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作 者: 庞飞
导 师: 陈炎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选官制度 审美风尚 互动关系
分类号: B83-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6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审美文化研究在中国美学界的持续深入,学界对古典美学史的研究也正在经历着审美文化的转向,本文以此种转向为契机,试图以选官制度审美风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契入点,梳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产生和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异质因子。这种考察方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研究: 第一,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不同于以往或以物质文化形态为主描述审美文化的物态演变史,或以精神文化形态为主描述审美文化的思想演变史,而是从制度文化形态的演变与审美风尚变迁之间的关系入手,考察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变迁的源生态。本文认为:古代官员不仅代表皇权行使地方管辖权,还承担着传播文化、顺导民俗、宣扬风化的使命。历代选官制度都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对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因此,古代选官制度除了能够满足选拔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外,还承担着主导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一分子的古代审美文化的演变,就与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了密切关系。其次,自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打破了世袭制状态下的相对封闭的社会流动,它在广义上促成了一个集学者、官僚、文人为一体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处于官民之间,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士大夫阶层也是民间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载体,他们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审美文化发展变迁的主要载体。再次,随着考试制度的实行,注重德行合一的荐举制度逐渐为注重公平选拔的考试制度所代替,以笔试为主的考试制度在全社会重文意识的逐渐提升下使得以文取人的倾向日益明显,汉语的声韵美与形体结构之美在考试制度中得以体现,表现在艺术样式上就是文学与书法,它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所以,选官制度也与古代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大关系。综上而言,从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变迁的角度研究古代审美文化的变迁史,是可行的。 第二,本文注重整体的历史把握,对本论题研究中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如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能否建立研究关系的问题、唐代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之间的关系问题、元代以曲取士的问题,以及明代以八股取士的历史评价问题等等提出新的看法,给它们合理定位。本文以为,过分要求美学学科的独立性及审美意识的独立性使得我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于审美文化自身的演变,忽略了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应该考虑的外在因子,从制度文化形态的演变梳理审美风尚变迁的历史,将更有助于我们将目光落实到古代审美风尚及其演变的民族特色。在对它们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9
ABSTRACT  9-12
导论  12-25
  一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12-21
    (一) 古代选官制度与社会意识的变迁  12-15
    (二) 选官制度与文人群体的形成  15-17
    (三) 考试制度的实施与艺术体裁的兴盛  17-19
    (四) 选官制度与各时代审美趣味的形成  19-21
  二 本论题的学术研究现状  21-24
  三 本论题的立足点与研究方法  24-25
第一章 汉代察举制下的审美选择  25-64
  第一节 汉初选官的不成熟与质朴的审美风尚  26-36
    一 由尚武到尚德--汉初选官标准的演变  26-29
    二 尚武的社会风气  29-31
    三 感性的膨胀与粗朴、野性的汉初审美文化  31-36
  第二节 从多元并兴到儒术独尊以及审美价值观的变化  36-53
    一 选官途径的多元化与文武并兴大文化格局的出现  36-43
    二 察举制的确立与儒雅彬彬的社会风貌  43-53
  第三节 汉末选举新变与审美意识的兴起  53-64
    一 "以文取人"观念的形成  53-56
    二 人物品藻与"清"的审美标准的形成  56-59
    三 鸿都门学以才艺取人与汉末审美风气之兴盛  59-64
第二章 魏晋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64-93
  第一节 九品中正制与魏晋玄谈思潮  64-77
    一 选举观念上德才标准的分离与审美主体意识的提升  64-68
    二 九品中正制度与魏晋的人物品藻  68-72
    三 九品中正制度对魏晋玄学思潮形成的保障作用  72-77
  第二节 察举制的演变与举世重文风气之形成  77-85
    一 魏晋六朝时期察举制度的基本状况  77-79
    二 秀孝二科的分离与南朝尚文守艺世风之关系  79-85
  第三节 北朝选官制度与由尚武至尚文的审美转向  85-93
    一 北朝武功集团控制之下的社会审美意识  85-87
    二 北朝察举制度下的审美风貌  87-93
第三章 隋唐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93-130
  第一节 隋代的选官变化与南北文化的趋于合流  93-99
    一 隋代选官的基本形式  93-95
    二 隋代选官与南北审美风尚的合流倾向  95-99
  第二节 唐初:从武功质实到文学兴盛  99-110
    一 唐代科举之基本形势  99-101
    二 从经术到文学--高祖与太宗时期  101-106
    三 以文学为尚--高宗武后中宗时期  106-110
  第三节 诗赋取士观念的确立与盛唐气象的形成  110-118
    一 盛唐选官的多途并举方针与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  110-113
    二 诗赋取士标准的确立与诗国高潮时代的来临  113-118
  第四节 中晚唐的科举制度与审美文化的复古倾向  118-130
    一 中唐时期的经义与策文取士与审美新变  118-124
    二 科举影响的扩大与通俗文学的兴盛  124-127
    三 唐代三史科的设立与晚唐咏史诗的兴盛  127-130
第四章 宋元科举制的定型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130-153
  第一节 宋初科举政策与宋代审美文化的定型  130-137
    一 宋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  130-132
    二 宋初科举与西昆体的盛行  132-134
    三 词的兴盛与科举不以词取士的原因--从柳永的经历说起  134-137
  第二节 科举改革与诗文革新运动  137-145
    一 科举改革的基本面貌与录取标准的主要变化  137-139
    二 科举改革下的宋代审美新变  139-145
  第三节 元代科举不兴与尚俗的审美风尚  145-153
    一 元代科举不兴的整体面貌与通俗文学的兴盛  145-149
    二 "以曲取士"的可能性  149-153
第五章 明清科举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153-170
  第一节 明代科举与审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153-162
    一 明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基本特点与诗文不兴的局面  153-158
    二 八股取士与中晚明审美风尚的新变化  158-162
  第二节 清代科举与审美文化  162-170
    一 尚典雅的清代审美文化与八股取士"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  162-165
    二 清代科举的特点与审美文化之复归  165-170
余论 科举的结束与审美思潮的近代转型  170-174
参考文献  174-179
致谢  179-18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80-181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81

相似论文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F424;F224
  2. 选官制度变革视野下的商周至秦汉宗族变迁,D691
  3.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F279.2
  4. 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互动关系,F832;F752
  5. 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F127
  6. 《品花宝鉴》研究,I207.419
  7. 论唐宋题画诗的审美转变,I207.22
  8. 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G206
  9. 微博客的媒介生态研究,G206
  10. 我国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研究,G219.2
  11. 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中国手机广告研究,G206
  12. 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F124;F224
  13. 两汉公府属吏研究,K234
  14. 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K248
  15. 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D691.4
  16. 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F719
  17. 公共管理视域下的中美政府与传媒互动关系研究,D822.371.2
  18. 珠三角区域经济与综合运输互动关系研究,F512.7
  19. 论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互动关系,D996.1
  20.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F299.27
  21. 伦理型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F270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