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机制的研究

作 者: 谷松
导 师: 关庆增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关键词: 肝郁证 加味四逆散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因子 自由基损伤
分类号: R289.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3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四逆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主治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之四逆证。经后世医家的发展,逐渐扩大了该方的应用范围,成为中医调畅气机法的代表方剂,凡外感病抑或内伤杂病,只要见有气机不畅之病机,即可加减用之。我们在临证中使用调畅气机法辅以清热祛湿活血的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从实验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1 目的通过对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以及对氧自由基损伤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部分作用机制。2 方法本课题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免疫法--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叠加束缚应激刺激法的复合因素制做UC肝郁大鼠模型,分别设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共六组,西药选用临床常规用药-柳氮磺胺呲啶(SASP),中药选用加味四逆散,分为大、中、小三个剂量,分别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多个层次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疗效,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3 结果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结肠组织呈现急慢性炎症特征;加味四逆散治疗组溃疡消失,其基本形态与正常组相似。模型组MPO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加味四逆散各组MP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的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IL-1β及IL-6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实验指标还显示: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疗效最佳,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疗效次之,但与中剂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味四逆散中、大剂量组疗效均优于SASP组(p<0.05);小剂量组疗效与SASP组相当,两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β的基因表达与上述实验结果基本相符。4 结论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的疗效确切,其中中剂量组疗效最佳,这与中医临床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法治疗疾病时药物剂量不宜过重是相符的。该方改善UC肝郁病变的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了UC肝郁时上调的IL-1β、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及IL-1βmRNA的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有关。同时,本实验也为调畅气机法在临床治疗肝郁证UC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英文缩略语  7-8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8-62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概况  8-20
    参考文献  16-20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20-42
    参考文献  34-42
  综述三 四逆散研究概况  42-62
    参考文献  57-62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62-83
  前言  62-63
  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  63-71
    材料和方法  63-64
    结果  64-66
    讨论  66-69
    参考文献  69-71
  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71-76
    材料和方法  71-72
    结果  72-74
    讨论  74-75
    参考文献  75-76
  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76-83
    材料与方法  76-77
    结果  77-80
    讨论  80-81
    参考文献  81-83
结语  83-84
致谢  84-85
个人简历  85-90

相似论文

  1. 不同时间血液灌流对脓毒症兔促炎细胞因子及生存时间影响,R459.7
  2. 基于导师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研究,R277.5
  3. 肝郁证模型大鼠蓝斑和肾上腺髓质TH、c-fos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R241
  4. 多个猪IgGⅡB类Fc受体剪接异构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S828
  5.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转录时相影响的研究,S858.28
  6. 不同培养方法和细胞因子对小鼠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R329
  7. 氟比洛芬酯对直肠癌病人术后血中IL-2、IL-6的影响,R614
  8. 栀子苷及其代谢产物京尼平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R758.23
  9. 重组hIL-10抗家兔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对IL-2、IFN-γ、GCs、T细胞凋亡的影响,R392
  10. 过敏性紫癜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R554.6
  11.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2.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热性惊厥的初步研究,R720.597
  13.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介素-1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R725.6
  14. 自体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临床研究,R730.5
  15. 体外冲击波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疼痛症状的临床观察,R697.33
  16. 新生儿脐血细胞因子与特应质家族的相关性研究,R722.1
  17. 急性心肌梗死后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及意义,R542.22
  18. 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期COPD的变化,R563.9
  19. 哮喘致敏血清和细胞因子引起的气道平滑肌细胞FKBP12.6表达下调及其与应激时钙释放的关系,R562.25
  20. 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R730.5
  21. 猪源脑心肌炎病毒GXLC株致病性研究,S858.2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方剂学 > 验方与单方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