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的实验研究

作 者: 蔡达锋
导 师: 杨向东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原子与分子物理
关键词: 超短超强激光 等离子体 超热电子 高能质子 角分布 能谱
分类号: O4-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8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超短超强(US-UI)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高能粒子发射的角分布能谱。国内我们首次在激光功率密度约~1018Wcm-2的条件下,研究了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能粒子发射,获得一些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新的物理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对于理解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有益,而且对即将进行的惯性约束聚变(ICF)中“快点火”(Fast ignition)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论文首先对激光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学科——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或称为强场物理)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介绍,其中包括“快点火”方案研究的内容及进展;阐述了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详细地叙述了超短超强激光在固体和过密等离子体中的吸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国外关于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高能粒子的实验研究结果、计算机模拟结果以及提出的相关理论;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的实验总体情况;最后,重点介绍我们对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超热电子的角分布、超热电子的能量分布以及高能质子发射的实验研究结果。 本论文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超热电子角分布的研究,包括不同激光入射角下超热电子的角分布;激光不同偏振态下超热电子的角分布;激光预脉冲对超热电子角分布的影响;不同能段的超热电子的角分布。第二,超热电子能量分布的研究,包括不同方位超热电子的能量分布,金属与非金属靶材的超热电子的能量分布,金属原子序数Z对超热电子能量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能段超热电子的能量分布。第三,研究了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所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生的高能质子发射和能谱。 在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首次采用137cs邓标准源对LIF热释光探测器(TLDs)进行了绝对标定。并以此作为电子角分布仪和电子谱仪的探测元件,研究了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发射的角分布和能量分布。采用这样标定的L正TLDs作为电子谱仪的探测元件,所测量的超热电子产额与国外同类实验测量的超热电子产额较好地一致。 在超热电子发射的角分布实验研究中,发现由几种加速机制所支配的超热电子的三峰发射和双峰发射。这些超热电子发射峰分别沿着激光反射方向、靶法线方向和激光背反射方向。其中,靶法线方向的超热电子发射峰与共振吸收 (rese abso甲tion)机制所预言的一致;根据理论估算提出激光反射方向的超热电子发射峰是几种加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首次提出背反射激光加速超热电子的新机制,并用此机制解释了激光背反射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发射峰。这个研究结果对于理解超短超强激光一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发射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超热电子发射的能谱实验研究中,观测到超热电子能量分布的各向异性性。其中,靶法线方向超热电子的能谱呈类Max认!e 11分布,拟合的超热电子有效温度约200kev左右,超热电子的最大能量约ZMev,加速电子的主导机制是共振吸收机制;反射方向超热电子的能谱在低能段出现一个局部的平台 (Pla1Leau),呈现出非类Maxwen分布,这是几种加热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反射激光加速机制。在靶法线方向超热电子的温度和产额均大于激光反射方向的超热电子温度和产额,证明共振吸收机制对超热电子的加热更有效。 采用自制的汤姆逊离子谱仪和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研究了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能质子发射。国内首次观测到在靶背面法线方,向高能质子发射呈环状和星状结构。高能质子发射是由靶法线鞘加速(INSA)机制产生的。并提出由于超热电子在过密等离子体或冷材料中的输运产生环形电流,从而在靶背面形成环形电场,解释了高能质子的环状发射结构;而高能质子发射呈星状结构是由于超热电子输运不稳定性(Weibel iristaLbility),即超热电子成丝(fil田力enta眨on)及合并(mer邵ng)导致质子呈星状发射。高能质子能谱测量给出高能质子最大能量约ZookeV。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10
前言  10-16
1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6-30
  1.1 激光技术的发展简介  16-18
  1.2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8-21
  1.3 “快点火”研究的进展  21-27
  1.4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及研究的内容  27-28
  参考文献  28-30
2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  30-48
  2.1 高频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  31-35
  2.2 逆轫致吸收  35-37
  2.3 激光的共振吸收  37-40
  2.4 等离子体中的有质动力  40-41
  2.5 成丝问题  41-43
  2.6 反常吸收机制  43-46
  参考文献  46-48
3 超短超强激光在固体和过密等离子体中的吸收  48-65
  3.1 引言  48-50
  3.2 激光-固体相互作用的简单模型  50-52
  3.3 逆韧致和共振吸收  52-55
  3.4 “非共振”的共振吸收  55-57
  3.5 相对论J×B吸收  57-60
  3.6 无碰趋肤效应:反常趋肤效应和鞘逆韧致吸收  60-62
  参考文献  62-65
4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高能粒子的研究现状  65-89
  4.1 超热电子角分布的研究  65-70
  4.2 超热电子能量分布的研究  70-75
  4.3 高能质子的研究  75-87
  参考文献  87-89
5 实验装置和诊断系统  89-103
  5.1 实验总体介绍  89-90
  5.2 实验设置  90-91
  5.3 激光焦斑测量系统  91-93
  5.4 超热电子和高能质子测量系统  93-97
  5.5 LiF TLD的标定  97-102
  参考文献  102-103
6 超热电子角分布的实验研究  103-120
  6.1 引言  103-104
  6.2 实验条件  104-105
  6.3 超热电子角分布的实验结果  105-110
  6.4 讨论和结论  110-118
  参考文献  118-120
7 超热电子能量分布的实验研究  120-138
  7.1 引言  120-121
  7.2 实验条件  121-122
  7.3 超热电子能量分布的实验结果  122-128
  7.4 讨论和结论  128-135
  参考文献  135-138
8 高能质子发射和能量分布的研究  138-153
  8.1 引言  138-140
  8.2 实验条件  140
  8.3 高能质子发射和能量分布的实验结果  140-144
  8.4 讨论和结论  144-150
  参考文献  150-153
9 结束语  153-158
  9.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结果  153-155
  9.2 论文的创新点及可进行的后续研究  155-158
致谢  158-159
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159-160

相似论文

  1. 氮杂环化合物介质阻挡放电降解的实验研究及机理初探,X703
  2. 基于LC谐振充电和POS的功率脉冲电源研究,TN782
  3. 蛋膜固相萃取在环境水样微量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X832
  4.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5. 聚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TQ342.84
  6. 能谱CT对泌尿系结石化学成分分析的实验研究,R691.4
  7. 聚乙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及迁移研究,TS206.4
  8. 三十种中成药元素含量分析及基于元素含量的中成药分类研究,R286.0
  9. 粲介子衰变及CP破坏唯象研究,O572.33
  10. 常压等离子体对碳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放电过程的数值模拟,TQ342.742
  11. DBD等离子体—活性炭联用降解碱性品红的实验研究,X703
  12. 脉冲电弧放电合成一氧化氮的等离子体温度控制实验研究,TM832
  13. Ni/H-BEA催化剂上选择性还原贫燃尾气中的氮氧化物,X734.2
  14.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及其灭菌研究,O539
  15. 基于锥形微纳光管的亚波长聚焦及其应用的研究,TN25
  16. 光伏材料氢化纳米硅中成键氢对材料结构及缺陷的影响,TB383.1
  17. 微米级大气颗粒物有害重金属元素直接检测技术与仪器的初步研究,X851
  18. 低温等离子体线状射流的研究,O53
  19. 常压脉冲射频等离子体放电对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TQ342.61
  20. 纳米级Bi2Te3粉体的制备及其烧结性能研究,TB383.1
  21. 载银纳米粒子温度刺激响应性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研究,TB383.1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研究方法 > 物理学实验方法与设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