报道日益式微  134-136
    三、实现典型人物报道与受众期待视野的契合  136-140
  第三节 消费主义时代:媒介人物的嬗变  140-152
    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  140-142
    二、我国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典型的退隐与明星的登场  142-146
    三、广告、明星和媒介的恶意同谋  146-152
第五章 拟态环境的生态失衡  152-190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失语  152-159
    一、传媒的被动失语  152-155
    二、传媒的主动失语  155-157
    三、传谋——何时不再“戴着镣铐跳舞”?  157-159
  第二节 大众传媒的歧视  159-177
    一、性别歧视  160-163
    二、弱势群体的歧视  163-168
    三、地域歧视——以妖魔化河南人为例  168-173
    四、传媒歧视——媒介的权力  173-177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引导偏差  177-183
    一、“性闻”泛滥——拟态环境的独特景观  177-180
    二、媒介暴力——最不适当的教育内容  180-183
  第四节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183-190
    一、Infortainment——“新闻本位”功能的异化  183-185
    二、新闻娱乐化的极至——马加爵事件  185-187
    三、新闻娱乐化——媒介市场理念的产物  187-190
第六章 拟态环境下的受众—如何生存?  190-222
  第一节 受众——学会解读拟态环境  190-198
    一、多维视野下的受众观  190-193
    二、受众——拟态环境的解读者  193-198
  第二节 解读拟态环境,受众必须提升媒介素养  198-208
    一、受众:被传媒之网一网打尽  198-200
    二、受众:必须提升媒介素养  200-204
    三、媒介素养教育——教育什么?  204-208
  第三节 建构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208-222
    一、传播就是互动  208-209
    二、政府与媒介:良性互动  209-212
    三、媒介与受众:协同进化  212-214
    四、政府与受众:共生共荣  214-216
    五、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动态平衡  216-222
结语  222-225
参考文献  225-239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239-241
致谢  241-242

相似论文

  1.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G712.4
  2. 大众传媒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B842.3
  3. 媒介文化与犯罪心理疏导研究,G206
  4. 我国女性电视节目媒介环境研究,G222
  5. 论大众传媒时代的晋商文化传播,F729
  6. 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研究,G206
  7. 国内网络游戏整合营销研究,F49
  8. 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作用,G206.3
  9. 大众传媒教化功能研究,G206.3
  10.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研究,G206
  11. 关于上海城市改造的新闻生产分析,G212
  12. 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研究,G206
  13.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应对,G206
  14. 从心理语境看影视剧片名的翻译,H059
  15. 民众与司法公正,D916
  16. 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研究,G206
  17.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G206
  18.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G206
  19.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研究,G206
  20. 青少年媒介素养状况研究,G206
  21. 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