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

作 者: 梅德平
导 师: 朱英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 产权制度 分配制度 农户经济行为 制度绩效 政府职能
分类号: K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98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制度变迁,是研究和探讨建国后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不仅是理论界研究的热门选题,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重视,并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业已表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收入问题。从世界上一些农业经济取得成功发展的国家来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户在获得农产品交换的初次收益的同时,取得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乃是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当前的中国农村,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举措,在各地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并持续得到来自中央政府最高文件决策的支持与鼓励,这说明,不断地变革与创新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将是影响和制约未来中国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与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中的基本经验与教训,也是避免在未来农村经济组织持续创新中出现失误的重要途径。显而易见,考察和分析建国后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过程及其内部的制度安排,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本文主要借助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以及马列经典作家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理,运用“制度结构—经济行为—制度绩效”的基本分析框架,在尽可能地占有详尽史料和充分了解与掌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湖北省为个案,以全国整体的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为参照,对建国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户经济组织的变迁过程,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与分析。 论文分析的总体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作出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建国前与建国后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进行总体考察,以便为后续章节的分析提供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农村经济组织变迁中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织内部的产权与分配制度作了对比说明;第五章是对在不同产权与分配制度约束下的农户经济行为进行考察;第六章是对农村经济组织变迁的制度绩效进行分析;第七章是对建国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的简要说明,并对未来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持续创新的目标取向,以及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基本思路。 从全文看,论文在对建国前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过程总体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回答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源于作者自身独立思考后的一些基本观点。 (1)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总体上界定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的特征。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的总体特征作出制度分析,是全文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总体上看,1949-1985年微观经济组织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强制性与诱致性特征,即1949-1978年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组织的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而1978年底开始的家庭承包制的制度锄博士学位论丈[)〔洲:汀OR入LDISSERT入T】ON 创新,则是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特征表现为,首先,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 于制度变迁的行动主体对制度创新的潜在利润即潜在制度收益的追求。其次,由于制度变迁的 方式与主体的差异,从而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承包制下形成了不同的产权与分 配制度结构,正是组织内部的制度结构差异才导致了不同的制度绩效。最后,意识形态的非正 式制度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微观经济组织发展不同阶段的产权制度结构比较。产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 与分配制度一样,直接影响到对组织参与者行为激励的大小与强弱。本文注重组织内部的产权 制度结构分析,不仅要对不同产权安排作出说明,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组织内的产权制度的比较。 哪种安排更有效率?为什么有效率?不同产权制度安排的优缺点何在? (3)分析不同微观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制度及其有效性。以前的许多研究,均没有对组织 内部的分配制度作出说明,本文的分析将在这一方面作出努力。在作者看来,与产权制度安排 相一致,不同的产权制度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与效率。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家庭 承包制下的农户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制度的安排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本文所要关注的是不 同的分配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通过怎样的机制得以实施? (4)分析产权与分配制度约束下的农户经济行为。在每一个经济组织内部,农户总是组织 的直接参与者与制度的实施者,因此对农户的研究也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产权与分配 制度结构影响和决定农户的经济行为,同时农户经济行为也受到既定经济体制的约束与制约。 本文认为,在不同微观经济组织内部,农户经济行为并不是一致的,集体经济体制下农户经济 行为并没有真正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以农户为主体的经济行

