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 者: 李波
导 师: 陈鹰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机械电子工程
关键词: 行业型企业联盟 区域 中小企业 生态学 生态系统 协同 耗散结构 对策论 可重构 网络计划 汽车摩托车配件 协同体系 信息化
分类号: TH1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66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制造企业的市场、产品研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并加快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我国区域制造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内、企业间的协同,加强区域制造行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管理,对于区域制造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区域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行业型企业联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项目号59975079)及浙江省玉环县科技局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玉环汽摩配行业信息平台开发”为依托,以浙江省玉环县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为工程对象,以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自企业到行业的汽摩配行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Synergetic Industrial Ecosphere,SIE)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展开了研究,首先从自然生态系统和区域制造行业的类比出发,结合行业型企业联盟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概念,进一步分析其组织层次谱系、生命系统语义模型和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技术层、交互层、组织层、Internet/Intranet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六个层次研究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体系结构。在体系结构的交互层,首次提出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具有Intemet互操作性的协同基本单位——协同元,并分析其定义及协同元之间的关系。 为形成稳定的生态型行业协同圈耗散结构,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并建立包括正熵流和负熵流的耗散结构熵流模型;接着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原理两方面论述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并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分析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调节机制;通过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在协同元之间关系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进化。 协同方法的研究是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关键问题。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适者生存”和“互惠共生”分析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竞争与协同的内涵,接着讨论了协同元的五维目标关联维度;从组织层次角度建立了包括企业个体内部协同、企业种群内部协同、行业协同圈内部协同和生物圈内部协同的四层协同体系;分析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潜能及其带来的协同效应,并分析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和刚性成本等三类协同成本,以求协同效益的最大化:基于协同元定义和BDI主体结构,研究协同元的功能结构和实现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智能主体理论定义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协同问题求解的协同模型,并采用形式化框架语言具体刻画协同问题求解的五阶段过程。 开展生态型行业协同圈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得以实现的保证。首先研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论  13-27
  1.1 引言  13
  1.2 制造业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13-17
    1.2.1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状况  13-15
    1.2.2 企业联盟  15-16
    1.2.3 产业群与区域制造业信息化  16-17
  1.3 仿生制造及生态学的工程应用  17-19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9-24
    1.4.1 课题组行业型企业联盟的相关研究  19-20
    1.4.2 浙江省玉环县汽摩配行业及其信息化概况  20-23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  23-24
  1.5 论文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24-26
  1.6 本章小结  26-27
第二章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及其体系结构研究  27-45
  2.1 引言  27-28
  2.2 区域性行业型企业联盟中的复杂性问题  28-29
  2.3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概念及其组成和功能  29-33
    2.3.1 自然生态系统  29-30
    2.3.2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  30-33
  2.4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组织层次谱系及语义模型  33-36
    2.4.1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组织层次谱系  33-35
    2.4.2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生命系统语义模型  35-36
  2.5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生态特征  36-38
  2.6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体系结构  38-44
    2.6.1 组织层  39
    2.6.2 理论层  39-40
    2.6.3 技术层  40-41
    2.6.4 交互层——协同元  41-43
    2.6.5 Internet/Intranet网络层  43
    2.6.6 应用层  43-44
  2.7 本章小结  44-45
第三章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稳定协调与协同进化  45-63
  3.1 引言  45
  3.2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耗散结构原理  45-48
    3.2.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45-46
    3.2.2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耗散结构条件  46-47
    3.2.3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耗散结构熵流模型  47-48
