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作 者: 徐琳琳
导 师: 李仕春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诉调对接 人民调解 纠纷
分类号: D9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关系趋于复杂,面对这种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复杂化、尖锐化和群体化特点的人民内部矛盾,传统、单一、各自为阵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初露弊端。为了更快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协同作战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被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与法院诉讼的衔接被认定为实现这种多元化协同作战的最佳途径,自2006年开始,我国不少地方兴起了这种衔接模式的探索。而时至今日,“诉调对接”机制究竟是否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否达到了当初协同作战解决纠纷的一个预期,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答案很重要,因为只有弄清楚了“诉调对接”机制在实践中具体的运行情况以及其所取得的效果,我们才能够对其进行褒贬,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采用以点映面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折射出我国多数地区“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状况。笔者在学院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部某市辖A区“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前期的个案背景调查研究后,对A区人民法院、司法局以及相关行政部门进行走访调研,并对A区相关纠纷当事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的相关调研结果以文字呈现在本文的第一部分。而后经过对调研所得材料的研究与分析,笔者在肯定“诉调对接”机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发现了“诉调对接”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机制规范化不足、成效不明显、存在正当性隐患等,这些问题并非A区特有的地域化问题,而是所有实行“诉调对接”机制的地区都有可能会出现的非地域化问题。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路径选择,强调重视“诉调对接”机制的规范性、成效性以及公正性。虽然对A区“诉调对接”机制的调研结果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笔者相信,由于其典型的代表性,应该能够反映出我国大多数地区“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希望文中所提到的完善路径选择能够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发展提供现实参考,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13
第1章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现状  13-26
  1.1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模式之考察  13-16
    1.1.1 基本模式——诉讼与人民调解的对接模式  13-15
    1.1.2 衍生模式——专项对接模式  15-16
  1.2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力量之考察  16-20
    1.2.1 机制领导力量——“诉调对接”领导小组  16
    1.2.2 机制中心力量——区人民法院  16-18
    1.2.3 机制主干力量——区司法局  18-19
    1.2.4 机制新生力量——区交警部门及卫生部门  19-20
  1.3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效果之考察  20-26
    1.3.1 机制下纠纷解决数量情况  20-22
    1.3.2 机制下社会反响情况  22-26
第2章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6-32
  2.1 “诉调对接”机制的规范性缺失  26-28
    2.1.1 机制的施行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6-27
    2.1.2 机制的运行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27-28
  2.2 “诉调对接”机制的成效不明显  28-30
    2.2.1 机制下纠纷解决数量低,难以缓解法院受案压力  28-29
    2.2.2 新生对接机制发展迟缓  29-30
  2.3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正当性隐患  30-32
    2.3.1 机制运行中存在强制调解的隐患  30-31
    2.3.2 机制下当事人权益保障的缺失  31-32
第3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路径选择  32-39
  3.1 营造规范化的“诉调对接”运作流程  32-35
    3.1.1 立法的规范化  32-33
    3.1.2 实践操作的规范化  33-35
  3.2 着力打造成效显著的“诉调对接”机制  35-36
    3.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实机制队伍  35-36
    3.2.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好调解质量关  36
    3.2.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机制认知度  36
  3.3 追求效率与公正平衡的“诉调对接”机制  36-39
    3.3.1 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防止强制调解的产生  37
    3.3.2 建立绿色通道前的监督机制  37
    3.3.3 机制运行过程中法院需要明确定位  37-38
    3.3.4 建立有效的当事人救济机制  38-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2
致谢  42-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3

相似论文

  1. 环境司法实证研究,D925
  2. 论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D926
  3. 我国涉诉信访研究,D926.2
  4. 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D926
  5. 安徽省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D926
  6. 苏州地区人民调解制度运作实证研究,D926
  7.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调查及对策分析,R197.3
  8. 程序选择权视角下我国民事速裁机制的构建,D925.1
  9. 论医师的告知义务,D922.16
  10.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纠纷问题研究,F301
  11. 哈尔滨市人民调解制度实证研究,D926
  12. 基层法官司法能动的空间,D926.2
  13. 某省级医院医疗纠纷监测干预体系实施效果的研究,R-051
  14. 我国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完善,D925.1
  15. 公安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6.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法理思考及制度完善,D926
  17. 我国公安派出所调解问题研究,D922.1
  18. 大瑶山山地纠纷研究,F326.2
  19.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医疗纠纷处理研究,R-051
  20. 闸北区医疗纠纷投诉及其解决途径的初步研究,R-051
  21. 非对称信息下医患关系协调机制的研究,R197.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司法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