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

作 者: 袁佳穗
导 师: 樊昌志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虚拟社区 人际互动 互动关系模式 媒介技术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E时代来临,互联网得到极大的普及。在网民们积极的网络行为背后,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形态——“虚拟社群”正逐渐成型,与之相伴的则是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天涯社区关天茶舍杨元元事件,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切入,以网络技术中介为视角,对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进行讨论。本文对比分析了现实物理环境中的人际互动与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互动的差异,进而探寻虚拟社区内的互动关系的意义和价值。第1章绪论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传播历史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提出对时空的控制是人类传播发展中亘古不变的主题,进而追问E时代以虚拟生存的方式生活于虚拟社区的人们是如何交流与对话的。本文试图从虚拟空间环境﹑虚拟主体﹑虚拟社群三个层次来观照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互动,提出了虚拟环境下“传播即关系”的假设。第2章E生活——技术中介下的符号化生存主要论述网络技术为虚拟主体营造了具有时空共在感的虚拟网络空间——赛伯空间,个性十足的虚拟主体在时空合一的电子化情境中自由地对话﹑交流﹑游戏。一方面,虚拟社区的结构影响着虚拟主体的互动实践;另一方面,虚拟社区的建构也离不开虚拟主体的积极作为。第3章虚拟主体的形成从关天茶舍内众多生动具体的虚拟主体入手进行分析,结合他们的网名以及在关天茶舍内的活跃度来综合考察。将他们总结为三种类型:积极型﹑激进型﹑中立型。认为电子化互动情境改变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虚拟主体成为传受共生体,他们彼此通过积极的社群行为达到自我呈现与自我构建的目的,获得虚拟世界真切的感性体验,进而上升至精神上的愉悦。第4章虚拟社群——想象聚合关系提出虚拟主体以独立自主的个体姿态,凭借电子文本的书写与传播,离散式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想象的聚合体。以关天茶舍为例,分析虚拟社区存在的“百家争鸣”﹑求新求异的“互掐”态势。本文研究发现:虚拟社群内的虚拟主体围绕“话题”,以“我说故我在”的虚拟生存方式凝结成具有求异精神内核的想象聚合体。在虚拟环境下,传播即关系的命题依然成立,并呈现出一种由传播而衍生的流动且离散的关系链。虚拟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由群体性互动转为一对一式互动;二是以一点为中心式的互动;三是横向式互动。虚拟主体成为游离于由他们自己所编制的关系网中的个性动物。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23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理论基础和假设  10-20
    1.2.1 基本概念的厘清  10-12
    1.2.2 理论基础  12-15
    1.2.3 虚拟社区的既有研究成果  15-18
    1.2.4 既有文献的启示  18-19
    1.2.5 研究假设  19-20
  1.3 研究设计  20-23
    1.3.1 研究目的  20
    1.3.2 研究方法  20-21
    1.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3
第2章 E 生活—技术中介下的符号化生存  23-35
  2.1 赛伯空间E 生活形态的特质  23-27
    2.1.1 E 生活的空间—赛伯空间  23-25
    2.1.2 时间和空间的共在感  25-26
    2.1.3 “心临其境”者的电子化标签  26-27
  2.2 虚拟社区建构的结构性基础  27-32
    2.2.1 结构性因素  28-30
    2.2.2 技术社会化为环境  30-31
    2.2.3 虚拟社区建构的心理需求基础  31-32
  2.3 虚拟主体的电子文本游戏  32-35
    2.3.1 符号化生存  32-33
    2.3.2 电子文本游戏  33-35
第3章 虚拟主体的形成  35-47
  3.1 关天茶舍的虚拟主体  35-38
  3.2 虚拟主体的自我呈现  38-41
  3.3 超时空情境下的“互掐”  41-44
  3.4 电子对话—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  44-47
第4章 虚拟社群——想象聚合体关系  47-57
  4.1 虚拟社群——想象的聚合体  47-51
  4.2 虚拟主体——我说故我在  51-54
  4.3 虚拟生活——虚拟关系网中的动物  54-57
结语  57-60
注释  60-62
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5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65

相似论文

  1.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2.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虚拟社区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B841
  4.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5. 信息线索、人际互动对头脑风暴创造性观点产出的影响研究,C912.6
  6. 基于SNS虚拟社区的互动对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影响研究,F49;F224
  7.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G206
  8.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互动研究,G206.2
  9.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G451.1
  10. 工作情境下团队的人际互动研究,F270
  11. 媒体权力的式微 受众权力的张扬,G206
  12. 人际互动中的社会决策:囚徒困境任务的ERP研究,F270.7
  13. 网络自媒体研究,G206
  14. 虚拟社区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G434
  15. 虚拟社区热点话题意见挖掘模型研究,TP393.09
  16. 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C912
  17. 旅游虚拟社区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研究,F49
  18. 长春市大学生参与主题类虚拟社区动机研究,G645.5
  19. 从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看人与技术关系的演变,N02
  20. 信息技术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