  3.3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稳定性与调节机制  48-52
    3.3.1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多样性原理  48-49
    3.3.2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生态位原理  49-51
    3.3.3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调节机制  51-52
  3.4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进化  52-61
    3.4.1 “捕食”型协同进化  53-54
    3.4.2 竞争型协同进化  54-58
    3.4.3 互利共生型协同进化  58-59
    3.4.4 竞争合作型混合协同进化  59-61
  3.5 本章小结  61-63
第四章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方法  63-83
  4.1 竞争与协同的内涵  63-64
  4.2 协同元的五维目标关联维度  64-65
  4.3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体系  65-68
    4.3.1 企业个体内部协同  66-67
    4.3.2 企业种群内部协同  67
    4.3.3 行业协同圈内部协同  67-68
    4.3.4 生物圈内部协同  68
  4.4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潜能  68-70
    4.4.1 有形协同  68-70
    4.4.2 隐形协同  70
  4.5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成本  70-73
    4.5.1 协调成本  71-72
    4.5.2 妥协成本  72-73
    4.5.3 刚性成本  73
  4.6 协同元的功能结构和实现结构  73-76
    4.6.1 协同元的功能结构  74-75
    4.6.2 协同元的实现结构  75-76
  4.7 协同问题的求解  76-82
    4.7.1 协同问题求解的过程及模型  76-77
    4.7.2 形式化框架简介  77-79
    4.7.3 发现协同潜能  79-80
    4.7.4 形成协同团体  80
    4.7.5 构建协同计划  80-81
    4.7.6 执行协同任务  81
    4.7.7 分配协同利益  81-82
  4.8 本章小结  82-83
第五章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部分关键技术  83-98
  5.1 引言  83
  5.2 合作伙伴的选择  83-85
    5.2.1 合作伙伴及其分类  84
    5.2.2 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  84-85
  5.3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网络计划系统  85-90
    5.3.1 引言  85
    5.3.2 网络计划系统的类模型设计  85-86
    5.3.3 网络计划系统的结构模型设计  86-87
    5.3.4 网络计划系统的算法设计  87-90
  5.4 协同利益的分配  90-93
    5.4.1 引言  90
    5.4.2 基于n人合作对策的行业协同采购费用分摊模型  90-92
    5.4.3 行业协同采购费用分摊模型的求解  92-93
  5.5 可重构企业信息平台的研究  93-97
    5.5.1 引言  93-94
    5.5.2 可重构企业信息平台的内涵及意义  94
    5.5.3 重构的维度及层次  94-97
  5.6 本章小结  97-98
第六章 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的构造及实现  98-124
  6.1 引言  98
  6.2 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的构造及其信息系统规划  98-103
    6.2.1 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的构造与稳定协调  98-101
    6.2.2 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的协同体系  101-102
    6.2.3 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102-103
  6.3 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103-110
    6.3.1 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架构与支持环境  104-105
    6.3.2 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库系统设计  105-107
    6.3.3 信息化平台的安全设计  107-109
    6.3.4 信息化平台的组织与实施  109-110
  6.4 行业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与应用  110-119
    6.4.1 功能结构与用户角色  110-111
    6.4.2 行业平台管理中心  111
    6.4.3 行业信息中心  111-112
    6.4.4 行业服务中心  112-113
    6.4.5 行业开发中心  113-114
    6.4.6 行业商务中心  114-119
  6.5 企业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与应用  119-122
  6.6 规划与实施生态型汽摩配行业协同圈的效果分析  122-123
  6.7 本章小结  123-124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24-127
  7.1 论文总结  124-125
  7.2 工作展望  125-127
参考文献  127-13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36-137
  A 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136
  B 参加的科研项目  136-137
致谢  137

相似论文

  1. 光学零件表面轮廓干涉测量方法研究,TG84
  2.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V249.328
  3. 基于多Agent理论的卫星协同定轨技术研究,V474
  4. 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TM727
  5.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6. 高光谱图像空—谱协同超分辨处理研究,TN911.73
  7. 基于智能学习的多传感器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研究,TP391.41
  8.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9. 家庭清扫机器人路径覆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42
  10.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11. 湛江市对虾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F326.4
  12.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13.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14. 羊栖菜、半叶马尾藻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S917.3
  15. 面向服务实体的网构软件演化模型的研究,TP311.5
  16. 碳酸根柱撑水滑石的制备及结构重构性能研究,TQ424.2
  17.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18.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19.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20. 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研究,X171
  2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机械、仪表工业 > 机械制造工艺 > 计算机集成制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