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

作 者: 刘引
导 师: 阎治才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分类号: D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95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挫折或失败,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当时,党内盛行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开始到1957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逐步有了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得以在全党得以确立和坚持。从1957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逐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全面背离了这个原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这种背离仍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认识的历史,从中应该吸取的基本经验是: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及时纠正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6
目录  6-10
引言  10-11
第一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的初步认识  11-70
  一、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初步认识  11-23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问题的认识  11-15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  15-23
  二、党内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盛行  23-60
    (一) 国民革命时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23-38
    (二)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38-49
    (三) 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49-60
  三、毛泽东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坚持和明确阐述  60-70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的坚持  61-65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明确阐述  65-7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和坚持  70-124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70-85
    (一) 遵义会议为这一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奠定了基础  70-72
    (二) 毛泽东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72-80
    (三)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使这一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80-85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  85-98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85-89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论述  89-95
    (三) 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认识  95-98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  98-108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总结  98-101
    (二)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风的论述  101-104
    (三)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104-108
  四、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坚持  108-124
    (一)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108-111
    (二) 建国初期党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111-116
    (三) 学习和借鉴外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6-119
    (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应注意反对主观主义  119-124
第三章 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两种趋向和严重失误  124-166
  一、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继续说明和开始偏离  124-134
    (一) 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这一原则的强调  124-127
    (二)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这一问题的说明  127-130
    (三) 理论观点上和实际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偏离  130-134
  二、偏离后的部分回归和回归后的再偏离  134-148
    (一) 对调查研究的大力提倡  134-137
    (二) 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认识  137-143
    (三) 思想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143-148
  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严重背离  148-166
    (一) 阶级斗争、党内斗争的错误估计和错误方针  149-152
    (二) “左”倾错误理论的系统化  152-155
    (三)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理论化和严重化  155-162
    (四) 新教条主义对“左”倾错误的坚持  162-166
第四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认识的深化  166-241
  一、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66-191
    (一) 打破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  166-172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  172-177
    (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  177-181
    (四)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81-191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1-218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提出和阐述  191-196
    (二)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系统的认识  196-201
    (三)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认识  201-210
    (四)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210-218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  218-241
    (一) “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提出  219-221
    (二) 对“三个代表”的阐释  221-228
    (三) 对“三个代表”认识的深化  228-241
第五章 党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241-277
  一、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41-255
    (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涵义  241-247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过程  247-251
    (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体  251-255
  二、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55-266
    (一)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55-259
    (二)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  259-262
    (三) 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  262-266
  三、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266-277
    (一) 主观主义的基本表现及危害  267-270
    (二) 主观主义的其他若干表现分析  270-273
    (三) 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  273-277
结论  277-278
参考文献  278-280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3.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4.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7.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9.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1.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4.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5.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6.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17.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20.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21.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