全文目录


导论  15-29
  一、 论文研究的目的  15
  二、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解释  15-19
  三、 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评述  19-24
    1 、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简要回顾与评析  19-22
    2 、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文献评析  22-24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基础与方法  24-29
    1 、 有关分析时段的几点说明  24-25
    2 、 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本文将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25-27
    3 、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7-29
第一章 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变迁的历史考察  29-47
  一、 国民党统治区互助合作组织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29-31
  二、 革命根据地互助合作组织的兴起、发展与变迁  31-35
  三、 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变迁中制度安排的绩效与特征  35-45
    1 、 国民党统治区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绩效与制度缺陷  35-38
    2 、 革命根据地互助合作组织变迁的制度绩效与特征  38-45
  四、 本章小结  45-47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的总体分析  47-75
  一、 土地改革的完成与互助合作运动的展开  47-55
  二、 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1949-1957)  55-60
    1 、 互助组与初级社的发展  55-58
    2 、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从初级社到高级社过渡的完成  58-60
  三、 人民公社组织的形成、调整与变迁(1958-1978)  60-67
    1 、 从高级社向人民公社组织的过渡  60-63
    2 、 人民公社组织的调整与变迁  63-67
  四、 家庭承包制:农户家庭经济组织的重塑与再造(1979-1985)  67-72
    1 、 农户家庭经营的优势  67-69
    2 、 农户家庭经济组织的再造与人民公社组织的被替代  69-72
  五、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的制度特征  72-73
  六、 本章小结  73-75
第三章 不同时期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中的产权制度安排与变迁  75-110
  一、 产权制度及其功能  75-77
  二、 互助组、初级社与高级社中的产权制度安排  77-89
    1 、 互助组产权制度及其特点  77-81
    2 、 初级社的产权制度  81-86
    3 、 高级社组织内的产权制度安排  86-89
  三、 人民公社组织内的产权制度安排  89-101
    1 、 “一大二公”:大公社时期人民公社的产权关系  90-93
    2 、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公社时期的产权制度  93-96
    3 、 对人民公社组织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分析  96-101
  四、 家庭承包制下的产权制度分析  101-107
    1 、 家庭承包制产权制度的形成  101-104
    2 、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户产权  104-107
  五、 本章小结  107-110
第四章 不同时期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中的分配制度与变迁  110-166
  一、 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功能  110-113
  二、 互助组初级社与高级社内部的分配制度变迁  113-129
    1 、 互助组内的收益分配问题  113-115
    2 、 初级社的收入分配  115-123
    3 、 高级社的收入分配制度  123-129
  三、 人民公社组织内部的分配制度设计  129-157
    1 、 大公社时期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  129-141
    2 、 调整后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  141-157
  四、 家庭承包制下的分配制度  157-164
    1 、 包工到组、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及其分配方式  157-161
    2 、 家庭承包制下的分配制度  161-164
  五、 本章小结  164-166
第五章 不同产权与分配制度安排下的农户经济行为  166-204
  一、 产权与分配制度的结构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  166-169
  二、 互助组合作社中的农户经济行为  169-182
    1 、 互助组中的农户经济行为  169-172
    2 、 初级社内农户经济行为  172-175
    3 、 高级社中的农户经济行为  175-182
  三、 人民公社组织内的农户经济行为  182-192
    1 、 大公社时期农户经济行为  182-184
    2 、 公社时期农户经济行为  184-192
  四、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户经济行为  192-202
    1 、 农户生产行为  192-195
    2 、 农户投资行为  195-200
    3 、 农户积累行为  200-202
  五、 本章小结  202-204
第六章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的制度绩效  204-225
  一、 制度绩效的政治层面剖析  204-207
  二、 互助组初级社与高级社的经济绩效分析  207-211
  三、 人民公社组织的低效率  211-219
    1 、 农业总产出的发展与增长  211-213
    2 、 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变化与停滞  213-217
    3 、 人民公社经济绩效的进一步分析  217-219
  四、 家庭承包制的经济绩效  219-223
  五、 本章小结  223-225
第七章 国家(政府)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225-248
  一、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变迁与政府作用的体现  226-235
    1 、 1949-1978年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226-230
    2 、 1979-1985年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政府作用  230-233
    3 、 国家与农民关系:对微观经济组织变迁中政府作用的简短评析  233-235
  二、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与政府职能的定位  235-245
    1 、 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制度创新  235-238
    2 、 重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持续创新的基本目标取向  238-242
    3 、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创新中的政府职能转换  242-245
  三、 本章小结  245-248
征引文献目录  248-255
附录:  255-265
  附录一: 湖北省浠水县十月农业合作社的历史变迁  255-257
  附录二: 湖北省宜都市原县委副书记张昌富访谈  257-259
  附录三: 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甘林寺村一组村民何孔信访谈  259-261
  附录四: 汉川市南河乡紫金塆村和金岭村原党支部书记访谈  261-265
后记  265-266

相似论文

  1.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服务企业职能完善研究,D630
  2.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3. 论节约型政府及其构建方略,D630
  4.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G647
  5. 新时期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6.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F124.5
  7. 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G712.4
  8.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的探究,R47-4
  9.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10. 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研究,G521
  11. 北流市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F426.71
  12. 河南省鄢陵县花卉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F326.13
  13. 完善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研究,F124.7
  14. 我国新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研究,F124.7
  15.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F832;F276.44
  16.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中的社区治理研究,C916
  17. 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G77
  18. 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R197.6
  19.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923.4
  20. 上海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规范化研究,F293.33
  21.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行政法分析,D912.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